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一切育儿的烦心和焦虑,都从这里开始

试错,变成了育儿路上的常态。

如何不在其中迷失方向,去重视战略(目标、格局),而非战术(技巧,知识碎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当父母有些年份了,你应该会发现,真正让人冷静和平和的,并不是内化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巧,而是在有了这些知识后,能用辩证的眼光对细枝末节进行整理,把毫无用处的扔掉,留下指引我们达到目标的东西。

对这篇文章想聊的就是,目标。

那目标是什么?是停下匆忙的脚步,把镜头拉远(zoom out),问问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怎么去改变环境或者自己?为此我需要牺牲放弃什么?如果一时达不到我能不能心中有数之余,采取权宜之计?

「设立目标」是解决育儿力不从心的第一步,知道路和方向在哪里了,至少就知道差距在哪里,怎么去努力。

然而,光是有目标还是不够的,还有这几点:

1/ 

你知行合一吗?

先看看下面两种情况:

a/ 知行合一(育儿方式体现三观)

你的认知和主流教育理念非常契合,看到任何观念时都会胸有成竹“这不就是我的认知么!”

b/ 知行不合意(育儿方式与三观不一致)

对我们来说,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给予的认知,大多都是存在误区,且根深蒂固的。

更何况, 在刷新认知后,即使自己有了清晰的目标,在日常的育儿生活中,还是会不自知地偏离目标,回归到原生家庭的状态。

简单来说,“我想他成为的那个人”(目标下的产物)和“他是什么样的人”(育儿方式的产物)始终都在发生碰撞。

比如说,内卷

你的育儿方式,是让孩子自己能给到自己价值,还是通过外界塑造出来?

人人追求精英教育,要求父母对小孩教育参与度高,从幼儿园就上补习班、大量刷题、学区房、国际学校,每个父母都想让孩子摆脱普通人,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迎合教育体制的成长方式,孩子很容易就把「自我价值」和这些肉眼能看得见的东西挂钩。

比如说,不让男孩子哭

希望男孩子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可是却会跟他说“男子汉不哭鼻子!”更没有鼓励他认识和体会自己的情绪。忧伤的男孩最终就会变成沉默寡言,孤独苦涩的男人。

比如说,夸女孩子漂亮

你希望女孩有健康的身体意象(Body Image),能对自己的身体满意,可是你总去评价比较女孩子的外貌(高矮胖瘦美丑),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意象失调,会抱怨自己不够苗条,肌肉线条不够多,于是就过度去节食、健身,从而产生过多的容貌焦虑

这样的事例简直不胜枚举,目标和育儿方式稍不注意就会互相偏离。我们经常一门心思扑在细枝末节上,用育儿技巧尝试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没有任何的技巧是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唯有这时停下脚步,去想想宏观的育儿方向,才能帮助我们化繁为简。

公号里写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我自己的反省和认知升级。随着时间的打磨,这些价值观已经变成了我的一部分。

当你在这一片信息爆炸的时代感无所适从时, 除了有强大的心理和知识储备之外,明确的育儿三观、和知行合一的行动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2/

设定了目标孩子达不到怎么办?

也许你会说,孩子小,可以随意去打造他的价值观,可是孩子大了,不吃这一套怎么办?

确实,我们控制不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非私人订制,即使设定了目标,孩子也不一定会变成“我想他成为的那个人”。

就像我给老大报足球班,希望他能有一项团体运动,可是他天生就不爱球类。

在这里,我认同他不认同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有为了目标而去努力的过程,在试错中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也许最后发现这个目标不适合自己,之后,再去相应做出改变。这样的过程,其实大家都在进步,都会更了解自己一点。

教育的本质不就是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真诚地长谈自己的三观,帮助他们去理解“这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如何这么做”的同时,也弯下腰来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有了这样的平日积累,他们就更可能去接受这些价值观,也会因为有价值观的傍身,而去慎重去考虑自己的价值观,权衡取舍。

无可厚非,孩子最后变成什么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也是生活让我们无法掌控的一部分。不要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忧虑过多,我们才能不患得患失地做到最好。无论是在育己还是育儿的路上,实现了自己内在的成长就已经是为人父母很丰厚的一份花红了。

我很喜欢这句,我们知道得更多,就会做的更好。如何去知道更多呢?就是去不断尝试。

3/

尝试什么呢?

a) 改变环境

我婆婆很注重健康饮食,可是她每次吃饭,盘子旁边都少不了一瓶冒着气泡的冰镇可乐,孩子看见了自然要争先恐后地去尝尝。这件事情一度非常困扰我,我尝试让她用不透明的杯子装可乐,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们只要和我婆婆吃饭,都会条件发射地看看她的杯子里有什么。

我不厌其烦地和婆婆强调大人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和孩子一起吃饭能不能不喝可乐,可这却是她老人家几十年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最后我们达成共识,要喝,就跑到厨房里偷喝几口再回来。

想去改变行为,先要想想怎么去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毕竟环境造就了习惯,最后习惯造就了人。

b) 改变自己

相比改变环境,改变自己是更容易做到的。

Grusec博士在这份《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values》报告里指出,父母有三种目标:以父母为导向的目标,以孩子为导向的目标,以亲子关系为导向的目标。

