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故事(130)——围困

美国故事(130)——围困

 鱼到飞鸟 

文|毕蓝

1861年11月1日,美军总司令温菲尔德·斯科特正式退休。他离开了华盛顿,但为林肯总统留下了“内战”的指导方针“蟒蛇计划”,也就是“全面战争”(Total War)的计划。“蟒蛇计划”从东海岸的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开始,往南至佛罗里达群岛(Florida Keys),然后沿佛罗里达海岸向西进入墨西哥湾,直到墨西哥的马塔莫罗斯(Matamoros)。这一线由美国海军封锁,拦截从南方出来的所有船只,切断南方与欧洲的商业和贸易往来。同时,在西边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从密苏里的开罗(Cairo)往南至密西西比的出海口新奥尔良(New Orleans),斯科特的计划是派一支6万人的陆军,辅以海军的坚船利炮,堵死南方通往德克萨斯的路,也断绝来自墨西哥的援助。最后是封锁德克萨斯的港口。德克萨斯是南方最大的州,盛产棉花、各种农产品及牲畜,这下既卖不到其他南方州,又没法出口。“全面战争”不仅打击南方的军事目标,更打击南方的经济,摧毁它供应战争的能力。军事上的胜负是一时的,让南方在围困中窒息和死亡才是长久之策。

斯科特的计划将把北方的海军优势发挥到极致,林肯立刻领悟了其中的精髓。他一面下令全面封锁南方的港口,一面拼命扩大海军。1861年4月,“内战”开始时,美国海军有42条船,555门炮,7600名水手。8个月后,1861年底,海军有264条船,2557门炮,2万2千名水手。到“内战”结束时,海军已扩大了十倍。北方的军舰噼里啪啦地下水,南方海军却只有十几条破船,可以忽略不计。实力如此悬殊,戴维斯总统听到林肯封锁港口的消息时,不仅不担心,反而高兴。为什么?

戴维斯的逻辑听上去有些道理。一,封锁南方,林肯“理亏”。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不会封锁自己的港口。现在,北方封锁南方,显然把南方当成了“敌对国家”,这不就是变相承认了南方的“独立”吗?林肯从没承认过“南部邦联”,这下岂不自己打脸?二,欧洲的纺织业,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纺织业,严重依赖美国的棉花,或者说,南方垄断着世界的棉花供给。南方被封,棉花运不到欧洲,欧洲不得着急上吊?惹毛了英法,她们出手干涉,南方的曙光就来了。外国的干预正是戴维斯整个战略的核心,林肯似乎在帮他实现目标,他能不高兴吗?

南方没有正规的海军,但可以资助“国家海盗”(Privateer)。政府出钱武装民船,让他们去海上抢劫敌方商船,利润共享,“独立战争”时华盛顿就是这么干的。5年前,欧洲国家签了个《巴黎宣言》,宣布“国家海盗”为非法。但美国拒绝签字,不想放弃自己的这一“革命传统”。现在,美国当然也就不能指望欧洲帮助打击南方资助的“国家海盗”。林肯咬牙切齿地说,凡是被捕的“国家海盗”一律处以死刑。戴维斯说,有种你就试试。你处死一个南方“海盗”,我就处死一个北方战俘,看谁狠。结果,林肯在最后一刻眨眼了,他后退一步,没有处死任何“海盗”。这个回合戴维斯占了上风。林肯愿意丢这个面子,因为“海盗”和战俘都是美国人。

林肯治不了“海盗”,但海军打起仗来可是一点不含糊。在总统的催促下,海军部很快就锁定了三个目标,两个在大西洋沿岸,一个在墨西哥湾。拿下这三处,北方在南方海岸就有了立足点,可以更有效地封锁。第一个目标是北卡罗来纳的外海港口哈特勒斯堡(Fort Hatteras)和附近的克拉克堡(Fort Clark)。8月26日,美国海军14艘船,带着860名陆军官兵,向哈特勒斯堡发起进攻。结果,海军一通炮就把问题解决了,陆军上岸捡了个便宜,轻而易举地拿下要塞。这是“内战”开始以来北方的第一个胜利,都是海军的功劳,跟陆军没啥关系。北卡眼看着港口被占,也没办法。没有海军,甭想夺回这两座孤岛。

接着,9月中旬,海军直逼新奥尔良外海的船岛(Ship Island)。船岛属于密西西比州,地处墨西哥湾,守护着新奥尔良的大门,也是密西西比河的大门。南方在岛上修建要塞,但没完工。这回,美国海军干脆连陆军也不带了,自己上去一阵猛轰就把堡里的人全轰跑了。占领船岛不仅加强了对墨西哥湾的封锁,更为日后占领新奥尔良提供了最重要的支点。第二个目标也拿下了。

