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71-生姜
今天咱们讲中药生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三阳经和三阴经都能入,在不同的经生姜的作用差别很大。张仲景的伤寒和金匮一共有260多个方,用到生姜的有四五十个方。
干姜的作用主要是温中,偏于用守、补来扶阳。生姜偏于解表、化饮、健脾、降逆、和胃、止呕,走而不守。肠胃里有了湿邪和水饮,夏天喝冷饮多了以后,湿邪淤积到胃中,可以用生姜开淤泻满。入肺可以解表,入胃可以去除杂物和浊气。辛味可以入肝脾经,行运滞塞,主要是指那些寒水和寒湿。有轻微发汗的作用就可以通鼻塞,因吃凉食多了引起的腹痛,或者风寒直中太阴。这时嚼点生姜放到肚脐部位,血得温则动,血液循环正常了就不痛了。解表就是能通达营卫之气,经络不通畅了都会用到生姜,主要起到宣通的作用。
生姜的解表作用也是有区别的,比如真武汤,在伤寒论的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或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腹内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真武汤主之。”第八十二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真武汤主之,有茯苓、白术、白芍、炮附子、生姜。
心下悸往往有水气凌心的症状,心下通通地跳,是茯苓的主要治证。水气上冲到头会头晕,水液挡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神经的不到血液的濡养,身体就会跳,头重脚轻想摔倒。它的病机就是外邪内饮,汗出不解证明他还有外邪。小孩子感冒发烧后,去医院打完针、吃退烧药出了一身汗,过一天又烧起来了。一看舌头白腻,脚凉,胃肠道水湿较盛,发不出表来。可以用附子温化肾阳和痰饮,用茯苓和白术把湿邪去掉,用生姜去解表。就不用麻黄和桂枝解表了,因为有湿气,这两味药太猛太大,容易引动内饮,把里面的水带到表上,会出现别的坏症和变证,而且它们不具备化湿的功能。生姜既能化湿又能解表,可以一举两得,所以在少阴风寒里面又湿邪就选用生姜。
身体内有水饮会影响到气化,人体气化津液就会输布不好,肠胃有水饮,别处就会缺水伤津。再发表就会更伤到津液,人体下焦地气上升为云,上焦如雾,天气下降为雨,形成气化循环。一旦水汽停留到某个部位后,气化就不能上升下降,津液就会流通不到身体某些部位。再发表会表阳内陷,这时用生姜就非常精密。白芍可以治腹痛、补津液。人体在既有中阳不足,又有表证和肠胃寒湿、饮证的时候,生姜和干姜一起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第二十八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这一条历代争议非常大,《医宗金鉴》说是错简了,不应该把桂枝去掉。因为仍头项强疼说明表还没有解,河南话翕翕发热,好像围着火炉烤火,脸前面是热的,背后面还是冷的,里面还是有水饮。蒸蒸发热是阳明证,是从里往外的发热。
但通过各家老大夫的研究,尤其是倪海厦认为去桂枝是对的,用的是生姜解表。在里有水饮、外有风寒的情况下,如果用桂枝就把水饮发出来了,必然会伤到津液。用生姜和白术、茯苓,在解表同时又化湿。如果桂枝汤证出现舌苔比较白腻、心下微满、小便不利的时候,就把桂枝去掉,加大生姜的用量,加上茯苓和白术就解决问题了,湿和饮是一回事儿。如果用大枣十二枚,其它药的量也要根据《伤寒论》来。如果要减量,相应大枣也要减量。大枣有保胃气的作用,如果湿热多了减一点量也是可以的,如果光湿无热十二枚大枣问题还不太大。十枣汤是用一些猛烈攻饮的药,这时的十枚大枣就可以保护胃气,保证不伤胃。这个方子不像那么猛烈,一般情况下还是以张仲景的方子为准,这里还是以表证为主。
在太阴和少阴情况下,可以用生姜和葱白来解表,在少阴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干姜汤,但必须确定没有湿气,麻黄就可以升起阳气。解表在阳还是在阴决定于附子和干姜,这四味解表药配上了附子和干姜是走少阴,没有湿气就用麻黄和桂枝,反之用大枣和葱白。白通汤用葱白、干姜和附子治疗少阴病的下利、手足厥逆,没有湿气用这四味解表药就会走太阳经。张仲景只有两三个方子用葱白,还有旋覆花汤等等,生姜化饮的力量比较大。
很多方子有生姜和大枣,小柴胡汤在少阳经用它们来和解胃气。小半夏茯苓汤用生姜化痰饮,茯苓利湿,半夏祛痰、止呕。半夏厚朴汤用生姜温中化饮、降逆解表。肝胃寒、干呕吐涎沫用吴茱萸汤,有吴茱萸、炙甘草、党参、生姜、大枣,生姜的量用大一些,可以温中、降逆、止呕,吃东西后因为寒湿运化不走,没有阳气去消化它,呆在胃里成废物就得吐出来。
在少阴里解表也叫引邪出表,干姜入三阴经,生姜在桂枝汤证里入太阳经,还入少阳经、三阴经,比如生姜泻心汤、当归四逆汤、真武汤。对于辩证来说,比如小柴胡汤症状都有了,突然又出现了别的症状,就用小柴胡汤加上针对那个单独出现的那个症状的药。在不违反整个病机的情况下,经方派就是这样加减用药的。药征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学药必须要学《神农本草经》,因为《胎胪药录》没有了,张仲景有可能参考了《桐君药录》。《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代人完成的,经过了不断的修改,但还是比较实事求是。但是说神仙服药后,身轻如飞就有点夸张了,药性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提到生姜,只说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小青龙汤治疗咳逆上气,用的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是符合《神农本草经》药性原则的。温病派在有热出血情况下是绝对不敢用干姜的,《金匮》里有个方子用柏叶和干姜治出血。《伤寒论》有很多方子的原方下面都有很多加减用药的条文,比方理中汤证如果渴得厉害了就倍白术,其它的太阴证理中汤症状如腹满、下利都有。如果出现心悸就加茯苓。把神农本草经每个药的特性研究出来,再加减就能熟能生巧。如果随便加减就会改变原方的方意,那就不叫经方了。还要符合《辅行诀》里面的五味化合的规律,在病理病机的五除里面,比如辛苦除痞,出现痞满症状了就用干姜、黄连、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