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装衍变究竟向何处去?

游方情歌 阿幼朵 - 歌曲合辑

——以黄平苗族服装为例

作者:吴寿昌

一、题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服装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民族服装也概莫能外。

但是,如果任由工业化社会对民族服装带偏方向(工业化社会对民族服装的最大冲击就是去文化辨识性,使服装进一步趋同化、扁平化、功能化),任由市场化的功利诱导,那么,作为非主流的民族服装在其自然衍变中很容易发生严重变形,甚至是颠覆性改变。

清末民初的黄平苗族服饰

(拍于凯里市旁海镇)

二、黄平为例

谨以黄平女苗装为例。黄平地区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黄平苗族相对于他们的同宗同族、早在明清时期就逃难到关岭、镇宁、贞丰、安龙、兴仁的同胞而言,就可以看出,后者依然长裙、重帕、繁绣、黛色,俨然的“黑苗”风格。而前者的服装则显得变化太快太多,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黄平苗族服饰还是长裙,解放后,先是1980年代的裙改裤,后到1990年代的“现包头帕”改“定制头帕”,服装主色由过去的青色和紫色,逐渐变为兰色、绛色和红色,甚至是黄色。

黔西南苗族中部方言服饰

黄平服装快速衍变的同时,其手工女红也迅速让位于机器加工和电脑刺绣,早在2006年,该服饰大本营的谷陇街上就引进了七、八台电脑刺绣机,日夜不停地为在外打工、在外读书的苗家姑娘圆苗族嫁衣之梦。至于2015年之后,全州各地各族也先后普及了电脑刺绣,那是后话。

话回工业化、市场化快速催生的黄平女苗装的加工方式变革和服装样式的更新,仅从随处可见的苗衣加工销售店就可略见一斑:传统的自产自用的加工方式已难以为继,改为专业加工、市场销售已成为必然趋势;服装的多样化、个性化兼大众化、装饰性和舞台装日趋强烈,而服装的仪式性、文化严肃性越来越弱化。显示出民族服饰衍变过程中极度的方向迷茫和文化浮躁。严重的,有的连服装的民族辨识度及民族支系辨识度都荡然无存。

黄平苗族服装的变化历程(裙越来越短)

三、问题及分析

梳理黄平女苗装在衍变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短裙化越来越严重,已有变成“短裙苗”之虞。短裙化的后果给原本身材并不十分窈窕的妇女带来的不是增加美感,而是恰恰相反。这在与同宗同族的黔西南苗族服装比较起来,特别明显。仅从美学的角度而言,黄平女苗装的短裙化应该休矣!东施效颦式的服装改革注定走不远。

2.从头到脚“一身红”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照理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颜色、服装款式的适当变化不可非议。问题是大家都相约式的将“一身红”一起流行了起来,把原本“黑苗”的青黛服装特性彻底地颠覆了,活活地变成了“红苗”,民族支系的辨识标志从何谈起!

3.市场机制下的投机取巧,大工业化的化纤产品被广泛滥用,与传统绣织工艺相违和,鲜红鲜绿的舞台装越来越泛滥,民族服装原有的质感越来越缺乏。不反对材料的与时俱进,但应该留有民族文化足够的空间。

4.绣片越来越少而银片越来越多,已经挑战大众审美的韧度。本来银片是给服装点缀的,现在变成了满身银甲,拍照都要降几档光圈才能拍成,否则,一片晕辉。适当炫富,无可非议,但过度炫富,不但有土豪之嫌,关键是失去了美感。而应该通过绣样裱注文化,用绣片装点轮廓,用几何图案构筑魂魄的,却越来越少。曾经引以为傲的“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服装有被现代化大潮完全淹没的危险。

5.更为出离的是,居然已有人尝试了“银改金”,即将银饰改成金饰,搞成了“满身尽带黄金甲”。够土豪了,但反而没有了银饰的洁白美感。苗族在现实世界里要与犹太人比富,无异于与龙王比宝,无异于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服装改革万万不能提倡炫富、斗富的野路子。

四、吹哨人和思考者

黄平人敢想敢干,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因而它先走一步的探索实践也较早的触及到了服装改革的“深水区”,即上述的尴尬问题。其实,问题的出现就一直伴随着对问题的思考,包括区内人和区外人。特别是一些关心民族文化的从业人,就曾经大声疾呼,痛陈异端。其中应该首推“苗族歌后”阿幼朵。

1.吹哨人阿幼朵

阿幼朵在2019年的旁海看会、2020年的谷陇芦笙会上,利用上台献艺与观众互动的机会,用家乡苗话贴心地痛陈服装改革异端发展下去对民族文化造成破坏的严重后果,呼吁对传统绣织技艺的传承和弘扬,苦口婆心地引导苗族妇女在民族服装的改革上面要坚持文化传承,不忘根本,做到守正创新。她的现场演说被人制成微信视频,在苗族群众当中广为传播。(点击可观看《传统服饰审美:阿幼朵在旁海芦笙上的演讲》)应该说她作为一个苗族代表性人物,不惜当个“吹哨人”,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到处奔走呼号,其精神可嘉,其担当可贵。

