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要目:
***************************************
21宝云塔
宋 河北省衡水市
22修德寺塔
宋 河北省曲阳县
23庆林寺塔
宋 河北省故城县
24静志寺塔基地宫
宋 河北省定州市
25净众院塔基地宫
宋 河北省定州市
26天宫寺塔
辽 河北省唐山市
27圣塔院塔
辽 河北省易县
28西岗塔
辽 河北省涞水县
29兴文塔
辽 河北省涞源县
30成汤庙山门
金 河北省涉县
*******************************************
21.宝云塔
宝云塔原名擎天塔,位于衡水市区西南的旧城村东。该塔原在宝云寺内,因此称宝云塔。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洪水淹没县城,故将县城由旧城村迁至今址,宝云寺亦随城一起搬迁。但寺虽迁,塔未动,一直在原址耸立。该塔在绿树掩映下,巍然高耸,蔚为壮观。
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现在塔周围的寺院都是洪水淹没县城的1415年后修建的,经网上视频,照片核实,2013年大规模修缮前,这里叫宝云寺香火很旺,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财神殿、碑林。
宝云塔为砖木结构,高36.6米,底座周长28.8米。第一层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龛,龛里原有一尊石雕莲花坐佛。另在塔顶有一葫芦形塔刹。与景县舍利塔不同的是,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为鸳鸯斗拱,或为梅花斗拱等。全塔成九层八面棱锥体,雄浑古朴。
关于宝云塔始建于何代,史书所载各异,有说建于隋朝的,有说建于唐朝的,多年来一直未能确定。1980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教授等三人,对宝云塔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一、二层塔檐的“批竹头”、“方形圆开”的券门等建造形式看,确属唐代建筑风格,而三层以上的座、檐及雕刻的窗棂等又是明显的宋代建筑特点。所以鉴定为北宋初期所建。
2006年05月25日,宝云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2.修德寺塔
修德寺塔原为修德寺的佛塔。修德寺曾名恒岳寺,又名镇岳修德寺,原寺院大部分位于塔北。据《历代三宝记》记载,隋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闰三月,曾下诏于五岳之下各建一座寺院。曲阳县乃祭祀北岳恒山(曲阳北面50多公里的大茂山清初以前为古恒山)的地方,所以在恒山脚下设立了恒岳寺,后更名为镇岳修德寺、修德寺。修德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宋元佑年间(公元1087年)重建,金、明各代屡修,最后毁于日寇侵华时期,现仅存遗址和佛塔。
修德寺塔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北岳庙南300米处,始建于宋代。此塔造型奇特,平面成八角形,共七层,通高32米。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一反传统造塔的阁楼样式与密檐样式,周身砌小型塔龛110座,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建筑界称之为“花塔”。“花塔”实质上是佛教信仰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反映,而此种形制的塔类建筑流传下来的的确非常少见。
此塔年代据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此塔始建年代应早于北宋。1953年,在修德寺塔基下出土了一批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度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修德寺塔出土造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
1994年,修德寺塔基地宫被发现。根据地宫石函铭文,修德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是隋文帝颁赐舍利之塔。据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现存的六层砖塔为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建造。佛塔为实心砖塔,建在一方形塔座上,造型奇特,平面呈八角形,共六层,通高32米。各层南面都有一券门,门内置佛龛。该塔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一反传统佛塔的阁楼式与密檐式,周身砌5层120座小型方塔龛,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三至六层为楼阁式,南面有券门,其他各面有盲窗。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修德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3.庆林寺塔
