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著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黄几复》(另一版本)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王若水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省德州临邑县)。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县令。诗中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用典楚子对齐桓公所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诗人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诗人与友人彼此所居之地一“北海”一“南海”,两地天海远隔,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寄雁传书谢不能”再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千里远望,唯有托鸿雁传书解想念之苦,本已凄婉,诗人更进一步,就是这鸿雁传书也是奢望,因为雁儿南飞,也有终点,传说鸿雁南飞飞不过湖南衡阳,衡阳的南岳衡山有回雁峰,如王勃《滕王阁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友人却在回雁峰更南的广东南海,所以雁儿婉言谢绝诗人传书的请求——“谢不能”。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用“鸿雁几时到”强调音书难达,诗人的“寄雁传书谢不能”更富有情趣地把雁儿拟人化,写出音书断绝了。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以相聚时的“桃李春风一杯酒”对分别后的“江湖夜雨十年灯”,纯朴天成。十年前,京城开封春风吹拂、桃李盛开;诗人与友人把酒欢会,醉心醉情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一别十载,江湖相隔,夜雨凄清,孤灯不寐,互相思念。诗人以“桃李”、“春风”两词的良辰佳期、春日美景烘托“一杯酒”的朋友相会之乐,以“江湖”、“夜雨”两词的流转漂泊、萧索情怀烘托“十年灯”的朋友相念之谊。六个名词性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令人寻味无穷,实实在在是“奇语”。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句:用了两个典故,“四立壁”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意思是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空空如也而无其他家具;“三折肱”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曾三次肱骨骨折,他必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蕲即祈求。这句诗人夸赞友人,作为知县,清正廉洁,持家清贫,为国理政就如同妙手回春的医生,有着丰富及的经验。《国语·晋语》里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之说。
尾联“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句:以“想得”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十年前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然芳华不再,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可惜有才之人,只在颇多瘴气溪藤的岭南海滨作一个县令,读书声与“隔溪猿哭”相伴,凄凉的氛围立显;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全诗写对相隔万水千山的友人的思念,从日夜回忆的春风得意把酒言欢,到时刻惦念的友人的持家、理政、读书治学的日常,情真意厚,感人至深,也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如杜诗的用典,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
最后解说一下尾联的另一版本“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其一“想见”与“想得”,两词意思相近,但以律诗的音韵,“想见”更符合平仄的格律。其二“隔溪猿哭瘴溪藤”与“隔溪猿哭瘴烟滕”,前者一句中有两个“溪”字,都是表达的溪流之意,本为诗家所忌,而“瘴溪藤”的意思只能是瘴气、溪水、藤条,三个名词罗列,并不能加强“隔溪猿哭”的意境,反而使全句松散,有刻意堆砌之感,后者“瘴烟”就是指如烟的瘴气,“滕”是动词,本义是水向上縢涌,这里用以形容“瘴烟”自水溪满布的边远之地升起,“隔溪猿哭”与“瘴烟滕”的境况,一为听觉感受,一为视觉感受,更强调了友人身处蛮荒之地怀才不遇的近况,诗意完整,结构严谨。所以我觉得后一版本更加符合诗人的创作原意。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李都蔚点评:李都蔚点评: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开创一“宗”,该流派的特点是崇尚用典、点铁成金、注重文字技巧,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然而他们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们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缺乏了前辈的潇洒俊逸、洒脱奔放,也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
当然,作为一个开创诗歌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庭坚的诗并不是每篇都这样生硬的。当他受到真情实境的激发,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刻意求奇的习气时,依然能够写出一些清新流畅的诗篇,譬如这首《春归何处》便能发乎于情,全词构思奇巧,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这首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拙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情感。词人将春天拟人化,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一路同行的友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与可恋,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此词高妙处,在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引人深思。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思妙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与王观《卜算子》“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如此一波三折,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信已经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