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育观点你都同意吗?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小时候跟外祖父和外祖母长大。他有一段回忆文字说:迷信的外祖母为了让他乖,用鬼故事吓他,各种鬼魂,凶兆,小马尔克斯看过带着死亡信息的黑蝴蝶飞进屋里,看过做弥撒途中忽然腾空而起的神父,看过和活人一般无二地住屋、起居、活动的死人等,这是后来他魔幻现实小说的基础。

看到这一段时,我当时想,这要是放在国内,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如果小孩子向父母讲述这种故事时,估计得到的答复:别胡思乱想了。

最近一直在看《创造力》这本书,作者在书里采访了91位富有创造力的人物,其中有一部分写这些人的成长经历、教育方式,我就想起了上面这段。

我从书中摘录了几个观点,并附上自己装模作样的分析,因为我既没有照顾小孩的经历,也没有当老师的经历,所有的分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不过书中的这几个教育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算是记录一下吧。

观点一

01

孩子们会对能让他们在竞争资源上具有优势的活动感兴趣。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意义重大的成人的注意与赞美。

最初的兴趣通常来源于竞争优势,因为跳跃和翻筋斗的能力而受到认可的孩子,可能会对体操感兴趣。因为绘画出众而比朋友们得到更多好评的孩子会对美术感兴趣。

重要的不一定是天赋的绝对数量,而是在特定环境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一个天赋平平的女孩可能会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周围人比她更不擅长音乐。

我的理解

前两周听同事讨论孩子的业余学习班,有的上舞蹈,有的上绘画。但孩子对这些内容真的感兴趣吗,还是为了学而学?

强烈的兴趣来自哪里?这里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最初的兴趣来源于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如何体现呢?有很大的比重来自成人的注意与赞美。你注意到孩子的天赋和优势,并赞美孩子做得好,他们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竞争优势,从而激发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成人如何去赞美?也许孩子在某方面做得并不好,是该继续鼓励还是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在哪?而又有什么方式可以去评估孩子的竞争优势?

观点二

02

大多数情况下,负责激发并引导孩子兴趣的人是他们的父母。有时父母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唯一贡献是像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

我的理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承担着激发并引导孩子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任务。这是对第一个观点的补充,就是父母要多加注意,学会观察、记录、评估孩子的真正兴趣点在哪儿,一旦发现了,通过赞美等方式去引导。

此外,在观察、记录、评估孩子的真正兴趣点方面,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比如和孩子沟通在学校的情况并一起分析和分享,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该上什么业余爱好课,而不是主观地替孩子做主。

观点三

03

对于不得不与贫穷或社会地位低下的背景进行抗争的孩子来说,父母强有力的影响尤其必要。在缺少其他优势的情况下,比如无法进入好学校或者没有良师益友,如果再没有父母的支持与引导,孩子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爵士钢琴演奏家奥斯卡·彼得森的父母,他们看着彼得森做事并会对他说:“我认为你知道更好的做法。如果你照照镜子,仔细地去看,你就知道你并不打算那样做。那不是你”。

我的理解

结合观点2,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那么做事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并不会因为是孩子而放松了严格要求,这其实也是在培养一种做事的方式。

另外,父母不见得需要直接给孩子提出解决方案,而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想解决办法来达到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只是提出标准和要求,实现的途径有多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观点四

04

父母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在于塑造孩子的某种性格。比如,大多数被访谈者说,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真诚和坦率,这是他们从以身作则的父母那里学到的美德。

我的理解

这是典型的“言传声教”教育方式,孩子受父母言行的影响会比较大。如果父母天天玩手机、看电视,而强制要求孩子不允许玩手机、看电视,这就违背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非裔美国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富兰克林记得,他的父亲总是在阅读,因此他在成长中逐渐认为,阅读是成年人日日夜夜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父母一定不要掩饰错误,不要以为孩子不懂。父母做错了事而不承认,或者答应了孩子的事没做到,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不真诚、不坦率”的根。

观点五

05

学校对富有创造力的人似乎没什么影响,但学校里的个别老师常常能唤起、保持或引导孩子的兴趣。
什么使得这些老师这么有影响力?第一,老师关注这些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给予关照;第二,老师关照的方式是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任务,提出比其他学生更大的挑战。
老师的艰巨任务是要在挑战与迎合学生能力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理解

在小学、中学阶段,孩子和老师接触的最多,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人都有过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丧失学习兴趣的经历。

所以作者提出“关注”、“关照”这两个概念,这可能说的就是“因材施教”,老师发现孩子独特的地方,关注他们的不同,并针对孩子这个独特的方面布置额外的任务。这与当前的教育观点有不相符的地方,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辛苦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本做不完。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家长不相信学校和老师,不相信老师能找到孩子挑战与能力的平衡点;另外一方面,父母很可能并不关心,老师留给孩子的作业是不是“别有深意”。

观点六

06

当发现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边缘化,或者不受同学欢迎时,需要去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
有的时候,孤独虽然是令人痛苦的,但有助于保护青少年的兴趣,避免天赋被那个阶段典型的忧虑所削弱。

我的理解

父母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受欢迎,这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有人气或与朋友关系密切是一种共性,它促使年轻人能融入同伴的文化中。

但边缘化对孩子也可能有积极的作用,孩子不会“随大流”,他可能只和班里的好学生以及校内的好朋友进行交往,就如成人一般,一个人不可能去取悦所有人,他的人际关系有一个系数。孤独,边缘化,有可能让孩子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不人云亦云。不过,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去观察和引导,利用这一点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教育,永远是知易行难。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探讨,如何让孩子自己去推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父母以及老师,自身可能都做不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