庆林寺位于故城县郑家口西南的饶阳店村东。饶阳店村原有一座规模颇为宏伟的庆林寺,该塔即在寺内,因之称为庆林寺塔,亦称饶阳店塔。由于年久失修,塔周围寺院都废弃唯独留下古塔。庆林寺塔系用青砖砌成,坐南朝北,平面为八角形,下为塔座,塔身高六层,为楼阁式砖塔,总高35.67米,建筑面积165.2平方米。其造型挺拔秀美,砌筑精巧,每层之间砌有双层塔檐。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一层为三米多高的塔基,二层以上,每层各在东、西、南、北有一个券门。门上有窗,窗上装有菱纹、云纹天莲花纹的窗棂。花饰精美,各不相同。塔檐为45度斜拱。塔内为穿心式和壁内折上式相结合,可拾级而上、到达塔顶,四壁还有大小不同的佛龛、灯龛等。该塔精巧玲珑,造形美观,独具一格。据饶阳店关帝庙的碑文记载:北宋初年,有饶、杨两姓在此开店,故名饶杨店。
在塔的内壁上,有许多游人题的诗词,其中一首是明朝嘉靖年间侍郎、本县人王士嘉题写庆林塔的诗,诗云:浮图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绝顶登临处,摩挲星斗寒。从诗中不难看出,连明朝的王士嘉也搞不清塔建何代,不过,早期出的《武城县志》和《故城县志》,都把庆林寺塔说成是唐代建筑。直到1990年,中国科学院的张驭寰教授,对庆林寺塔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根据该塔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确定为北宋初期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7年和于1976年,两次进行修缮,该塔至今保存完好。
庆林寺塔为八角楼阁式花塔,塔身由两部分组成。主塔为四层,耸立正中,塔高约40.5米,底层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将主塔一至二层环抱,高低错落,主次偎依。这个造型又有金刚宝座塔的意味,给人感觉整个塔造型富于变化。主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
2006年05月25日,庆林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4.静志寺塔基地宫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区新立街草场胡同。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地宫坐北朝南,呈不规则的方形,东壁长2.2米,西壁长2.1米,北壁长2.17米。宫门为砖砌拱券式,门宽0.63米,门距东壁0.81米,距西壁0.76米。当初,宫门口外底部用砖平砌四层,上面立放一方形石板,直过券顶。塔基全高2.34米,墙高1.1米。墙壁上部为砖砌斗拱式样的构件,四角砖砌圆形砖柱,并有彩绘,突显雕梁画栋的感觉。砖砌覆斗式封顶,顶口盖一石雕歇山式屋顶。(没见寺没见塔,发觉地宫查史料得知)
1969年5月,电力公司施工时,发现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揭开屋顶,下面是一方形洞口。从洞口往下看,只见散乱地摆放着许多器物。该公司当即报告了县文物部门,定县博物馆遂于7月清理了这座塔基地宫,出土了大量珍宝。静志寺地宫入藏瓷器最引人瞩目,共计115件,几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窑产品,其造型端庄秀美,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柔和洁净。其中白釉波浪纹法螺,浑然天成,十分精巧;白釉“官”款对蝉纹碟,纹饰工整纤细,外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977)”的题记,这件瓷器为静志寺塔基的建造年代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现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不对外开放。应该博物馆建在地宫现场。
白釉花式口渣斗 北宋高10.3、盘径14.7、足径8.1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上部做成盏形,尖唇,五曲尖瓣花式口,腹璧斜敞,玉璧底;下接水盂形腹,略呈覆钵形,斜溜肩,垂腹,大圈足外折。胎质细白坚硬。釉色洁白,透明莹润,外壁垂釉痕闪黄,施满釉,高足内壁无釉。扣内用细线划花出五瓣莲花,与刻出的瓣口一道表现花口;高足饰弦纹。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白釉五足熏炉 北宋通高24.3、炉口径16.3、盖径17.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为佛前供武器,器分盖、炉两部分。盖为盔形,上有受花宝珠式炉顶,盖面双曲拱形,上部分有六个圆形烟孔交错排列,折沿下斜,边部坚折;炉身盘口、宽沿、斜直璧、平底;腹饰弦纹两周,附五个兽面衔环足,兽足踏环形平托。瓷胎色白,质细腻坚硬。釉莹润透明,略泛黄色并有垂釉痕,盖内、口沿、托底露胎。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静志寺塔基地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5.净众院塔基地宫
净众院塔基地宫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新立街。原塔已毁,仅存塔基地宫。地宫建于北宋,呈方形,砖筑,面积7.2平方米,高2.34米,顶口盖石雕歇山式屋顶,南壁券门两侧绘天王像。北壁正中彩绘释迦灵牌。两侧各绘弟子五人。东西两壁绘帝释天、梵天礼佛图。出土定瓷百余件,其中有高达60.7厘米的白釉刻花龙头净瓶。净众院塔基地宫位于定州行刻馆南侧200米,市政府北侧500米处。1969年进行清理,共出土文物l06件,主要有银塔、银棺、银瓶、石函、石棺、琉璃葫芦以及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55件。不对外开放。