第三个目标是南卡罗来纳外海的天然良港皇家港(Port Royal)。这里南方的守卫力量比较强,修了好几个要塞,包括沃尔克堡(Fort Walker)和博雷加德堡(Fort Beauregard)。10月底,美国海军74艘船,1万2千陆军官兵,由萨缪尔·杜邦(Samuel F. Du Pont)上校率领,驶近皇家港。皇家港在一道海湾里面,易守难攻,但挡不住杜邦的创造力。他指挥军舰长驱直入,巡回打击目标,让敌人摸不着头脑。陆军趁势进攻,终于在11月7日占领皇家港。皇家港让海军有效地控制了从南卡到佛罗里达的大片海域,时刻威胁着南方最重要的港口查尔斯顿。美国海军三连胜,在陆军凄凄惨惨的1861年,总算让大家看到点希望。

眼见北方的海军在南方的海岸线上耀武扬威,戴维斯总统觉得到了尽快争取外援的时候了。早在“南部邦联”成立之初,“拉英法下水”就是既定国策。这也是从“独立战争”中学到的绝招,当初要不是“美法联盟”,再打N多年也赢不了。好在如今的南方并不像当年的美国那样两手空空,全靠忽悠。咱有棉花咱怕啥?没错,欧洲各国早已废除了奴隶制,南方坚持奴隶制在道德上和感情上很难得到欧洲国家的共鸣。但是,道德能当饭吃吗?没了棉花,我看你们怎么过日子!五十多年前,杰斐逊总统对欧洲实行“禁运”(参看《美国的故事(87)- 禁运》)。那时受影响最大的产品是烟草。欧洲人吸不到美国的烟草就已经怨声载道了,他们要是用不上美国的棉花会咋样?

带着这种有恃无恐的态度,南方派往欧洲的第一位“使节”是极端的奴隶制的维护者,生于佐治亚的阿拉巴马人威廉·扬西(William Yancey)。扬西不仅赞成现有的奴隶制,还倡议恢复被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废止已久的海上奴隶贸易。派这样一个极端分子去欧洲无非就是说:“想要棉花吗?吞下奴隶制。”以扬西为首的三人组的主要任务是向欧洲解释南方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宣传南方低关税的自由贸易政策,警示棉花短缺可能带来的后果。一个强大的国际联盟就在眼前哦。

扬西还以为欧洲各国会张开双臂拥抱国际大家庭的新成员,没成想,尴尬一个接着一个。1861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约翰·拉塞尔伯爵(Lord John Russell)接见了扬西一行。会见前,拉塞尔伯爵给使团打了预防针:我会带耳朵来,但可能不带嘴,“在目前形势下,不便发表意见。”果然,会见成了扬西的独角戏,他口若悬河,拉塞尔只听不说。最后,拉塞尔表示:行,俺听明白了,不就是想让俺承认南方独立吗?这事儿会转给内阁讨论,回去等消息吧。这一等可就没消息了。使团没闲着,趁空去了趟法国。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倒是比英国人热情,亲自接见了他们。可是,到最后,拿破仑三世给的话是:英国不动,我就不动。这坑得让英国人先跳。

无奈,使团再次穿过英吉利海峡返回英国。这次,他们抱了更高的希望,因为形势变了。林肯宣布封锁南方港口,等于变相承认了南方的“独立”,再加上南方军队在布尔溪和威尔逊河战斗中连连获胜(参看上一个故事),这下英国肯定会把南方当成独立的国家了吧?只要英国开口,法国不会落后,其他欧洲国家也会跟进,前景一片大好。谁知,他们这回待遇更惨,拉塞尔干脆不露面儿了,传话说:有啥事先写个纸条递进来,我们随后答复。扬西很受伤,也很惊讶,英国难道看不出来南方是个多么有前途的新国家吗?没办法,扬西忍气吞声地写了封信,力陈英国应该承认南方的理由。拉塞尔总算有答复了:英国政府保持中立并拒绝与南方有任何官方往来。

你也许会问,英国这么决绝,难道不怕棉花断供吗?至少暂时不怕。“内战”开始前两年,棉花大丰收,各个纺织厂的仓库里还有大量存货,一年半载觉不着疼。况且,没有美国棉花,还有印度棉花呢,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更重要的原因是,奴隶制太不得人心了。英国早就废除了奴隶制并在全世界号召废除奴隶制,你现在让她支持一个奴隶制政府,别说国际舆论,本国的选民能答应吗?哪个政客敢这么干,那是自毁前程。此时,哈丽叶特·比切·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已风靡欧洲,维多利亚女王看得直掉泪,首相帕默斯顿子爵看过三遍。这么深入又细致的“洗脑”之后,就算英国乐见美国分裂,她对南方的厌恶也是发自内心的。

