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科学性”,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 “挽救中医”系列二

自西学东渐,西医传入中国以来,质疑中医存在的必要性,甚至要取缔中医的呼声一直存在。

面对生死攸关的质疑,中医界至今也没有说清楚,中医为什么应该存在。

以前中医认为,只要中医有疗效,就应该存在,所以,曾经盛传各种中医挑战西医的擂台赛。

但现在看来,有疗效还是被质疑。所以这个问题有复杂性。

01
对医学的误解

首先,是对医学的误解。

误解的实质就是认为医学应该是科学,并且将科学限定为西方近代科学。

即符合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用分析还原的方法探讨人体和疾病的规律,即用分析的方法,将人体和疾病还原到基本结构上去。

但问题是,西方近代科学不是科学的全部,用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法进行医学研究,解决了一部分疾病的治疗问题,却并没有解决所有疾病的治疗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疾病的治疗问题。

医学必然要超越西方近代科学所能到达的范围。医学超越西方近代科学范围的部分即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中医正是医学超越西方近代科学的部分,中医当然也就被认为是不科学的。

在科学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不科学”的中医也就理所当然地难以被人们接受。

在中医被认为不科学而受排挤的时候,中医界总是试图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科学的,甚至试图证明比西医更科学。

比如,有人说中医是早熟的科学,有人说中医是超前的科学,有人说中医是无形的科学等等。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中医在强调自己是科学,甚至比西医更科学的时候,中医存在的必要性就没有了。

因为,怎么可能还有比西医更符合西方近代科学特征的医学呢?西医就是脱胎于西方近代科学的,是从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强调中医所谓的科学性,就只能加速中医的消亡。而这样对医学的误解,在中医内部是很普遍的,中医界认为中医应该存在的原因是比西医更科学。

02
中医理论形成的原因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至晚也不会晚于汉代。

在中医起源的时候,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的研究。

比如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看到细胞等人体的微观结构,也不可能看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医学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另外中国古代有很多清规戒律,如说《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身体的人为损伤提高到了孝的高度,身体损伤了就是不孝了。

“百善孝为先”,不孝了,那就是坏人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被损伤身体的人都是坏人,是在被惩罚。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医生治病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比如现在的外科手术之类;医学研究也不能用损伤身体的方法,如人体解剖等。显然,医学不可能朝着人体解剖等实体研究的方向发展。

虽然没有技术手段,还有许多的清规戒律,但人并不会因此而不病,病了就得想办法治疗,怎么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没有技术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现在所说的病原微生物;不能对人体进行解剖,就不可能弄清楚人体结构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被逼无奈的古人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无论是什么东西侵入了人体,也无论身体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要人得了病,身体就会表现出来,即“有诸内必形诸外”。

如头痛、呕吐、咳嗽、便秘、腹泻、失眠、阳痿等等。

就是研究人得病以后身体状态发生的变化,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证”,就是研究“证”的规律。

比如头痛,就有部位的不同、时间的不同、性质的不同、伴随表现的不同、发生人群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季节的不同等等。

再把这些表现用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已经形成共识的寒热虚实来分类,根据寒热虚实的类型来寻找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者针、灸、按不同的穴位,或者用与证的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寒热补泻的药物来治疗等;

然后再引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概念,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药物学的概念;

然后再引入阴阳五行等解释方法,再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学。

无论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始终都是以人体的状态变化为核心的,即“证”。

研究“证”的规律和对“证”进行治疗的规律,这是宏观规律,就是人体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感知到的规律,与西医研究的微观规律完全不同。

不要以为这些宏观规律没有运用新的仪器设备,没有引入最新的科学理论,而且表述上是土里土气的,什么寒热虚实呀、什么温清补泻呀,可是这些规律却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弥足珍贵。

比如,凡是痞、呕、利并见的,半夏泻心汤主之,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不比用抗菌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胃溃疡差,也不比用抗痨药治疗结核病差,也不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差。

