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九如呦呦有客 昨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于小暑解释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达到顶峰,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但之后的一个多月,太阳的直射点离北回归线依然很近,白昼仍然长于黑夜,地面热量持续积累。
在阳历的八月中下旬,地面热量达到最大极限,人体感受酷热难熬。这段时间对应的节气就是小暑与大暑,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三伏”。
一候:温风至
“温风”即热风,此时的风已不能吹散燥热,阳火铺天盖地, 空气中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壁
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期间,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26℃左右。一般的年份,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小暑标志着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小暑时节的阳光干爽热烈,晴日里适合晾晒衣物与书籍,蒸发掉之前连绵雨季累积的湿气。喜欢屯茶叶陈皮的小主们,此时正是每天拿出来晒晒的时机。同时将衣物、器具和书籍拿出来曝晒,可以用夏日的阳光晒死隐藏的虫蚁,便于保存。小暑时节,穿着合理能起到降温消暑的作用。我们选择衣服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夏天穿白色最散热,其实不然哦,酷暑时节应尽量选择红色衣服,因为红色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不受伤害,防止皮肤老化。而白色的服装尝含有荧光增白剂,很有可能将紫外线反射到脸部。在阳光强烈需要外出时,应佩戴能抵挡紫外线的太阳镜,避免眼睛受到过强紫外线的侵害。夏季空气湿度大,雨水多,木质的凳子、椅子容易受到风吹雨淋,积聚太多潮气。当天气转好后,潮气便会向外的散发,此时人若坐在上面,湿气很容易进入人体,引发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小暑期间若要在户外乘凉,最好不要在木制的椅子上坐太久。此时天空如烧炽一般,大地上充斥着热浪,不再有凉风,人世间宛如一个大蒸笼,正如韩愈所说:“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有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对于这种毒辣天气,人们只能避其锋芒。《易经》中小暑的卦象为“遁”,即退避、隐居,正如清代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夏季在五行中属火,暑热之邪最能耗气伤阴,所以夏季进补应选择药性偏于寒凉的益气滋阴类中药,如生晒参、西洋参、百合、麦冬、女贞子、沙参、石斛等。在夏天,人处于天暑地热之中。由于大量出汗,钠盐等营养素丢失;加上睡眠减少,人的食欲降低,消化能力较弱,使人精神萎靡不振、肌肉消瘦等。因此,夏季注重饮食养生显得十分重要。夏季清补,宜食用清淡之品,但要注意过食生冷食品会导致疾病发生。据《颐身集》记载:“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冰雪、蜜饼、凉粉、冷粥等。”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腹中受寒,导致腹胀、呕吐、下痢等胃肠疾患。中医认为胃喜暖而恶寒,“凡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天积阴在内,暖时尤宜”。因此,年老体弱、久病初愈或脾胃虚寒者及幼儿,在炎热的盛夏,切不可只图一时之快,过多地饮用清凉饮料、冷冻食品,谨防损伤脾胃而患病。石斛10克,老冬瓜1000克、鲜荷叶1/4-1/3片,土茯苓、赤小豆各50克,老鸭半只,猪瘦肉50克,生姜4片。做法:将汤料洗净,石斛清水洗,老冬瓜连皮、籽切为厚块;鲜荷叶切块、稍浸泡;土茯苓、赤小豆浸泡;老鸭宰洗净,去脏杂和尾部,切块,与猪瘦肉、生姜及所有其它食材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两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何为心静?心静,与身体的温度无关,而与心灵的温度有关。安安静静地坐,一心一意地想,浮躁的心便冷却下来。心静了,身也就清凉。三豆饮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三豆指绿豆、黑豆和赤小豆(或红豆、黄豆)。黑豆滋肾阴、壮肾气;绿豆解烦热、清肝火,红豆利水解暑湿,补心血。三豆煮起来加点冰糖,既是味道超好的糖水,也是很好的盛夏解暑汤。根据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约40分钟-1小时即可。三豆饮能祛痘、除痱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即使是渣也可用搅拌机打成浓浆喝,食材本身的香甜更浓郁。小暑这段时间,每周可以喝2-3次。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你的身体运转基本正常,夏天出汗后也需要补一下的。中医讲:汗血同源,汗为心液,出汗太多会伤心会伤血。要用酸甘化阴的方法来滋阴养血。当我们的津液大量流失时,单纯的喝水是不行的,中医有一个理论叫做“酸甘化阴”,就是说酸味的食物与甘味的食物一起煮,就会转化为滋补阴血之物了。酸甘化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酸梅汤,白天出太多汗,晚上喝一杯酸梅汤可以把流失的津液补回来,酸酸甜甜的酸梅汤,老少皆宜,是夏天最消暑的饮品,而且平衡肝胆,可以预防很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