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肺胃一体观
我们先看中医教材论述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1.肺气助心行
血心主血脉,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不息,但心主血脉的功能要靠肺气的资助才得以正常发挥。因为肺主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生成宗气,宗气又贯注到心脉而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2.心血布散肺气
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但是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附于血液,靠心血的运载才能布达周身,与此同时浊气到达于肺,呼出体外。“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
联结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入息道而行呼吸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维持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病理上心肺两脏也经常相互影响。如肺气虚损或肺失宣降,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反之,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液运行迟缓而瘀阻于肺脉时,也必然影响到肺主气的功能。
我们的观点:
心主神明,人身大主。但后世之中医学,对于心只是从病理角度去考虑,如心火、热入心包、痰迷心窍、失眠多梦等等,而心的生理性的“主”的作用却是空白。今日我们言不离口的辨证施治的“证”也是病理学名词,生理性的睡眠、受纳腐熟、运化、排尿、呼吸、肺卫御外等等缺乏理论阐述,或言之,中医学成为一部片面的病理学的科学,先有生理然后才有病理,不能解释人体生理的中医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其科学性大打折扣,要在现代社会立足,要自强不息,要振兴复兴,当务之急,中医学必须补生理学之课!
然而,自清代探讨中医理论高潮以后,中医学的理论研究急转直下,跌入低谷。抱残守缺,坐吃山空,只吃老祖宗的老本,而不去创新发展理论,而且丢盔弃甲,将先辈们留下的理论断章取义,任意篡改,丢弃许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黄帝医学衰败萎缩,炎黄子孙应有羞愧之心!知荣辱才能中医复兴!
心主神明,即主导主持人体生命。心不亲为,落实为肝升肺降。上升之气,源于肾起于脾,胜于肝,终于心。换言之,肾命门化为肝脾以升清养心,凡心虚,当责肾肝脾。然后,心行神明之职,心在高位属于天,心火不炎反温下。肺胃一体,凡下降之气属肺胃。下降者,由上向下,由里达表,由中央到四周。所谓心到手到,指手画脚,行走跑跳,虽是心意,肺胃行之,肺胃降则心神布达,故心肺胃一体。黄帝说诸痿皆属于阳明,即指肺胃。肠胃泌尿、月经分娩,动脉外行络脉灌注,吸入氧气达于细胞,水津四布,此皆心神布达施惠,笔者于是提出【心】肺胃主神明主运动主排尿主布津……,不眠者愈是难眠愈是如厕排尿,此心神不安,肺胃排尿异常。不眠者,面色憔悴,此肺胃之血脉不达,水津不养其面。五味子安神敛肺收尿生津,养肺胃而达心神,布水津则促氧化【促进三羧酸循环】,这是笔者从理论分析所见,有待实验室证实。
桂枝色赤,振奋心阳,入血通脉,由里达表,由上降下,与心肺胃行走方向一致。人曰桂枝阳药性热为火,其实并不炎上,反而下行,心主神明之药。张仲景熟知桂枝,得心应手。心下悸,因丢失水津,心失其养,心阳不振,神明不安而悸,主动脉悸而告急,以桂枝甘草汤治之。奔豚者,心阳不镇,阴气【水湿】上 逆,重用桂枝以镇之。心肺胃主排尿,阳虚则气失下行,肺胃失降而尿少,以桂枝为主之五苓散,心神明直达尿脏,尿小球滤过增强。
张仲景其所以为圣,深得肾肝脾主升、心肺胃主降之道。一部伤寒,于此求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