在极度失望中,扬西回到家乡,逢人就说欧洲根本靠不住。戴维斯总统也很失望,但他不死心。这次失败也许要怪扬西本人。他是个演说家,不是外交家,他的傲慢足以拒人千里。于是,戴维斯挑了另外两个更谦逊有礼的人: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和路易斯安那的约翰·斯莱德尔(John Slidell)。詹姆斯是大名鼎鼎的“权利法案之父”乔治·梅森的孙子,也是奴隶制最坚定的支持者。斯莱德尔是新奥尔良富裕的大农场主,他要带着妻子和女儿一起出行。10月12日凌晨1点,梅森、斯莱德尔和妻女、以及他们的两个秘书,在南卡的查尔斯顿登上“戈登号”(Gordon)商船。“戈登号”幸运地躲过美国海军的封锁,顺利来到古巴。两人松了口气,最危险的一段航程已被甩在身后。11月7日,他们乘英国商船“特伦特号”(Trent)离开哈瓦纳,向英国驶去。他们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使他们此次出使的目的差点以最戏剧化的方式达成。

11月8日,“特伦特号”行驶在离哈瓦那240英里的巴哈马群岛海域,忽见前面来了一艘美国军舰。它是美国海军的护航舰“圣哈辛托号”(San Jacinto),舰长是查尔斯·威尔克斯(Charles Wilkes)。“圣哈辛托号”示意“特伦特号”停下,英国船长不屑理会,我大英帝国的商船凭什么听你美国佬的。威尔克斯一看英国人不听话,下令:给我轰!两发炮弹之后,“特伦特号”停下了。接着,两艘小船载着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成员靠近“特伦特号”,登上甲板。为首的军官说:我们得到情报,南方特使梅森先生和斯莱德尔先生在这条船上,请出示旅客名单。眼看着无处可逃,斯莱德尔自报家门站出来,梅森也出来了。梅森不用自我介绍,因为他与那位军官几年前见过面。斯莱德尔与威尔克斯舰长也是儿时好友。军官说:对不起,这两位先生和他们的秘书有叛国嫌疑,将被送回美国接受审判。英国船长跳着脚抗议也没用,四个人被强行押下船。斯莱德尔让妻女继续航行,他与她们告别时说:放心吧,六十天之内,我们会在巴黎重逢。

一星期后,威尔克斯舰长带着他的俘虏来到波士顿,把他们关进监狱。本来默默无闻的他立刻成了民族英雄,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全国人民纷纷点赞,战争部和马萨诸塞州州长都表彰他的智慧和果敢,国会授予他金质奖章,无数的宴会为他而开,无数的祝酒辞以他之名。这比战场上的十个胜利更能提振民心,爽!当然,大洋彼岸也同样群情激愤,为着相反的原因。11月27日,伦敦,“特伦特号”向当局报告了事情的经过。正如在美国一样,英国人的情绪立刻被点爆了。他们竟敢侵犯中立国的权利!打死这些卑鄙粗鲁的乡巴佬!对美宣战!宣战!80岁的首相帕默斯顿子爵在内阁会议中气得把帽子摔在桌上,誓报此仇。两国人民对这事儿反应如此激烈实际上是源自同一个“病根儿”。曾几何时,皇家海军想封谁封谁,想截谁截谁,“海上霸凌”从来都是皇家海军的专利,美国人受的欺负一言难尽。“独立战争”时,大陆会议派往法国的特使亨利·劳伦斯就在海上被英军劫持,在伦敦塔关了好几年。还有“切萨皮克号事件”(参看《美国的故事(87)- 禁运》),英军随意上船抓捕美国水手,“1812年的战争”就是因此打起来的。对“海上霸主”来说,“制海权”神圣不可侵犯;对新兴的海上“小恶霸”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给老恶霸添恶心,哪怕踹一脚就跑呢,先出口气再说。

“特伦特号事件”(Trent Affair)持续发酵,最高兴的莫过于戴维斯总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简直忍不住嘴角的笑,这不就是他期待的“重大国际纠纷”?不这么刺激一下,英国人能跳起来吗?乡巴佬林肯,我看你怎么收场!只要英国对美宣战,南方就万事大吉。很快,英国外交大臣的最后通牒来了:要么,道歉,放人;要么,战争。与此同时,8千人的英军队伍整装待发,开往加拿大。皇家海军以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随时准备跨越大西洋。此时此刻,林肯将如何选择?