Ad Yut Dox niangb dangx gix Bax Hvat

阿幼朵在旁海芦笙会现场

2.将苗族服风推向“国风”“国潮”高度第一人古阿新

古阿新为其艺名,其汉名叫杨春林,1989年出生于凯里市湾水镇江口村双元组的苗族后生,是一个本科为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在古都西安创业的年轻人。

凯里市湾水镇、大风洞镇全部,炉山镇、旁海镇大部,其区域内的苗族与黄平、施秉的苗族同属于一个服饰、方言支系。古阿新在西安的创业就是从研究家乡的民族服饰开始的,他难能可贵之处是,他能够从苗族的服饰元素中嗅到了作为中华古老民族身上特有的源头文化气息,并将之提高到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提炼出国人都能接受的“国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的服装设计和传统绣织工艺的创新使用,使苗族服饰走向时尚化、流行化,即走向“国潮”的高度。

阿新融合苗绣元素设计的苗绣牛仔衣

目前,在古阿新的努力之下,身著原汁原味传统服饰的家乡老老少少作为义务模特,身着创新设计的专业名模活跃在国内国际T台上,家乡人因为他得以走出国门,民族服饰因为他得以亮相国内国际大舞台。(点击可观看《国货慢慢崛起 | 苗族小伙创立的品牌古阿,众多明星青睐》)

在古阿新身上应该是较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守正,什么叫创新。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必然,现在在古阿新的家乡湾水,尚能较为良好地保持了“黄平式”服装的完整性。这是值得欣慰的。

湾水镇传统服饰

五、他山之石

1.山东曹县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国内唐装、汉服也相继流行了起来。唐装因为杂合了太多的文化元素,终将不好定型,最后不了了之。但汉服的流行却后来居上,势头很好。

汉服的流行一开始也是各地蜂拥而上的,但是都没有形成多大气候。最后能形成大气候的却是一个曾经寂寂无名,一向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地方——山东曹县。现在的山东曹县成了全国最大的汉服基地,汉服成了曹县的支柱产业。曹县产汉服成了最为正宗的品牌。

而品牌的建立不得不提到一对夫妇。这对夫妇双双留学后,又双双回家乡曹县创业,也涉足兴起一时的汉服产销。这对夫妇善于策划,精于创意,敢创品牌,又善于管理品牌,最终品牌覆盖全县。

2.拉萨的藏服

众所周知,西藏自治区最大的人口就是藏族,其服饰具有鲜明的西藏游牧特色。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饰有越来越新的要求,去繁就简、时装化、生活化成了刚性需求。

两个藏族青年在北京的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回来后,瞅准这个机会,利用所学知识,针对各类型、各行业进行守正创新的设计。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广泛欢迎。如今成为了藏服的正宗品牌,成了各行各业争相订制的藏服。客观上推动了民族服装在公职人员、城市人口、窗口人员、学生中的普及。

凯里市湾水镇镇区驻地

六、思考题

1.就黔东南而言,民族服饰服装的创新开发一直探索中前进,有政府的推动,有市场的力量,仅以苗族服装服饰为例,形成了有区域性影响的“苗妹”“欧东花”,更有分散在各市镇的产销作坊。但是,看似热闹的表象下面,却难隐产品杂乱、定位混乱、文化灵魂日渐缺失、没有品牌影响力、经济效益极不稳定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加强文化指导,以提升文化品位?谁去指导?谁去规范?是否引入“高手”指导,创立品牌,借鉴“曹县经验”?

2.民族文化领域忌用搞什么文化裁判所进行“可”或“不可”的武断判决。民族文化的维护者、倡导者在这种情形下怎样发挥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各级苗学会怎样开展此类工作?

3.守正创新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在“非遗”层面上的民族文化,要尽量原汁原味地活态保护,尽量不要使之落到进博物馆的命运,但活态保护常常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此时,自觉自为的创新,往往才能保障守正的结果。以服装为例,如果一味的强调“原汁原味”,那么,厚重、繁复,仪式感、庄严感极强的民族服装很难让后代这些“新新人类”们接受的,干脆就没有人再穿了。但如果及时地给以改进,在保持民族文化符号的情况下,进行时尚性、生活化的新设计,或许会让“新新人类”乐于接受的。这便是辩证法。

守正创新如何把握它的平衡点?这是一个宏大命题。

4.怎样对待工业化产品和传统工艺产品?怎样利用电脑刺绣?刺绣和银片怎样符合美学要求,又不颠覆文化传统?......值得讨论的问题实在太多。

凯里市湾水镇景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