举个让孩子收拾玩具,但是遭到拒绝的例子,这三种目标的父母会这么做:

1/ 以父母为导向的育儿目标:打骂吼叫,把玩具没收,直到他们把玩具收拾好
2/ 以孩子为导向的育儿目标:去寻找为什么不收拾玩具的内在原因,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我们是一家人要互相帮忙)
3/ 以亲子关系为导向的育儿目标:和孩子沟通,达成大家一致同意的办法。

研究证实了一点,当父母的育儿目标从1过渡到3的同时,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得到改善,也更可能去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4/

重视过程,而非目标 

设立长远目标固然重要,可是当目标已经确定,就可以设计一些短期的、可操作性强的短期目标,这样保证在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离目标进了一步的感觉”。

比如说,吃饭习惯

让不爱吃饭的小朋友爱上吃饭不是一夜之间能改变的问题,首先可以考虑他为什么不喜欢这顿饭,在他们拒绝蔬菜的时候提供一些可替换的食物(不喜欢叶子菜,那就试试西兰花),争取做迎合他的口味的饭菜,慢慢引入食物金字塔的健康饮食的观念。步骤拆分之下,他们才更有可能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

长远目标不是不好,它可以让自己心中有数,在短期内推动自己,然而一套有规划的过程方案才会提供长期持久的动力,消除那些难以实现的不美好体验。

当每个小的短期目标实现了,就会有很踏实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慢慢地靠近远期目标。

你当然有育儿理念和目标,可是当力不从心的时候,有没有停下脚步,看看自己是不是知行合一。

这里用上Bill Phillips的金句再也合适不过了,「我们想成为的人」和「是什么样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做了什么。

缩小目标和实际之间的区别,就是去不断自省,调整和努力。

你的育儿目标是什么?

大家都来聊聊吧

参考文献:

Grusec, J.E. (2002). 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values. In M.H. Bornstein (Ed.).

Hastings, P.D., & Grusec, J.E. (1998). Parenting goals as organizers of responses to parent-child disagreement.

作者简介:
晨宁,住在纽约,是一名正在养成的心理咨询师,两个男孩的妈妈,她是跨国婚姻文化观察者(冰岛x中国),户外运动狂热者,正念实践者,手帐三年级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以科学为依据,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和儿童发展研究,还有过去三年积累的育儿和育己资源:
(0)

相关推荐

  • 萌茶茶|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知行合一打卡实践

    2020年第4篇文 今天这篇文有点长,如果你能耐心看完,也许会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第一次意识到当父母是需要有领导力,是在一次学习的课堂上,几个问题扑面而来: 你梦想中幸福的家是怎样的? 你对你目前的家 ...

  • 扒皮醒思录(20)

    转:家长百事答 扒皮醒思录(191-200) 扒皮醒思录(一百九十一) 1. 没有接纳就没有新开始: 可为什么有的人能快速主动接纳,而有的是只能靠时间来慢慢淡化呢? 这和人是否找到希望有关: 有了新希 ...

  • 不能细想!支付宝花呗这个广告,背后的教育观正祸害千万孩子……

    本文首发小十点 最近,花呗的一则广告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广告中,爸爸妈妈正在一家看起来很不错的餐厅,给女儿庆祝生日,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但广告的宣传语上写着: "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 ...

  • 别把焦虑感升级传染给身边人

    职场中之所以出现35岁危机,是因为80%以上的人,其职业技能单一,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加之生活中的开支越来越大,琐事越来越多,导致其对企业所产出的价值越来越低.压力日渐增加,焦 ...

  • 育人共同体不该成为“焦虑共同体”

    为了不让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知识共同体.育人共同体被"报班共同体""刷分共同体""焦虑共同体"侵蚀,学校.家庭.社会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教 ...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在和同学喝酒,吹牛的聚会中,聊着聊着就聊到孩子的成长,孩子学习的话题上来了. 能感受到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期望.当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期望不一致的时候,而产生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有些父母信奉&q ...

  • 人生很长别怕错过那些错过的站台错过的车

    又到高考季,又有人会抱怨教育体制和政策导向,这个世界真的有我们看不见的那个教育体制和政策导向吗?任何的体制和导向会超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吗?         生活从来就不缺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孩子,可 ...

  • 当父母后会有很多的焦虑,其中孩子说话这项就是最大的一个焦虑了

    智力与语言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孩子说话早,就能更早促进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所以作为新手爸妈的我们总是会有种莫名的焦虑! 虽说孩子说话迟早各有不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并不是无计 ...

  • 没有为孩子学习焦虑过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其实我们都错了

    最近,在看<自驱型成长>这本书. 我才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父母居然都有过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焦虑的过程. 这些年来,鸡娃父母遍地,好像没有为孩子的学习焦虑过的父母,都没 ...

  • 匠人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并提醒自己要知行合一 |书写人生

    时间总是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消失,在我们还来不及欣赏它的时候,它已经一去不复返.转眼3月的最后一天,我们即将迎来人间四月天,感受四月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果妈也在今天结束了本月最后一本书<匠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