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都被抹去了哪些记忆?(上)
崇安,最初是指崇安寺。那是一个1600多年前建的古寺,虽早已片瓦不存,名称却代代相传,保留至今。这块地方,古代是无锡老城的中心,如今是无锡市区的商业中心,被看做是最无锡的地方。
无锡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似乎一直固守在经纬方寸之间,沉稳而执着,显示着城市在十几代皇朝更迭中坚如磐石。
事实也真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个皇朝,稳定的无锡,都是一个可靠粮库和一个富裕钱庄——既然如此,你就在富饶的江南稳定着吧。
崇安寺古庙 摄于1958年
相对左邻右舍的常州和苏州,无锡一向有种试比高低的内心冲动。这是因为民国初期那一轮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使无锡的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苏常两地,而这两个城市在民国之前的皇权时代,几乎始终是无锡的上级州府所在。
苏州是唐朝以来的著名超级城市,排位还在杭州之上;常州府只是寄寓在武进县城,并非著名大城。共和国建立之后,常州、苏州、无锡都被立为直辖市,与原来的县域分离。
梅园鸟瞰无锡市区 摄于1957年
相比之下,无锡的城区与常州相等,比苏州略小,而城市人口和经济实力,却比这两个城市都要高出一筹。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了乡镇企业发达时期。直到80年代改为市管县体制,再接着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至90年代后期,苏州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开始大幅超越无锡。
但是无锡人依旧不服气,跟苏州不比总量,径自去比人均GDP。诚然,老无锡城无法与著名的苏州城相比,但也毕竟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所在。
今天的无锡城
从地图上看,无锡城状如龟背。曾有人对此激扬文字,甚至隐约联想到远古周太王龟背占卦,隐喻其中暗藏的无限深意。
我倒有些不以为然。旧时无锡是个水城,龟背型城墙的修筑,大概也是因河流地形所成,并没有多少心机,因此,城内规划布局也无八卦图式形制遗存,只是一派自然天成罢了。
夜晚灯光勾勒出龟背造形的无锡城区
自周武王打得江山、自称天子之后,周礼对各级城市城墙的大小高低,都有明确的定制,这就成为此后历朝建造城池的基本规范。无锡城墙的周长,在50年代初拆除之时有人量过,约5600米,是标准的县城建制。
1951年时拆除无锡古城墙场景
崇安寺的北面,无锡县衙坐北朝南。这也是皇权时代的基本规制:地方政府所在地周边,一般是寺庙和集市的所在,既便于管理,也可以显示地方的富足平安,略有一点政绩工程的意味。
无锡县衙往西几十米,有陆定一故居。陆定一是中共高层,官居中宣部长、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革结束后复出,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
陆定一故居
陆氏祖居无锡城北西漳乡,其父出任过北洋政府的首席检察官。陆氏家族清末民初时,在无锡城里购得地皮,建造了这幢大宅,两开间前后三进,有转环楼、后花园。只不过,这样规模的宅邸,在当时无锡城内并不能排上号。
钱钟书故居
七尺场保存着钱钟书故居,世称“钱绳武堂”。
钱氏系吴越王钱镠后代,迁居无锡后家业颇厚,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教授,叔父钱孙卿执掌无锡商会几十年。然而,钱氏故居的规模,尚不及距此不远的后西溪俞氏旧宅二分之一。
俞氏宅邸五开间前后五进,前临清澈的后西溪,西傍古运河与梁溪河的汇聚处,主体建筑为二层转环楼,各进均有天井或花园,后花园内有古井方池名木花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被建造了两栋私人楼房、一幢集体宿舍、和建筑公司仓库,居然还有空余可以供孩子们踢球斗鸡,足见此花园面积之宽敞。
俞氏家族,只是晚清举人,当过候选州判,办过新学。然而,如此规模的俞氏旧宅,又不及前西溪薛家花园“钦使第”的十分之一。
薛家花园
“钦使第”是薛福成宅邸,无锡人俗称薛家花园。
薛福成是清朝三品大员赏二品顶戴,著名思想家、外交家、政论家、文学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亲自设计建造了这所大宅,可惜的是,本人没等宅邸完工,便已因病去逝。
薛福成故居 摄于1959年
薛福成的一个儿子,娶了袁世凯的女儿为妻,曾在薛家花园之北、后西溪与前西溪之间,另造了一幢西洋式别墅,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无锡市工会、妇联、共青团征用,三个组织的机关在内办公30多年。而薛家花园东面的一处房产,也曾有30多年被作为市级商业、财税、工商等机关的办公场所。
薛汇东故居,无锡城中为数不多的、仍保存完好的古宅
薛家花园始建于1890年,1894年建成,保存下来的建筑共160余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整组建筑气势雄伟、特色鲜明,有着清末典型的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
薛家花园也经常被无锡文化学者,用来与苏州园林相比,以说明无锡人与苏州人文化性格的异同:无锡人的平实和苏州人的诗意。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薛福成宅邸被用作机关、学校的场所。现在学前街正门一块,曾办过一所小学,厅堂被改作教室,天井被用作操场。小学的北面,办过一家财会中专——现今无锡商业职业学院的前身。西面一块曾是市委党校所用,后来是无锡市政协的办公地。2001年,国务院确定这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花园成为无锡城区传统文化遗存的宝贵亮点。
--
作者吴歌,本名杨大中,著名文化学人、媒体人、大学讲师、副教授。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首席策划、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苏州铭可道文化传播机构联合创办人。文章节选自吴歌著书《古今多少事》,有删减。
封面摄影: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