03
中西医的差异

中西医的差异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人类起码有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即以还原论为指导的微观分析方法和以整体观为指导的宏观综合方法。

西医就是将分析还原的方法用于人体和疾病的研究,形成了以结构为基础的,以分析还原为手段的医学体系。

对于人体,就是要用分析的方法将其还原成最基本的结构,如器官、细胞、分子等,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这些结构的功能和代谢等,并且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入;

对于疾病就是要落实到人体这些不同层次结构的破坏、功能和代谢异常,以及导致人体结构破坏、功能和代谢异常的具体的原因,如细菌、病毒等,或者是物理的、化学的因素等。

所以,西医对于一些以结构异常为基础的疾病,或是病因单纯的疾病疗效就会很肯定,对于一些功能紊乱为主的,或者病因复杂的疾病,或者虽然病因单纯但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的疾病,疗效就不好。

中医则用宏观综合的方法对人体状态进行整体的研究,形成了以整体为基础的,以状态调控为目标的医学体系。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人体的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就是疾病会有临床表现,而这些状态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中医将人体发生疾病时的临床表现归纳成各种证,以证为单位进行调控,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手段促使证消失,人体从疾病状态回归到健康状态,疾病得以痊愈。

所以,中医对于以功能失调为主的疾病,复杂性的疾病具有优势。

西医是微观的,注重局部,注重结构;中医是宏观的,注重整体,注重功能。

但是,任何疾病,都可能是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和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并存的,有可能随着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的修复,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也告恢复,这时西医的治疗就达到了目的,疾病得以痊愈;

也有可能随着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的恢复,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也告修复,这时中医的治疗就达到了目的,疾病也得以痊愈。

也有可能是经过西医的治疗,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修复了,而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并没有改善;

或者是经过中医的治疗,宏观的整体功能异常恢复了,而微观的局部结构异常并无改善,这时中西医的治疗就没有达到目的,疾病并没有痊愈。

显然,中西医都能治好一些疾病,也都有一些疾病是治不好的。

有的病适合用西医的微观方法来研究和治疗,有的病适合用中医的宏观方法来研究和治疗。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可以互补,不能互相替代,所以,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必须并存

04
病毒性疾病西医尚无治疗方法

对于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的感染西医已经找到了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就是抗菌素。

因为抗菌素的发现,细菌感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因此造就了西医的辉煌。

对病毒性疾病,西医现在尚无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性的传染病,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疫苗虽然值得期待,但是研制疫苗需要时间,往往是等疫苗研制出来,疫情也就结束了,西医的炮永远是在马后。

如前所述,中医主要研究人既病之后整体状态的变化规律,通过针对性的治疗,症状消失,身体状态恢复正常,疾病也告痊愈;

这时虽然不以消灭病毒为目的,但是消除或减轻了病毒对人体产生的损伤,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使病毒失去生存环境,人体抵抗住了病毒的伤害,体质恢复正常,疾病也就痊愈了。

西医现阶段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如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体耐受住病毒造成了损伤,希望人体能挺过去,但是显得比较被动而已,中医其实是可以协同和帮助西医达到这个目的。

比如,针对洪水,西医的方法就像是把洪水退下去,中医的方法就像是把堤筑牢,当然能把洪水退下去是最好的,但筑堤也是抗洪的有效方法。

针对病毒性的传染病,西医没有退洪水的方法,也是在筑堤,只是筑堤的方法没有中医好,这时中西医筑堤的方法一起上,防洪的效果只能是更好了。

从报道来看,现在中医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好疗效,对于轻、中度的病人,中医治疗就可以很快的痊愈;重症的病人西医支持加上中医治疗,疗效也将明显改观。

对于传染病,道理是简单的,一是控制病因,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

无论多么凶险的传染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也并不是被感染的人都发病,发病的人也并不都朝恶化、死亡的方向发展,这都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的强弱,亦即中医所说的正气。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而中医在强壮正气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很成熟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