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
庾信(513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 ,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以文才闻名。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因病离职。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 ,隋文帝深为哀悼,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鲍照之后的齐、梁、陈三朝和北朝,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结出“穷南北之胜” 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也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庾信兼善众体:诗、赋、文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代表作《枯树赋》《哀江南赋》《昭君辞应诏》。
《舞媚娘》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庾信创作的一首六言诗,诗中描写一个少女对镜自怜的情态,清新别致,活泼生动。
少女舞媚娘,清晨在窗前照镜梳妆,镜中的清丽形象很是令她自己满意,她不禁含着笑欣赏着自己,天真的神态映衬出少女的朝气。眉心浓浓地点上黛青色,额角轻细地贴上花黄,“黄”即花黄,花黄是一种起自秦代,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青春洋溢的少女妆扮自己的细致与自信通过“直点”与“细安”生动地表现出来。少女面对大好青光和娇媚容颜,想起自己舞女的身份,又怜惜起他日青春不再,落花飘零的感慨,发出及时纵酒行乐的呼声,衬托出舞女内心的凄凉。
六言诗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属于旧诗。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起源于《诗经》,由于其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所以不太流行。中国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构的。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三言诗三个音节一句,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六言诗六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音节的组合形成顿、逗,逗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诗二二,五言诗二三,七言诗四三(二二三),林庚先生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揭示了“半逗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我们读四言诗常常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六言诗中散句折叠滥觞于《诗经》,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则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发展,到了唐代,六言诗和五、七言诗歌一样,逐步发展成为格律诗,为六言诗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六言》。两宋至明清,六言诗也成为文人惯用的诗体,但是六言诗的数量毕竟不多。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
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
开君万里书。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庾信所作的一首寄赠小诗。庾信出使西魏,故国南朝梁为西魏所灭,他留居北方,受皇帝礼遇,官做的很大,但不许归还故国,诗人深切思念故国乡土,同时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他在长安,收到好友王琳自金陵寄来的信件后,“以诗代书”写下此篇寄给王琳。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出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与王琳之间的深厚友情。
起首两句“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诗人以典喻今。“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率军赴西域,至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乡”,遂上疏请归,疏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诗人借此典故,以自己羁旅长安比班超“久在绝域”。诗人与好友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南朝四代均建国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相隔遥远,音讯难通。
后两句“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写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潸然泪下。这里有一细节描写,就是诗人接到书信,还未阅览就已经泪流满面了,足见他们友情之深,和诗人自己思念家乡情意之切。庾信身在北国,没有忘记灭国的耻辱,暗中与南方的好友通信,其所处环境的险恶可想而知,一个“独”字表露淋漓。“千行泪”与“万里书”既互相照应,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呼应,突出了自己身在异邦的孤独苦闷。
庾信年轻时即任南朝梁萧纲的东宫学士,其早期诗赋等文学作品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偏窄,思想内容乏善可陈,但其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如《乌夜啼》中的七言八句,声律已经基本符合近体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诗的体制,不仅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转韵。
庾信人生后期流寓北国,虽然高官得坐,但他“常有乡关之思”,其作品所蕴藉的思想内容也日益丰富,充满深切的情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品的这种特色。《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庾信北迁以后的作品“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这首短诗《寄王琳》是他后期诗作的典型代表。
附:《乌夜啼》与近体七律
《乌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 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王若水、李都蔚共同点评:
这首诗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很重要,它已经具有了七言八句的格律诗的特征,是近体诗的雏形,开启了音律和谐之美的诗歌纪元,刘熙载《艺概》谓之“开唐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