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之谜释要

哥窑的出处,宋代文献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有:“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推测这个“质颇粗厚”的龙泉县窑可能就是在徽宗指导下烧制大观釉的窑,京师自置官窑后,该窑转为专烧制月白釉器,形成自成一格的哥窑。《景德镇陶录》也记载了此事:“大观中釉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又“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宋本称官字,唐隽公不书官,纪观,称大观釉。”其意是,大观时期龙泉县窑烧制大观釉时,可视为官窑之始,但还没有自置官窑,故不能以官窑称呼之,唐英故将其命名为“大观釉”,唐英研究大观釉如此深入是为仿烧大观釉。政和期间置官窑后,分支为两路:一路是:大观釉——哥窑(终止与南宋晚期)。始终保持烧制月白釉器为主,形成了哥窑,“质颇粗厚”自成为风格,并保持着半官方的性质。因哥窑早于官窑,抑或先者为“哥”之意。另一路是:大观釉——官窑——修内司官窑(终止于高宗逝世)。政和后,官窑开始烧制浓淡的青釉器。中兴渡江后,置窑于修内司,修内司本非管理窑务的部门,“置窑”有旨令之意。袭故京遗制是指继续烧制浓淡青瓷。上世纪三十年代,故宫整理清宫遗存瓷器时因没设置修内司官窑条的分类,故郭葆昌将其中浓者青器被界定为南宋官窑,多被南迁至台北故宫。而淡者月白器则无法归类,被暂定名为“传世哥窑”,现多存在北京故宫。

大观釉炫纹粉青贯耳瓶(私人收藏)

大观釉粉青贯耳瓶(私人收藏)

元代有《至正直记》是讲述的民间古玩收藏行里杂记式文献。其中:“乙末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以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疑之。会稽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文中的“哥哥洞窑某器如旧造”,其中“旧造”应是指哥窑,则哥哥洞窑在逻辑上可认定为元代时的仿哥窑。而“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其中“哥哥窑”应是指元代时的哥窑,“近日”潜在意或指哥窑南宋晚期停烧,元代复烧,不排除南宋哥窑延续到元代。这段文字仅是民间收藏对哥窑的鉴识心得,或也存在如“哥哥洞窑”或“哥哥窑”称呼上有混乱。明至清以来的文献记载比较丰富。但总体看,认为宋哥窑和宋龙泉窑为章生一。生二各主一窑之说广为流传,却也无确实依据,或多是引自上述文献的某种推测,但该说法的实际意义也并不大。

台北故宫藏修内司官窑碗

北京故宫藏“传世哥窑”碗

龙泉诸窑址考古证实,龙泉黑胎是较普遍的现象。龙泉的基础优质瓷土是青白或灰白胎,其二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基本达到了景德镇高岭土标准,只是含铁份相对略高。从实物看,龙泉黑胎是北宋晚期出现的,是在优质瓷土中添加了高铁粘土。南宋时,高铁粘土的添加比例和釉料的配方交互变化,烧制出来釉色千姿百态,各窑口均独有心得。大观釉、哥窑、官窑、修内司官窑还有龙泉的的溪口和大窑等诸多窑口都有黑胎,因此不能说黑胎为那个品种或那个窑口所独有。总体看,初始黑胎或许与大观釉的烧制有关,因为大观釉要求是铁深色大开片,模仿的是月圆时月球表面的山水河流。而铁色开片就是胎中的铁份释出的火石红现象。大观釉的大开片的月白釉与汝窑的天青釉是对应色,表示天地阴阳现象。这应该是徽宗的贡献,其技术含量决不亚于现代的诺奖之物理奖。当代文学大家易中天在其新著《大宋革新》中有首诗对宋瓷作出评价,仅引用其中一句:“汝窑雨过正天青,官窑托出春江月。”可见该老兄跨界对宋瓷的理解要到位多了。

台北故宫藏修内司官窑盘

北京故宫藏“传世哥窑”盘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龙泉窑址考古全面展开,在已发掘的诸窑址中,类哥的现象非常普遍。所谓类哥是指似哥而非哥,似官也非官。这种官哥不分的现象推测应是南宋晚期大规模出现的。显然应该是在朝廷控制力大大降低后,或放开管制的后官/哥窑现象。这类东西的完整器有一定的存世量,甄别它们从来就是古玩行当实战的必修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