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爷爷奶奶

奶奶雷戌益,1908年10月1日(农历戉申年九月初七)出生于现文成县大峃镇鸟田村,2002年3月17日(农历2002年二月初四)逝世,享年95岁,是村里的寿星。
转眼间,奶奶离我们而去已18年了,但每在梦中或平时想起奶奶都触景生情,勾起我深深的怀念:她那坚毅的性格,慈祥的面孔,她对我们八个孙子孙女那深沉的爱、关心和呵护,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的,到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时时浮现在眼前…
奶奶是家里的当家人,是我们大家庭的“贾母”。全家人都要听她的。她是一个优秀的当家人。为了我们这一个家,她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又有智慧。解放前,她和爷爷一起,艰苦创业,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我们家不但盖起了新房,而且还不断添置水田、岸地等不动产。从现存的几十张田地买契看,水田有田螺坵过路田200秧,塘山200秧,湾头100秧,火石降100秧,平坦屋基100秧,对面垟100秧,又40秧,烂垅60秧,元底50秧,门前下30秧,共计111O秧。按原来老办法折亩为18.5亩。还有岸地几千藤。由于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个赤贫的家庭,到解放时,已成了村里仅有几户的中农家庭了。其中没有一丁点的不义之财,全靠爷爷的木工手艺,奶奶的辛勤劳动,勤俭持家积累而来的,是用自己的双手、汗水换来的财富。
奶奶和爷爷还是很有眼光和远见的人。在旧社会他们受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吃了不少没有文化的哑吧亏。他们总是谆谆教导我们,“黄金不如乌金贵”,“要爱惜字纸”。所以,他们下定决心要让下一代读书识字,就是讨饭也要让下一代读书。爷爷和奶奶虽然只生了母亲雷奶英和姑姑雷香玉两个女儿,他们解放前就把母亲送到小学去读书,使母亲也识了一些字。解放后又送姑姑上学读书,使姑姑成了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还成了国家干部。
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家里人丁兴旺,爷爷奶奶心里十分高兴。随着我们8个兄弟姐妹先后来到世间,我们家已成了村里有十几口人的大户人家。1959年随着爷爷的过早去世,全家人的柴米油盐、穿衣吃饭等等都压到奶奶和爸妈三人的身上。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三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我们村自然条件又差,当时的生产力又相当的底,生产劳动全靠双肩和双手,生产工具只有锄头和犁耙,稻田离村庄又远,岸地又崎岖。田地中劳动全靠锄头和犁耙,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当时温饱问题是每个家庭要解决的首件大事。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为了生计,奶奶和爸爸妈妈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年三百六十天,起早摸黑,没有一天闲着。他们总有干不完的农活,做不完的家中事,其艰苦程度,在我们下一代人头脑里是不可想象的。
那时,我们家中生活是艰难困苦的。但是不管多么困难,奶奶和爸爸妈妈总是咬紧牙关,千方百计让我们上学读书识字,希望我们个个都有出息。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在乌田小学读了三年级之后,由于当时是困难时期,和我同班的村里的其它同学先后都失学了。奶奶和爸爸妈妈想方设法把我送到十几里路外的南山坑村伯父家,住在伯父家中,四年级插入培岙小学读到小学毕业。1963年9月,我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黄坦中学。由于家中人口多,确实很困难,记得我读初中三年,不管多么冷的冬天,穿的是一件裤子,盖的是一床薄棉被,硬板床上铺上一张草蓆,脚上穿的是布鞋,如果有一双解放鞋穿是很幸福了。一周的伙食是几斤番茹丝加半斗米或有时多一点一斗米(一斗米2.7市斤),菜是一瓶咸菜或发菜,一周二角或五角钱。由于生活困难,营养缺乏,我从小学到初中总是长不高,都只能坐在头排。但不管多么苦,在学校我都还是认真苦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初中毕业,大弟弟德辉小学毕业。1972年,德辉参军入伍。1973年9月我推荐考上了浙江少数民族师范,以后又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盛行,但奶奶和爸爸妈妈他们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们头脑超前,别人家不送孩子上学。奶奶和爸爸还先后送我读师范学校毕业送二弟晓荣读书直到文成高中毕业。毕业后在村里当了三届村长,还拿到了自考大学文凭。二妹晓华初中毕业。三妹晓芳,四妹晓玲都先后考上了温州卫生学校,当医生。工作后也都拿到了大学文凭。四弟德岳以黄坦中学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浙江省物资学校,工作后也自学拿到大学文凭。现在,我们八兄弟姊妹中有6个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并都拿到了大学文凭。八兄弟姊妹或子女都走出农村,都在城里购置了住房,成了城里人。实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愿望。
奶奶对人热情好客,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家中当时吃口多,经济拮据,但是不管如何困难,她接待亲戚朋友十分热情周到,总是拿出家中最好的茶饭点心来招待客人。亲戚朋友们对奶奶的赞誉评价总是很高的。
奶奶在村里,左邻右舍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她又是村里的寿星,德高望重。
建国以来。我们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恰又逢上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家家户户都吃上白米饭。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村率先通了电。1994年,村里又通了公路。1997年,全村普及了小学,初中教育。全村已脱贫,正在奔小康的大路上奔跑,村民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好。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七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我们的家庭也同样发生巨变,从一个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家庭成员文盲充斥的农耕家庭,发展成了居住在城市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知识型小康家庭。
2002年,奶奶95岁高龄离我们而去,全家人都非常悲痛。父母姑姑为奶奶做了四天四夜的功德。以示歌功颂德,孝顺和怀念。
今天,我们怀念爷爷奶奶,是为了永远记住奶奶爷爷对我们家庭作出的贡献,是为了传承爷爷奶奶的优良品德和优良传统。让他们的优秀品德在我们的家族中发扬光大!
爷爷奶奶的功德永垂千秋!
2002年奶奶仙逝时,我的心情十分悲痛。当时我草草写了一首诗,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柱清魂上九重,
曾是劳苦救家穷。
虽无刺字教效国,
但有铮骨育志童。
纺线线长撑学业,
艰难劳苦为儿孙。
呕心沥血折旧寿,
慈心天下第一人。
草于2018年春。2019年九月改于温州侨盛花园
(0)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家庭教育的边界和不愿意上学的孩子——不要让不良家庭互动影响孩子的

