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人到30多万人,从官职到学位,博士后是最高学位吗?

七月盛夏,又到一年毕业季,最令莘莘学子们激动和兴奋的毕业典礼即将开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的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们郑重地穿上学位服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留下寒窗苦读的校园记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各大高校都有自己学位服的样式,以契合各自学校的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学位服,有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类,它的颜色设计和许多高校不同:红色学士,蓝色硕士,黄色博士,每类学位服均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披肩四部分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位服穿着规范要求,学位袍外不得加套其他服装,披肩须套头后披在肩背处。学位帽帽尖朝前,系带位于脑后正中,帽顶应与着装人的视线平行。流苏应系挂在帽顶的帽结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获学位时,流苏位于学位帽右前侧中部;授予学位后,流苏位于学位帽左前侧中部。

据中国博士培养发展简史公布的数据,1977年10月,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1978年,是我国博士培养的起点,那一年仅仅招收了18名博士生。截至2018年,中国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分别达到33.5万、273.2万和1830万多人。

博士,现为学位名称,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后并不是学位),标志着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在我国古代,博士是指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在宋朝时,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

隋、唐的科举制度兴盛后,我国古代实际上也存在着类似于博士、硕士、学士的不同学位等级,明朝时,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皇帝主持考试,通过者皆称进士,对应现代的博士学位。

明、清时期,殿试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常常有人将“赐进士及第”误解为皇帝御赐进士府第(住宅),其实,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些仅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一种名次。

学位服饰是学位制度中一种特殊的服饰形制,在1981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三级学位制,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在1994年,我国确立了第一套较为完整的学位服体系学位服,作为各大高校的形象标志,沿用至今。

学位服作为高等教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学历、专业和学识水平,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中国现代学位服饰源自于对欧洲中世纪时期学位服的模仿,现行的学位服饰习惯仍然延续着西方的传统。有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服饰大国,应该有符合我们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王建安  摄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