12个名人与兴平这12个地方的故事,你知道吗?
早在十年前创作书法《兴平地名考》时,就有画一组兴平古代人物的想法。这几年翻了不少资料,感觉确认属于兴平籍贯的古代名人,名头还不够大,在外埠的知名度也不够高,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去年忽然想到兴平的许多地名村名都联系着古代的著名人物,从这个角度切入,会豁然开朗,境界一下会大许多。于是经过拣选,就有了十二人一组的构思,并初步整理出了文字。究竟怎么画,再待琢磨。
——卫勤
2013年2月21日
兴平地名人物考(七古十二首附注)
茂陵与汉武帝
茂陵群塚散星辰,汉武君臣伴古今。
文治武功多颂赞,能知恤民是明君。
图/网络
茂陵最早为槐里茂乡,因筑陵而设茂陵邑,后徙天下重臣豪富于此而置茂陵县,时辖人口二十七万之众,富甲天下。茂陵安葬着文治武功雄绝一世的汉武大帝刘彻,同时在周边陪葬着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托孤重臣霍光、金曰磾以及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等二十余历史显赫人物,君臣相伴死生,守望古今。
店张与窦太后
店张聚居窦姓人,汉祚天威感念深。
“文景之治”仰后世,“无为”原赖窦夫人。
图/网络
店张原为“底兆”,即陵墓的代词。汉文帝皇后窦氏,崇尚黄老之学,先后辅佐文帝、景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就了安定富足的“文景之治”。后又辅助武帝登基,开大汉强盛一统大业,称誉朝野。窦太后弟窦广国,死后得葬底兆,窦氏后人亦相继迁居于此,至成镇邑。现天下窦姓,咸以此地为宗祠祖籍。
张耳村与张耳
楚汉相争乱象生,韩信张耳合统兵。
张耳封王知进退,却笑韩信不聪明。
图/网络
兴平有两个张耳村,相传均以张耳而得名。秦末陈胜起义,张耳起兵响应,北定赵地而为相,后归顺项羽封为常山王。因兵败至废丘投刘邦,时在现阜寨张耳村驻军。后同韩信一起率兵出关,以二万兵卒击溃赵军二十万,威震诸侯,封赵王。张耳病逝,子张敖入长安为宣平侯,遂有张耳灵柩葬于现桑镇张耳村的说法。
策村与董仲舒
“天人三策”定古今,“春秋繁露”滋儒林。
贤良举首今安在,茂陵北侧寻策村。
图/卫勤
策村位于茂陵北侧。西汉鸿儒董仲舒自祖籍徙居茂陵,时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为举首,尤其是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为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此后二千余年历代正统思想。后董仲舒曾“相胶西王”,以“疾免居家,以修学著书为事”。相传策村即为董仲舒对策之处,誉为“三策故里”。
史村与司马迁
茂陵故地留史村,史圣名高史事存。
“风追司马”搜轶事,不晓绪余在斯民。
图/卫勤
晋《博物志》载:“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三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三百石。”司马迁十九岁随全家迁居茂陵,此时正式出任太史令一职。自兹继父遗志,独力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煌煌巨著《史记》。相传史村即为司马一家在茂陵故里,因纪念史圣而名史村。
窦马村与马援
攻灭隗嚣平西羌,怀柔交趾服蛮荒。
“薏苡明珠”难毁谤,“马革裹尸”美名扬。
图/网络
窦马村早年曾有石牌坊大书茂陵县三字,但依据不明。东汉初安息侯窦融和新息侯马援均为此地人,窦姓、马姓为多,后世称为窦马。窦、马二人均为东汉初开国功臣,尤其是马援,在攻灭隗嚣、击溃西羌、平定交趾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封为伏波将军。后在出征“五溪蛮”时病死军中,践行“马革裹尸”誓言,名垂青史。
马莲塚与马融
汤坊曾有马莲塚,一代通儒宿马融。
绛帐讲学陈女乐,遥开魏晋狂放风。
图/网络
马融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兼注《老子》、《淮南子》,一统经学,名重朝野。其生徒千余人,大经学家郑玄、卢植均出其门。“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开魏晋清谈家破弃礼教风气。马融本是兴平人,死后钦命选穴厚葬于汤坊乡,当地人称马莲塚。
大姑村与班昭
躬修《女诫》师嫔妇,承继父兄续《汉书》。
大姑村外有遗塚,至此乡风多古俗。
图/网络
班昭为东汉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因继父兄遗志续写《汉书》而名垂青史。班昭本扶风安陵人,嫁于本县佘庄曹世叔为妻。其博闻强识,才华名世,除修史赋文外,曾编写《女诫》七篇而为皇后嫔妃师,尊为“曹大家(家音姑)”。班昭去世,皇太后曾“素服举哀”,立碑建祠,佘庄亦更名大姑村至今。
马嵬坡与杨贵妃
马嵬坡头绿草深,贵妃香塚土难寻。
史家争论兴衰事,游客多来羡美人。
图/网络
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兵犯长安,唐玄宗率众仓皇出逃。行至兴平马嵬坡,随行将士怒杀奸相杨国忠,逼帝缢杀杨贵妃,由此而使马嵬坡名扬天下,也让一代佳丽杨玉环永远留在了兴平。传说贵妃墓为香塚,土有美容作用。除贵妃墓外,此地还有一处传说颇多的道教祖观黄山宫,有唐玄宗手植“太上槐”,诚为一人文旅游胜地
郭村与郭子仪
犬丘废丘并槐里,茂陵始平又金城。
“兴唐平叛”军功盛,古邑赐名改兴平。
图/网络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率“兴唐平叛军”驻扎时称金城县,招募兵马,联络各方,最终一举收复长安、洛阳,因军功显赫封为中书令,后又晋封为汾阳郡王。兵乱平息后,因金城县曾是“兴唐平叛军”集结地,钦赐更名兴平县。从此,“兴平”县名沿用一千二百多年至今。冉庄乡的郭村,亦因郭子仪的驻军而称郭村至今。
双山村与杨屾
布衣杨屾字双山,兴办义学倡桑蚕。
“豳风”“知本”推崇广,岁岁桑梓祭乡贤。
图/网络
杨屾,字双山,清代著名农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他博学多才,却摒弃功名,主张“广教化,兴实业”,在家乡设馆办学,广施教育。著述《豳风广义》、《蚕政摘要》等农、桑、畜、医著作,身体力行,推广农业技术,倡导植桑养蚕,使家乡一带成为关中桑蚕重镇,受到清宣帝手谕褒奖。所在村更名桑镇双山村,地方立古会年年纪念。
子孝村与丁兰
大槐树下子孝村,刻木丁兰多异闻。
虽系神灵报应事,二十四孝传至今。
图/网络
“丁兰刻木”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相传东汉年间,丁兰侍母不孝,后有感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欲举孝心,反致其母惊恐而死。丁兰悔恨交集,刻制母像,晨昏礼叙,种地时还把母像供于地边老槐树下,由此附会出许多灵异之事。兴平县北有子孝村,曾有丁兰墓及丁兰祠,并有古槐立于近旁,故事至今为人乐道。
卫勤
(卫勤自画像)
著名文化人、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原兴化集团宣传部部长、兴平市文联名誉主席、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