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炉——将典雅融入世俗
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可能就出现了陶制的香薰,古人已意识到某些香科植物具有驱虫、除瘴、辟邪功能。西周至春秋时期已出现青铜制香鼎、熏、笼、架式,焚熏香已成为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式,如香熏衣物和改善室内环境等。春秋晚期的老庄、儒、巫、医术使焚香功能更加系统化,人们更加重视焚香的药理、生理、精神等作用。汉代开始开启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时期,当时丝绸之路从中东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国家大量进口香料,品种众多,香已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物。汉代的鼎式、奁式和博山炉已是小型化香炉,这是大量使用配料香的产物。汉代已经出现了陶制绿釉炉,造型多同青铜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促使了士大夫文化与佛教的高度融合,皇室和贵族用香已达到奢侈的程度,助长了焚香、配香的风气流行。佛教中的用香最重要的功能是供养香,也达到了程式上繁复之极。隋唐期间贵族对香料和香材的使用达到奢靡无度程度,已出现铜质熏衣熏炉、银质卧褥香毬(内陀螺式)等,臣工上朝甚至要求衣服熏香。五代时期用香也非常兴盛,五代的宋洪刍的《香谱》和宋陈敬《陈氏香谱》可见一斑,五代耀州窑可能出现了最早的瓷质行炉。宋代的香道达到全盛时期,香的使用除了贵族、士大夫外,也达到了文人皆爱香的程度,并追求暗香,如书中,墨中都要留有香气,“书香门第”一词也许就源于此。宋代瓷炉完全世俗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如熏炉多见鸭式、鹅式、猊式等,而香炉则在此时期全面定型。总体看,熏炉是半密闭的式炉,可控制氧量,限制焚烧的速度。香炉是敞开式炉,多用形制香或压制香。
五代耀州窑行炉
北宋定窑行炉
北宋龙泉秘色博山炉,钱氏吴越国在龙泉助烧的贡瓷。有黏连是窑址货。
北宋钧窑卵青釉鹅式出香(熏炉),早期钧窑从汝,多天青或卵青釉。
南宋官窑羊式出香(熏),炉体和盖均支烧。绝对检测年代1175-1190年。
南宋-元代“官哥不分'型猊式出香(熏)
北宋-金耀州窑黑釉鼓钉冲天耳三足炉
北宋清凉寺汝窑双耳三足炉
北宋官窑奁式炉,绝对检测年代为1106年。
北宋钧窑卵青釉小琴炉
南宋龙泉窑淡粉青釉冲天耳三足炉(底有孔或为花盆)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双龙耳簋式炉
南宋龙泉小梅窑黑褐釉簋式炉,此即《格古要论》云:“官窑器有黑色者,谓之乌泥窑”。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花口炉
南宋冲天耳粉青釉冲天耳小琴炉
元代龙泉窑梅子青三足大炉,
作者简介:何大刚,网络名:大刚、风裁云、研齋等,55年出生于沈阳。74年知青。76年被推举入东北工学院采矿系采矿工程专业学习。80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采矿室从事矿山设计工作。96年调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所属投资公司从事矿业投资技术管理工作。足迹遍布祖国高山大川,涉及国内外矿山和资源地近五百余座、百余座古采矿和古冶金遗址。80年代开始收集矿标、矿物晶体,90年代开始古玉器收藏,2000年开始拜古玩实战名家系统学习老窑瓷器,先后数次深入龙泉窑址、越窑系窑址、景德镇窑等数十座窑址,从浙、闽、赣老窑系入手学习研究。2006年再拜名家专习宋代名瓷器。喜爱杂项收藏涉及:矿物晶体、古玉、古墨、古冶、古兵器、古陶瓷、紫砂壶、文房、印章、书画等。公众号:研齋大刚,后更名为:宋瓷春秋。写过《青瓷物理》、《永子的境界》、《手谈有趣方纵横——聊聊围棋子神品》、《苏料青花正轨》、《元青花之苏料春秋》、《永宣苏料青花特征》、《显微识物》、《好玉不沁》、《天外来客——陨石钻石夜明珠》、《哥窑之谜》、《官窑之谜》、《汝窑之谜》、《陶是怎样进化为瓷的?》、《陶瓷分野》等文章。崇尚习武养生,在80年代拜董海川八卦掌之“沽衣梁(梁振普)”传系第四代名师刘介民为师。90年代拜王芗斋之弟子大成拳名家王选杰为师。2015年退休后拜林散之十八弟子之陆铁石为师专习黄宾虹山水绘画艺术之水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