河北定县,不但地上文物多,地藏文物也多。战国中山、汉中山、后燕三次定都。现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13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数量居河北省市(县)首位。国家非遗4项,省级非遗11项,公元400年始称定州,后历代设州置府,建国后设定县专署,历史上就是辐射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白釉刻花龙首流净瓶 北宋高25.1、腹径10.7、足径6.7厘米 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直口,细长颈,中部突出相轮状圆盘,断面略呈棱形,相轮上饰弦纹;圆肩,肩塑龙首短流,龙贴塑双目、双耳及角,张口,上唇尖翘向上;鼓腹,下腹斜收,矮圈足稍外撇。瓷胎细白、坚硬。釉色白泛灰,有垂釉痕,施满釉。瓶腹刻仰覆莲瓣纹。为河北定窑净瓶中的佳品。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净众院塔基地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6.天宫寺塔
天宫寺旧址位于丰润区西南1.5公里。据载,天宫寺建于辽清宁元年(1055年),系盐监张成购地而建,最初以“南塔院”称之。清宁八年张成之子又于寺西北角高台之上建塔。为密檐砖塔通高24米,共13层,八角,实心,保存辽代建筑特色。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辽寿昌三年(公元1096年),道宗皇帝赐“极乐”匾额,故该寺始称“极乐”院。辽干统五年(公元1105年)改为“天宫寺”。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八月,朝廷又对天宫寺敕加“大”字,称为“大天宫寺”,以示旌表。
天宫寺塔是原天宫寺的主要建筑。天宫寺始建于辽清宁元年,天宫寺是一座三进院的寺庙,坐西朝东,分上寺和下寺。天宫寺经历了无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风风雨雨,几年颓塌。道光二十年以后重修了山门、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四周建起围墙。此宏伟风貌一直保留至民国初年。除天宫寺塔外,其它建筑主要毁于1928年、1954年和1958年。
天宫寺塔为密檐砖塔通高24米,共13层,八角,实心,保存辽代建筑特色。造型优美,雕刻精细。1976年遭地震破坏。1987年重修时,从塔残部分7—13层发现有两个塔心室及塔内保存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木板刻经数卷,鎏金铜佛5件,文殊普贤石像及陶器、瓷器等。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天宫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7.圣塔院塔
圣塔院塔又称荆轲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古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现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现仅保留些遗迹。
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这些又给古塔增添了悲壮的故事,美妙的传说。荆轲塔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也是荆轲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
荆轲塔位于易县城西南2华里的荆轲山村荆轲山顶上,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铎,第一层较高,南北东西四面辟假门,斜面置直棂假窗,顶部铁塔刹。
大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绐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之后历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刘楷复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塔于上。当时易属金辖,并非大辽之地,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刻石用南宋纪元,可见当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国。元代张柔始建保定府、莲花池之后,他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还保留几棵。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为院,塔旁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一统,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复并碑一统,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圣塔院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8.西岗塔
