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和“上医治未病”,践行“无为”思想的两大精英代表
东方既白 著
熟悉《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孙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初听之下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殊不知其中正好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终极智慧。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孙子兵法》原文是怎么说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开篇即说: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比如其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区别对待方法,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有为”和“无为”综合辩证的相互转化关系。其实《孙子兵法·谋攻篇》这段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老子在三十八章所表达的“上德下德”的核心思想以及“道德仁义礼信”的层次划分上是一致的,甚至是同宗同源的。其在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阶段就是“无为而治”的具体应用阶段,其次伐交,就是到了阴阳太极的临界状态,而一旦突破了这个状态就到了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有为”阶段。
上兵伐谋,无为而治,不战而胜
因此,中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向来都是具有承前启后、一分为二的整体观的,在战争将发未发的初始阶段,能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时,尽一切力量和办法争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也在所不惜,以期达到“善莫大焉”的至高至善之境;而一旦到了迫不得已要“有为”的状态时,也绝不含糊,毫不退缩,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斗争到底。中国人常说的“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其实就是这种“无为”和“有为”综合辩证思想在军事斗争领域的具体应用,即无论前期进行了多少回合的唇枪舌战和实战演习,只要没有发生被侵伐的具体事实,或者说有人开了第一枪,就都有“无为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就都属于“无为而治”的适用范畴,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事实还没有发生从“无”到“有”的质的变化,尚属于当发未发的“空无”状态。
所以,高明的中国人会在事物真正发生之前尽全力“无为而治”,一旦敌人觉得无机可乘、知难而退,就能实现“善莫大焉”的“无为而治”。然而事实也并非尽如人意,因为“无为而治”是需要施治者具备高超的把握恰当时机的能力和纵横捭阖、混沌无极的战略智慧的,两者中一旦有一个破局,发生了被侵伐的具体事实,或者说有人开了第一枪,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就到了“有”的状态,“无为而治”就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奋发有为”的阶段,而奋力厮杀、“有为”敢战就成了其唯一的选择。
又比如代表中医技术和理论最高境界的“上医治未病”,就其整体施治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技巧,实际上已经达到“无为而治”的“天道”层次,据《黄帝内经》记载,扁鹊是在一次与魏文王讨论当时谁在医学界名气比较大的问题时,提出了其“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核心论断的,其故事内容大概如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上医治未病,无为而治
简单的讲,《黄帝内经》中的“上医、中医、下医”即:“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准确提出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概念,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即书中所说的“治未病”的“上医”。何为“上医”?即在医学实践应用领域“近乎于道”的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医治未病”亦“不知有之”,因为对“无”而“为”,“自然而然”,“无为而治”,何知之有呢?因此,“上医治未病”就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中医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也是中医一直崇尚并极力追求的大健康观念,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更是中医学奉献给全人类的大循环、大健康医学模式。
上医中医下医,层次不同,境界造诣亦不同
其“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施治方法和思想,就是中华文化关于“有无”和“有为”“无为”整体演化宇宙大循环体系及其综合辩证思想在中医领域的具体应用实践活动。中医自古就形成的治疗和养生两大领域,就和“有为”“无为”的综合辩证、对立统一关系一样,是可以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合而为一的。因此,深得老子“无为”思想精髓的庄子在讲解“无为而治”思想时,应用了很多关于“养生”的思想概念和实例,正所谓“大道至简”,“万法归宗”,其实这本来就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也终究会到达这个成功的彼岸,进而整体促进中华文化关于“无为而治”思想的大众化普及和长远发展。因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及其整体施治的方法,不但不是唯心的、迷信的,片面的伪科学,更是兼顾“有无”的,整体的、宇宙大循环体系的综合施治方法,其不但有更高超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的“无为而治”,亦有更全面普及的“下医治已病”的“有为而治”。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才少年王弼亦和老子一样崇尚“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都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即各种具体事物都是“有”,“无”是“本”,“有”是“末”。“无”是“万物之宗”,“无”能生“有”,他们所说的“无”,就代表了其所谓的“道”。但正如老子在上篇所总结的关于“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其“有为”和“无为”的对立统一转化规律也必须以“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为基本原则进行转化,这是由上下继承关系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无”的状态时就是“无为”的法则,“无为而无不为”,“有”的状态时就是“有为”的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在与司马懿的一次斗法中,用“空城计”的计策生动诠释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家终极智慧。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庄子的“呆若木鸡”,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实际践行者 ,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