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二式单字局
清朝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钱币改制,确立了货币体系。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闻名于世。史称“顺治五式”。
顺治一式、“顺治通宝”光背钱:五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类。始铸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沿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顺治通宝”光背钱,铸期较短,存世不为太多。
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幕、素幕等。
顺治二式、“顺治通宝”背单汉字纪局钱:始铸于顺治二年停于顺治九年(公元1645-1653年)。钱背穿上或穿右有“户”、“工”、“临”、“宁”、“原”、“宣”、“同”、“阳”、“荆”、“延”、“襄”、“东”、“河”、“蓟”、“昌”、“浙”、“福”、“云”。共十八字记铸局钱。其中以“延”、“荆”、“襄”、 三字钱,传世珍稀罕见。另还传有“新”、“南”、“西”、“陕”、“江”、“广” 六字,但泉书均无被公认的图谱及资料。
本文图,顺治二式、“顺治通宝”背汉文单字纪局钱:
一、穿右“户”,径2.60厘米、重4.45克。
二、穿右“工”,径2.61厘米、重4.02克。
三、穿右“临”,径2.62厘米、重3.99克。
四、穿上“宁”,径2.60厘米、重4.60克。
五、穿上“原”,径2.65厘米、重5.05克。
六、穿右“原”,径2.61厘米、重4.31克。
七、穿右“宣”,径2.55厘米、重3.71克。
八、穿右“同”,径2.60厘米、重4.95克。
九、穿右“阳”,径2.51厘米、重4.62克。
十、穿左“延”,径2.51厘米、重4.22克。
十一、穿右“东”径2.55厘米、重4.06克。
十二、穿上“东”径2.60厘米、重3.88克。
十三、穿上“河”径2.59厘米、重4.71克。
十四、穿右“河”径2.57厘米、重3.62克。
十五、穿上“蓟”径2.42厘米、重3.77克。
十六、穿上“浙”径2.51厘米、重4.53克。
十七、穿右“浙”径2.58厘米、重4.06克。
十八、穿上“福”径2.50厘米、重3.80克。
十九、穿右“云”径2.61厘米、重3.66克。
顺治三式、“顺治通宝”背“一厘”钱: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七月,各省、镇钱局停铸单字记局钱,开铸顺治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一厘”二字取折银一厘之意(一千厘准银一两),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也称权银一厘钱。钱背穿左一厘、穿右为铸局,共有“户”、“工”、“江”、“浙”、“福”、“东”、“临”、“原”、“阳”、“同”、“宣”、“蓟”、“河”、“昌”、“陕”、“宁”、“云”十七铸局地字钱。以背穿上一穿下厘穿右东钱为罕。
顺治四式、“顺治通宝”背满文钱: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中央责令各省、镇钱局停铸各类顺治钱,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开铸“新钱”即顺治通宝背满文“宝泉”、“宝源”钱,每文增至一钱四分,且铜制金黄、径大、精美,俗称大制钱。
顺治五式、“顺治通宝”背满汉文钱: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户部提准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从新开铸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称满汉文钱。背穿左满文、穿右汉文纪铸局钱,共有“江”、“浙”、“东”、“临”、“河”、“同”、“宣”、“蓟”、“昌”、“陕”、“宁”、“原”、“福”十三铸局字。另有背“西”字钱为后铸。十三铸局中以“福”字钱为罕。
另有“顺治通宝”背有日、星纹或一、二横者,都为一式光背中纪铸炉、批次、铸量等的暗记。被说成某某钱局所铸,无从可考。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638年)戌时生于盛京,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孝庄文皇后,在位18年(公元1643—1661年)。顺治七年,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很快十四岁的顺治帝开始亲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逝于禁宫内,时年二十四岁,遗诏传位于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孝陵,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龙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