西岗塔位于涞水县城西约一公里的西岗上 , 原名不详 , 后人 困地名而称西岗塔。塔平面呈八角形, 为十三层密檐楼阁式砖塔 , 通高 36 米 , 须弥座式基 座 ,下面有八角形砖砌台基。须弥座束腰八角及八面各雕饰腾飞的角柱和问柱 , 各柱之间为素面壶门 。 其上 施普柏枋承托平座斗拱 ,每面补间斗拱二朵 , 为重拱计心造五铺座。转角铺作除两侧面各出 45° 斜拱两层外 , 与补间相同。二层华拱上置交互斗承托撩檐枋及要头 , 其上为勾栏的地栿。平座勾栏的华板纹饰为亚字和曲尺形几何图案 ,盆唇和寻杖之间浮雕出缠枝西潘莲、牡丹、卷草、莲花等 , 花纹之间各置散斗承托寻杖 ,平座以上用三层莲瓣承托塔身。
塔身高 5 米 , 八角施幢形柱 , 塔身上部浮雕云头垂帐。其上为普柏枋, 普柏枋上承托斗拱 , 补间一朵 , 亦是重拱计心造五铺作 , 转角铺作与平座转角铺作做法相同。补间铺作华拱分成 60°两组向外斜挑出 , 上托批竹式要头及撩檐枋、榑。塔身的四个正 向辟拱形券门 , 余四面做扁方形直棱假窗。
塔身之上共拔檐十三层 , 除第一层施木制檐椽及砖制飞椽外 ,其它均为砖制。第二层至十二层檐距相等 , 出檐长度逐层递减。均用垒涩方法向外砌出七层 , 代替斗拱檐椽。各层檐转角处用木质角梁 ,悬挂风铎。十二至十三层檐距较高 , 正向四面辟有拱形券门。八角各施圆倚柱 , 下置覆盆式柱础。柱上承托普柏枋、 斗拱 ,斗拱形制除补间铺作外 , 其余均与第一层相同 , 只是材分略小。第十三层檐顶部用布瓦做成八角攒尖式屋面 , 施有脊兽。攒尖部位置塔刹, 现大部分己毁 , 仅留八角形基座及部分受花。
塔的内部结构为双层套筒式 , 由塔壁和塔心柱构成八角环形回廊 ,楼梯置于回廊和砖柱之中 , 从塔身可旋至塔顶。该塔建造的确切年无考 , 但从塔的造型及结构特征 ,应为辽代遗物。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西岗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9.兴文塔
泰山宫位于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界处,涞源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地势高峻,常有云雾缭绕,是历代道教祖师修仙悟道最佳的仙山宝地。泰山宫自唐代贞观十四年修建以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纳天地日月之精华,碧霞神光蕴育整个神州,护佑着十方善民家宅平安。宫内供奉着以东岳大帝之女“东岳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主的道教宫观。
宫内大部分寺院因年久失修,而废弃,现仅留下山门、钟鼓楼、过厅及两边的功德碑厅。宫内的宝塔,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对此塔进行了维修。经专家考证明,此塔结构样属于辽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兴文塔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阁楼式实心砖塔,修缮后重新测量,通高27米,占地面积37。6平方米,此塔由须弥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构件。须弥座下枋刻仰莲,上枋刻俯莲。用砖条砌成空,八个龟角刻花纹。塔顶呈八角攒尖式。塔刹建在小型须弥座上,须弥座上用砖砌成受花,受花内置铁铸八棱型覆体,覆体上饰四节铁铸塔刹,塔刹第一节顶端为莲花。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为宝珠。
兴文塔的装饰华丽,该塔檐部和平座均饰斗拱支撑,斗拱为柱头一朵,补间一朵,第一层塔身檐部斗拱出两跳,五铺座,平座斗拱为一朵三升,柱头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撑檐飞,檐部八角用方砖铺面,平座饰勾栏,栏板用砖砌成条状,望拄顶端呈圆球形。
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塔身第五层已经严重风化,塔刹倾斜,便帽成了斜刹塔。来源县县委、县政府对兴文塔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在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该兴文塔进行了修缮,修缮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塔部件,如今,兴文塔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巍然地屹立在拒马源头。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兴文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0.成汤庙山门
涉县成汤庙山门,位于涉县井店镇,山门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维修,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0.11米,南北宽9.25米,建筑面积为93.52平方米,高7.6米,成汤庙山门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早期木构建筑之一,现保存完好。
八根石质的檐柱很有文献价值,上面明清两朝的刻字,记录了山门所经历的包括地震、暴雨、山洪在内的各种重大灾害。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涉县成汤庙山门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