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偏枯”是书法的弊病!而破解之法,仅需这四个字
文︳王呈祥
“物以类聚”——因使用场合不同,会有贬义、褒义两种意思。但是,今天我们不说它的含义,要讲它对书法学习起到什么作用。
《书法用笔十法》之五——真草偏枯。
“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此为张怀瓘对“真草偏枯”的注释。
“两字成三字”何意?有两字或三字组成的一个字。如:木、古组合是“枯”,木、又、寸组合是“树”(简体)。
“不得真草合成一字”何意?真即正书、楷书,草即草书,就是说一字之中不能将楷书和草书互用。
“谓之偏枯”又是何意?一字之中如果出现楷书和草书互用,就叫偏枯。
也就是说,由两字或三字组成的一个字,不能一半是草书一半是楷书,如果是这样就叫偏枯。
这么说有没有依据呢?又或者说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字例:
上图①是王羲之所写草书“楼”,②我把左侧的草书偏旁换成了楷书。二者虽仍是同一个字,但右字已经出现静动两种效果了,也就是张怀瓘所言“真草偏枯”。
书写感来说,右字远远不如左字,因为左字没有出现偏枯现象,完全是草书。后面“须求映带,字势雄媚”,张怀瓘此八字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雄”与“媚”是两种现象,一个是阳刚,一个是阴柔;“字势雄媚”即一字之内既要有大气浑厚,亦要有婀娜娇媚,而这种现象正好符合之前所说的“阴阳相应”。
“映带”必须是相同的字体,只有左右偏旁是同一类风格才会出现。
上图①是米芾所写“楼”,②我把左侧的偏旁换成了楷书。两字对比,左字映带关系明显,而且比较清晰;右字则映带关系不清,即使看到也显得十分突兀,很不自然。
因而,“真草偏枯”是有依据的,书法中不能出现“真草偏枯”也是正确的。
其实,对于“真草偏枯”,当代有不少人反对这个说法。
他们认为真草可以穿插使用,依据是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大意:写草书不兼有真书的笔意,容易失去规范法度;写真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成为佳品)。”
殊不知,孙过庭所说的是“意”而非“形”——写草书兼真书“意”是为了把字交代清楚,写真书旁通草书“意”是为了把字写的灵活自然。
如果孙过庭鼓励使用真草穿插,紧接着何必还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前面说可以,后面又解释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因此,我认为:张怀瓘和孙过庭两人的说法不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真草偏枯”是书法的弊病,书法不应该使用真草穿插;而破解“真草偏枯”之法,仅需四个字,那便是“物以类聚”。
好了,“真草偏枯”就解读到这,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此激励我不断进步。下一讲:《用笔十法》之六——邪真失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