    初见这家人,让我吓了一跳,满屋子都是乌泱乌泱的人. 因为这个不要去学前班的小宝贝,全家总动员,不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连姑姑都出动了. 临时的变故,让我赶紧把治疗地点换到会议室.不然,原计划的治疗室哪 ...

  • 清明祭|斯人已远逝,惟留憔悴影!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年头了,在这一千八百多个的日日夜夜里,我曾经无数次的梦见她拄着那根破竹竿,步履蹒跚的来到我的身边,轻轻的抚摸我的额头,爬满皱纹的脸上,涌现出那慈祥的笑容.然而,当我伸出双手,试图拉 ...

  • 追梦人《童年的岁月》

    童年的岁月 又值端午时节,在这粽香漂漫的时光,又想起那个遥远的岁月,那个记忆中的童年和我的兄弟姐妹. 三十年前,那时我九岁,弟弟七岁.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全靠爸爸和妈妈在田里日夜劳作来养活和贴补家用.母 ...

  • 生活还在继续 —— 父亲的痛

    作者:沉默的陌生人 本文图片和音乐皆来自于网络 一直听人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有多大,直到看过许多现实中的例子,我才终于敢发声: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确实可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最终如何去做, ...

  • 黄金柳《怀念爷爷》

    怀念爷爷 一 前几日爸爸打电话给我,说明年是爷爷的三周年,全家商量了打算给爷爷立块碑,让我写碑文.我说,我知道爷爷的事情比较有限,可以先写出来,完了发给他再补充.爸爸说行.挂掉电话,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

  • 散文||不想长大

    不想长大 长大了,是不是就得到外地去,继续我的求学之路?是不是要背井离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想到长大之后,就要离开父母亲的怀抱,我常常不敢再想下去. 说起长大,我就会想起我的童年 ...

  • 张艳晴作品:清明时节忆祖辈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清明时节忆祖辈 作者|张艳晴 主编|幽梦静美 小时候,每个清明节前的周日,妈妈和大姨就会带着我和姨弟一起陪姥娘去给姥爷上坟 . 那个时候 ,上坟 ...

  • 【金小说】王长英丨小明造句

    作家新干线 文学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王长英,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晋中作家协会副主席.有长篇小说<失踪者回忆录>.中篇小说< ...

  • 绘画心理分析之7——排在第一和最末的分别是谁?

    这是一个9岁男孩的图画. 心理师的指导语是:请你把你们家的人画出来. 图画背景: 这是一个深刻反映中国传统观念的家庭模式,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孩子的外公外婆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妈妈是长女,这在农 ...

  • 困境救助 | 他们,经历风雨,依然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北京协作者困境救助秋季学期家庭走访于2021年9月工作启动,11位社会工作者.2位协作者学堂学员.2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和17位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探访以及电话回访的形式,了解53户困境儿童及其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