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丽|痕迹(一)
每天都有爬楼看大家的分享,吸收到很多关于绘本、关于育儿的知识和碰撞。这个群让我感觉最好的就是一种学习和讨论的氛围,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每周三我都和骞妈涵妈在一起,今天我们精读的绘本是《奥莉薇》,跟《大卫不可以》一样,主题都是妈妈的爱,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允许,是爱;规则,也是爱。
这几年,爱与自由的话题非常的流行,可以说是新时代家长育儿理念的主体和标配。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造成每个人实际的做法也很不一样。我个人对爱与自由这个理念非常的认可和推崇,也尽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去做到。
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孩子和自我的成长,经历了很多具体的事情,也看到了很多周围人的做法,我会不断的思考、反思、整理,然后我发现,其实千人千面,每个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往往取决于她的成长的状态和水平。 就像大家刚才的讨论呈现出来的一样,真的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它最大的区别和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去看到,每个人表达的背后,其实反映的就是表达者的状态。
大家可以感觉得到这种区别,可能会向往一些境界,也可能排斥一些做法,这都是我们内心正常的情绪,但这不会是我们讨论的目标或目的。 但,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真正的真理就是真理,绝不会说这样也对,那样也行,如果我们感觉到模糊,那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我们内在还没有真正厘清。
个人认为,爱与自由,一定是有边界的。
没有界限的爱,不是真爱 ——可能是纵容,也可能是漠然,还可能是无知。
关于这个界限怎么去设置,大的范围来讲,我看到的是“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不破坏公共环境”。往小里讲,则是要实事求是,要考虑到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条件和情况。
大家刚才的讨论里,就涉及到了具体的年龄,时间,事件背景。这些都是实际要考虑的。 在此我想补充的是,年龄不是绝对的分水岭。比如,如果这个孩子7岁,但是在这之前他满足得不好,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也是需要满足的,而因为接触了育儿,接触了绘本,接触了骞妈同学绘[呲牙],所以意识上来了个大转弯,那么,她可以像满足一个1岁婴儿一样去满足,其实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这应该叫治疗(成长),这是在弥补以前欠下的功课。这就叫实事求是,这是根据了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我的满足,直白的理解就是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呢,它是调节本我、超我和现实条件的平衡器,超我可以理解为别人(父母、良心等)对我们的约束、评价。
同理,一个3岁的孩子,由于家长之前爱与自由实践得很好,她不止从跳泥水坑里获得了满足,她还通过其他很多的方式得到了满足——我们知道,因为满足得好,孩子其实是很讲道理的,所以,这个时候,因为时间不允许啊,或者穿的衣服确实不合适啊,或者接下来还有别的安排啊,那家长跟她说:不可以,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我还想补充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家长自身能接纳的程度——这就牵涉到我们自身的成长。有的人接纳度高,有的人接纳度低,所以,对同一个事情,就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都爱孩子,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大的有边界的爱和自由,但是,有时候……臣妾做不到啊!因为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局限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关键不在于去责备自己,批判自己,而是需要我们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对我们自己的关怀和理解——面对现实的自己——现在,目前,也许我们只能做到这样——这不是我的错[拥抱],只是表明:我们还有成长的空间。
我想,当我们以这样一种姿态去面对孩子,面对自己时,我们不是在评价,不是在批判,不是在拒绝,也不是在排斥,而是以开放的态度、成长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件。孩子从你身上感染到的学习到的就是多元的价值观和灵活的处世方式。
关于满足,关于有边界的满足和没有边界的满足,
我们也可以从满足后的后果来看看具体问题究竟该怎么做 。
我们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的满足,直白的理解就是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呢,它是调节本我、超我和现实条件的平衡器,超我可以理解为别人(父母、良心等)对我们的约束、评价。
一个健康的个体,一定是自我的功能发挥得很好的人。如果总是(或大部分)由本我做主,这个人可能就会变成自我中心、被物欲所控制(比如买买买,吃吃吃,追求单纯的感官享受),而如果总是(或大部分)由超我做主,那就有可能活的很累、很压抑、很顺从、没有主见。而大部分都由自我做主的人呢,他就既能很好的满足本我的需求(生活才有乐趣嘛),又能调节好超我的要求(没有规矩怎么和人相处合作?),它还会根据现实的条件、环境做出抉择,选择合适的行动。
所以,如果我们不管实际情况,一味的追求无条件满足,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养育出一个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孩子,因为孩子没有机会去看到你“无条件”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他会因此而缺乏发展体谅、理解、关怀、同理心等品质的机会;而如果毫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只是从我们大人的便利出发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发展自主意识的契机,而导致孩子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
据此,大家就可以去分析和辨别,跳泥坑这个小事件,什么时候可以满足什么时候不能满足?为什么满足为什么不满足?怎么满足,不满足可以怎么说。 个人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满足或不满足的后面,我们都可以跟孩子表达出:我爱你。我爱你,所以我想办法满足了你;我爱你,因为……所以现在我没有办法满足你。——郝广才说,完整的表达,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结构’的能力。
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满足是爱,规则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