也许林肯心中的情绪就像大洋两岸的情绪,一边是闪电,一边是雷鸣,但他没有让任何人察觉到。在外交上,他不是专家,不熟悉国际法,他从不否认这个事实。他宣布封锁南方港口后,有专家提醒他:封锁港口等于变相承认南方独立。他说:“是的,我明白你的观点……我不懂国际法,我以为(封锁)是没问题的。”可是,封就封了,南方能咋的?当“圣哈辛托号”扣押梅森等人的消息传来,林肯说:“我恐怕这几个'叛徒’会变成'白象’(White Elephant)”。果然,事情越闹越大,英美走到战争的边缘。像以往一样,林肯把目光转向他的外交专家,他的国务卿,威廉·西沃德。

西沃德的才华和他与林肯之间的磕磕碰碰我们已经讲过了(参看《美国的故事(126)- 萨姆特堡》)。不管过去如何,此时的林肯把完全的信任交到西沃德手中,西沃德也完全认识到林肯的价值。他曾对妻子说:“他(林肯)的领导技巧和活力无与伦比。总统是人中翘楚,但是,他需要别人一以贯之、一丝不苟的合作。”西沃德说这话时是有保留的,因为那“一以贯之、一丝不苟的合作”常常带着不情愿和不赞同。他没想到,在处理“特伦特号事件”的过程中,他把“但是”后面的话抹掉了,因为他和总统已心意相通,他们的相互合作变成了相互依赖。

战争开始时,西沃德像戴维斯一样,心中隐隐期盼着外国的干涉。戴维斯希望外国干涉可以帮助南方赢得独立,西沃德希望外国干涉可以让南北双方的美国人团结起来,共御外辱,外敌也许能促进美国的统一。但是,当外敌真到眼前时,西沃德知道自己错了。他现在要做的是尽一切努力避免与英国的战争。在内阁会议上,所有的成员都对威尔克斯大加赞赏,主张跟英国干到底,只有西沃德和布莱尔反对。西沃德认为,威尔克斯的行为违反国际法,侵犯了英国的中立权,而且把美国置于尴尬和危险中。林肯同意国务卿的意见:“我们必须坚守美国在中立权方面的原则。1812年,我们跟英国打仗,就是为了反对威尔克斯刚刚做过的事。”面对英国的威胁,林肯说:让我们“一次只打一场战争(One war at a time)。”

调子定下了,赶紧实施吧。可是,全国人民都在追捧威尔克斯,打压他就寒了大家的心。怎样既稳住自己的英雄,又哄得“友邦”高兴呢?幸运的是,大洋彼岸在最初的沸腾之后也冷却下来,由阿尔伯特王子出面,把拉塞尔最后通牒中“道歉”的要求改为“解释”,只要你们能自圆其说,释放有关人员,我们就不追究了。任务看似轻松了一点,但绝对是个技术活。林肯相信,这活只有西沃德干得了。

西沃德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两天,鼓捣出了一篇堪称杰作的外交辞令,这是外交家最闪光的一刻。与其说他在回答英国的问题,不如说他在劝慰美国人民,“对内”的考量成就了这篇“对外”的文章。合法是它的外壳,合理是它的主题,合情才是它的重点。西沃德满足了英国的最低要求,承认威尔克斯的行为没得到过授权,同意释放被扣押的人员。同时,他也告诉美国人民,政府这样做不是屈服于“英国狮”的怒吼,而是对英国一直以来的霸凌行为的否定。西沃德的理由是:一,这些所谓的“特使”是不合法的,因而相当于“违禁品”(就像逃跑的奴隶一样)。所以,威尔克斯舰长上船搜查“违禁品”的做法没错;二,威尔克斯错在太宽仁,他当时应该连人带船都扣起来。根据美国法律,贩运违禁品的“特伦特号”应该被美国政府没收;三,但是,威尔克斯没有遵循美国的法律,而是沿袭英国的做法,胁迫和拘押了船上的某些乘客;四,现在收到的这份最后通牒恰恰证明,英国终于承认她之前的海上胁迫(霸凌)行为是错误的,也证明了我们在1812年的战争中所捍卫的权利是正当的;五,虽然威尔克斯舰长只做错了一丁点,但美国政府不能因那一点错而占英国的便宜。如果那四个人被证明对国家安全没构成威胁,我们很高兴将他们释放。勋爵可以指定任何时间和地点把他们接走。

