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必须具备“阴阳相应”!若不具备呢?不是书法!
文︳王呈祥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这是宋代苏辙的一句诗,是说阴阳属于自然,而人会跟随着自然老去,逝去的青春也无法挽回。为何要说这句诗?因为今天的文章就与“阴阳”二字有关。
上文我们解读了张怀瓘《用笔十法》——偃仰向背,深度论述了偃、仰、向、背四种书法必须具备的规律;本文我们解读张怀瓘《用笔十法》——阴阳相应。
原文:「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提到“阴阳”二字,不由得让很多人联想到“玄学”,尤其是华夏儿女。其实不然,准确的说,它是哲学,是中国先贤智慧的结晶。其实,世间的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也只有阴阳协调才能物尽其用。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极度口渴之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一杯沸腾的开水,一杯凉水,喝哪一杯?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凉水,问题是饮用凉水容易生病;直接饮用开水?不行,太烫嘴根本喝不下去。两杯水各取一半进行调和,无疑是最佳选择——开水遇到了凉水温度降下,凉水融合了开水温度上去,此时冷热适宜。一冷一热即一阴一阳,之后的调和正是“阴阳相应”。
张怀瓘所说的“阴阳相应”,其实与冷热水是一个道理,不同的是,他说的是汉字书法,而我所指的是生活现象。
我们现在回到书法“阴阳相应”。张怀瓘对此的注释,我认为意思是这样的:“谓阴为内”即一个字的内部为阴,“阳为外”即一个字的外部为阳,“敛心为阴”即笔画向中心收敛为阴,“展笔为阳”即笔画向外舒展为阳,“须左右相应”即上下左右之间有相互照应。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个规律的书法,才是好的书法。
张怀瓘说的观点是否成立?我这么解释又是否正确呢?所谓实践出真理,光嘴说是不行的,拿出证据才有说服力。那么,请您和我一起来拆解古人的书法,用他们的作品来验证这个论点和我的解读。
01
上图为宋代米芾所写“阳”字,请大家先在该字中找出①号的三种并列式用笔,之后再从中找出②号的两种非并列式用笔。
是前者三种好找,还是后面两种好找?好吧,不难为大家了。其实,还是后面的两种比较容易找到,因为它们是书法的规律——阴阳结合,也正是张怀瓘所说的“阴阳相应”;而前面三种并列式用笔,此字中根本不存在,因为它们违背了“阴阳相应”的规律,单纯的只有阴或阳。
02
还是同一个“阳”字,一眼便能看出张怀瓘所说的内阴、外阳、敛心和展笔。如果将这个字的中心比作一个“圈”,所有的笔画就如同右图一样向外发散,反过来也可以说,所有外围的笔画像中间靠拢。
这样一来,“圆”就是收敛的“心”即阴也,外围发散的笔画就是“展笔”即阳也。若只收敛不发散,此字必是墨猪;若只发散不收敛,此字将变成松松垮垮的墨条。
03
依旧是这个“阳”字,左右两个部首一大一小即一阴一阳,先贤在造字时就已经考虑进去了,而书法展现的更明显;相反,如果两边都写一般大,该字必然不协调。
右侧的“易”部不但笔画之间产生了对比,而且上下部分也出现了内曳和外拓两种不同。这就是刚柔的呼应对比,也正是张怀瓘所说“阴阳相应”中的“左右相应”。倘若上下左右只采取或阴或阳一种,该字必然会出现多个并列式笔画,而并列与“阴阳相应”完全背道,最后即使写出来也不是书法。
因此可以证明:张怀瓘所说书法中的“阴阳相应”是成立的,而我所理解的与原文意思也相差不多。
你小子只拿米芾书法来说事,而且只用一个“阳”字,是不是太局限了?其实历代凡是能称得上“家”的人,他们的书法皆具备这个特征,并非一个人,也非一个字,只是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为什么?因为这是书法中约定俗成的法则。
最后论述:阴阳不是“玄学”,在书法中的呈现,我认为更像是一种审美,一种自然协调的审美,一种中国人的审美;也只有阴阳协调、刚柔相济的作品才能达到或满足这种审美,反之必然做不到。
好了,“阴阳相应”就解读到这,若其中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广大书友海涵,同时也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以此激励我不断进步。
下一文我们解读「张怀瓘《用笔十法》——鳞羽参差」,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