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学徒(十三)
学徒(十三)
休息了二十多分钟,又响起了集合号声。民兵营的全体民兵站好队后,在民兵营长的带领下,沿着乡间小路来到了一座小山下。这时,田成佳又把他的捷克式轻机枪要了回去,把我的小马枪还给了我。
说是小山,其实就是一座漫岗。东西走向,大约有1000多米长,我们在南山坡下。一片漫坡由南向北,缓缓地向上升起。山头最高处和山脚下的高差不超过二十米。山脚下的漫坡到达山头最高点,大概有二百多米远。所有漫坡全部是农田,种的都是玉米。
山头北面,是一条长长的断崖,断崖和山包同长也有1000多米。断崖下便是我们去大伙房的公路,山崖也是东西走向,公路、断崖和山岗全部平行。陡峭的山崖上岩石林立,但徒手可以从山下攀爬到20米高的山顶。
民兵队伍就在南山脚下集结,民兵营长开始向我们介绍空投“特务”详情:“《特务》一共有五人,武装装备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是一支长枪十发子弹,两颗手榴弹”。
“大家看,《特务》们的位置就在小山顶上,”顺着营长的手势,远远望去,山头上几块巨大岩石的后面,有几个人影在晃动。山坡上的玉米地里,还有二十几正在个铲地的农民,看到我们全副武装地在山脚下列队,都停下手中的农活,下巴顶在锄杠的顶端,向我们这边张望。
民兵营长本应该具体地给各连排详细地分配任务,把作战计划告诉全体指战员。可是,这个部队转业的营级军官,却什么指示也没有做,就突然下了一道命令:“同志们,现在开始攻击前进,抓住山上的五名《特务》,同志们冲啊!”
紧接着,司号员便滴滴答答地吹起了冲锋号!刚开始民兵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互相你瞧瞧我瞧瞧你地不知所措。
我第一个反应过来,举起手中的小马枪打开保险,推上子弹,“乒”的一声,打出了第一颗子弹。然后,右手提着枪向山顶上冲去!
紧接着我的身后,就响起了杂乱无章“乒”“乒”“乓”“乓”的枪声,所有的民兵乱哄哄地跟在我的身后,向山顶冲去。这时,山顶上的“特务”们也开始了还击,一时间枪声大作。
山坡上观望的农民,都被这突然响起的一片枪声吓得一愣,先是有人趴在了地上。看到我们这三百多人,在冲锋号的滴答声中,一边放枪一边冲向山顶,一时不知是否又是文革期间的两派开始武斗了,都怕流弹伤人,只好在枪声中全部卧倒在玉米地里。
眼看我们就冲到山顶了,离巨石阵还有二十多米远时,冲在最前面的我,枪里还剩下两发子弹。于是我便掏出了手榴弹,拉开导火索投向“特务”们的阵地。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阵地上岩石的后面毫无反应。我又掏出另一颗手榴弹扔了过去,响声过后,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这时,其他的民兵也冲到阵地前,满天的手榴弹砸向“特务”们的阵地。随着此起彼伏轰轰隆隆的爆炸声,这次抓空投“特务”的演习便到了高潮。
最后,我们冲进了“敌人”的阵地,却发现一个“特务”也没有,于是大家便顺着山崖爬下山来。来到山崖下,远远地看见五个“特务”坐在离我们前方200多米远的公路旁,咧着嘴似乎在嘲笑着我们这群笨蛋。
连我们这些没有当过兵的人,都看出应该先派出两支队伍,从悬崖下东西走向的公路两端包抄过去,断掉“特务”们的后路,再从正面发起攻击,便可全部抓住五名“特务”。
天知道我们这位当过解放军的“营长”,是怎么在部队里混的。指挥三百多人的一营民兵演习,竟让五个空投“特务”在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溜走了。如果面对真正的敌人时,这样的“营长”是否还能指挥打仗。如此“营长”正应了民间的那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歇后语。(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0月11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
1、这张照片是2016年9月6日,清河发电厂修配分场1971年新学员聚会时留影!
前排左起:庞传荣(张铁威的妻子、1971年电气分厂新学员)、廖凤娇(车工)、边延滨(刨工)、石秋杰(车工)、周玉环(刨工)、田成佳(翻砂,三个月后去世)、迟焕英(刨工)、卜玉霞(钳工)、刘桂琴(铣工)、吕秀华(车工)、张帆、马淑兰(铣工)。
后排左起:尚世玲(焊工)、王亚昌(翻砂)、刘秀华(钳工)、赵雨祥(翻砂)、张铁威(翻砂)、张兆福(翻砂)、安井直(车工)、陈宏(锻工)、李庆林(锻工)、王克林(铆工)、赛迎春(钳工)。
2、这张照片就是捷克式轻机枪正品,非常漂亮!军迷爱好者人见人爱!照片选自网上。
3、这张照片就是骑兵使用的5mm马枪和四四式马枪照片,非常短小轻便携带方便!军迷爱好者更是喜欢!照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