你瞧这文章写的,明明在向狮子认怂,却忍不住在狮子尾巴上踩了一脚,还把美国鹰撸得挺舒服。一位学者说:“西沃德用稻草一根一根地扎起一个稻草人,然后又一把一把地把它拆掉。”林肯没有改动一字。英国人也懒得再理会西沃德的胡搅蛮缠,找回面子就行了,欣然接受。1862年1月1日,两位特使和他们的秘书离开波士顿,继续他们的旅程。斯莱德尔如期与妻女团聚。然而,特使们发现,他们在伦敦起到的作用远远小于他们在波士顿的监狱里引起的风波,他们像几粒石子投入海洋,再无声息。威尔克斯舰长依然享受英雄的待遇,美国民众似乎没有因释放“叛徒”感到任何愤怒或失望。如当时和现在的观察者所说:人民心知肚明,他们的领袖屈服了,不是向英国低头,而是向现实折腰。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权宜之计。

“蟒蛇计划”在海上进展顺利,那么它的另一边呢?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联邦军队表现如何?请看下一个故事:西线。

(0)

相关推荐

  • 白色棉花的黑色历史,你不知道的棉花血泪史

    最近本来岁月静好的棉花,忽然被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没想到沉寂多年的自己,毫无征兆地被推上了热搜.这让人们又想起了"棉花"辉煌的过去,曾经多么的骄傲还有如王者般的荣耀,可是只有棉花自己 ...

  • 林肯总统夫人:她如愿以偿成了“第一夫人”,却最终疯癫落寞而亡

    | 在美国,"林肯夫人"="悍妇",甚至有人说:林肯总统最大的不幸,并不是遭到谋杀,而是他的婚姻. "第一夫人"之梦 1818年,玛丽·托德 ...

  • 历史的启示:林肯与南北战争

    1828年,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在经过法国创建者们近百年的经营成为美国南部最繁华的水旱码头,密西西比河在这里入海,大河上成批的商船,载着内陆的物产,每日络绎不绝. 这一天,一艘来自印第安纳州 ...

  • 我们的棉花,远比你们的历史还要干净

    从昨天开始,由H&M.新疆棉花.BCI 等等引起的新闻造成持续性的爆发出现. 我很好奇,为什么提到棉花,有些人会觉得我们侵犯人权? 为什么一提到棉花,欧美就想到强制劳动? 壹 我想起心理学家麦 ...

  • 穴位的故事130曲差:头痛鼻塞

    [byb.cn 人体管道工]上回书,我们说到了足太阳膀胱经的第3穴眉冲,它对缓解因受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有帮助.今天,咱们继续沿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前行,解读第4穴曲差,它的功效与眉冲差不多,咱们还是先来说文 ...

  • 美国故事(1)——清教徒

    要说美国的起源,就绕不过"五月花"号(Mayflower)移民船. 其实,"五月花"是一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货船.在没与北美搭上关系之前,它经常往来于英国和其他 ...

  • 美国故事(2)- 五月花

    为躲避宗教迫害,"分裂派"不得不逃出英国.他们的首选目标是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荷兰(Netherlands).詹姆斯一世最初不允许"分裂派"离开英国,于是,他们就 ...

  • 美国故事(3)——印第安人

     狮子之桑提阿果 1621年3月,"五月花"上幸存的53个清教徒和殖民者们刚刚度过一个悲惨的冬天.接着,他们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错误:选错了地儿.他们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 ...

  • 美国故事(63)——天才之光

    美国故事(63)--天才之光  鱼到飞鸟  文|毕蓝 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但国会直到7月才创立行政权的第一个职能部门:外交部(Department of Foreig ...

  • 美国故事(65)——首善之区

    美国故事(65)--首善之区  鱼到飞鸟 文|毕蓝 在上一篇故事中,我们与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起享用了那顿著名的晚餐.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那张餐桌上似乎少了一个人.他如 ...

  • 美国故事(70)——热内公民

    美国故事(70)--热内公民  鱼到飞鸟 文|毕蓝 1793年4月,华盛顿总统宣布,美国将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尽管这是对美国最有利的选择,但当时的人们可不这么想.大家似乎习惯了把法国当成最亲密的盟友 ...

  • 美国故事(72)——杰伊条约

    美国故事(72)--杰伊条约  鱼到飞鸟  文|毕蓝 自从美国宣布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美法和美英之间的纠纷就没断过.法国很受伤,说你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忘了当年老子怎么帮你的 ...

  • 美国故事(77)——没有必要的战争

    美国故事(77)--没有必要的战争  鱼到飞鸟 文|毕蓝 1798年,在汹涌澎湃的"反法"浪潮中,国会建立了"临时陆军",也创建了海军部.海军部标志着美国海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