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没有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不想回家
作者:韩时宜
编辑:林小瓶
01
今年的中秋节我又没能回家和父母过,这是我工作以后第三个自己在外过的中秋。
没回家有两个原因,一是还有半个月就到十一国庆节了,7天的假期可以多在家待几天。中秋的3天假时间太短,路程长,往返过于奔波。
二是单位准备迎接上级部门检查,工作量大,各项任务时间很紧张。我最终选择留在单位加班。
本地的同事们都忙着买月饼零食,等着和亲朋好友一起欢度中秋。而我只能一个人独自品尝思家之情。甚至还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萦绕在心头。
02
说到中秋节,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吃月饼赏月亮。而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却是迎着灯光抓四处飞舞的小虫。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江边的小村庄,母亲的妹妹,也就是三姨一家,是靠打渔为生的。
他们捕鱼需要用小虫子做鱼饵。那时候每到秋季,会有一种叫“蝲蝲蛄”的虫子繁衍出来,做鱼饵再好不过了。
于是到了夜晚,我们全家都会和三姨家两口人去村子南边的小广场捉虫。因为只有广场的灯又高又亮,是村里夜晚唯一的亮色。
蝲蝲蛄有一种追逐灯光的本能,到了广场大灯下就会看到好多各种各样的虫子。
那时候村里打鱼的人家很多,夜晚的广场灯光下有好多人去捉虫。我们都会拿着一个空瓶子,把捉到的蝲蝲蛄装到里面。
刚开始我有点儿怕,不敢抓。因为蝲蝲蛄抓到手心里会用力地挣扎,那种感觉肉乎乎、热热的,有点儿恐怖。但是同龄的小孩都在抓,你就有了好胜心,也开始捉。
最后,还会悄悄地和父母换了瓶子,然后得意洋洋地和小伙伴展示自己的收获成果。
夜深时,每个人都会带着满瓶的收获回家看电视,吃月饼。
我还记得小时候月饼的种类没有现在这么多。家里买的只有五仁月饼,但是里面的红绿丝味道很怪,不喜欢吃。我总会偷偷地挑出来吐掉,母亲发现后还会轻声地批评我挑食。
后来,家里人搬家了,我也在外地工作。广场一家人欢欢乐乐捉虫的秋天夜晚,只能在记忆中妥帖珍藏了。
03
我们本该常常回家的。不仅因为家是心灵的避风港,能让我们得到平静与安逸,更是因为父母需要我们。他们变成了“老小孩”,连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搞不定。
我给母亲打电话说:“今年的中秋节不能回家了。”电话中一阵儿沉默后,突然挂断。我以为这是“母后大人大发雷霆了”,结果是手机出了故障。
母亲说这段时间手机总是这样,说说话突然就断了。我说家里还有一个手机,换上那个试一试。
母亲有点委屈:“我不会弄,按到那上面电话簿就没有了。”这一刻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扎了一下。为什么我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为什么我要离他们那么远。
母亲在电话里没有任何抱怨和责怪,还叮嘱我:要注意休息,不要总坐着工作干活,忙一段儿时间起来走走,给自己多买点好吃的,过节不要减肥啦,多吃点儿......
电话这头的我不敢吱声,已经泪奔。
离家在外的我也留心地记录着父母无意间透露出的生活需要,等下一次回家尽一个女儿的孝道。
04
不过,今年表妹一家的中秋节一定是难忘的。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很多家庭对这段话都会深有感触,特别是今年孩子离家上大学的父母们。表妹家就是。
表妹一直成绩优异,大学考到了南方的学校。北方长大的我们觉得那里很遥远,父母格外担心独自在外的表妹能否照顾好自己。
好在表妹是一个细心的女孩儿,她知道自己不在家父母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就利用假期悄悄地报了烘焙课,自己做月饼送给父母和亲人。
家中的父母亲人收到了表妹亲手做的月饼,上面印着独一无二的全家福,真是收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哇~!
05
长大以后,回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小时候回家靠步行。从儿时玩伴那里到听到母亲喊你回家吃饭,飞奔起来几步就能到家。
上小学回家靠自行车。下课铃声响起就抓着书包往教室外冲,伴着夕阳和落日晚霞,蹬蹬蹬骑车在风中。
上大学回家靠大客车和火车。每次节假日放假,大客车的候车站排满了人,为了等一个座位总得排走一两辆车。
现在工作了,回家各种交通工具都用上了。火车、客车、公交车、出租车加上步行排列组合……
为了谋生,我们都漂泊在外。虽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好在,想要回家的心情一直没变。
06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部分,因此中秋也称仲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旬,农作物和果实陆续成熟,古人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心情在这天庆祝。帝王在这天祭祀,农民在这天“秋报”。
这样传统的节日,更多的科普内容就不提了。只希望每个人在今天心里都会有一份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大家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