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火车去拉萨|(三)藏餐好好味

康康精彩内容,要先点击关注哦~

前言:经历了漫长旅途和酸爽高反,赶紧用美食平复一下。说到西藏,人们会想到酥油茶和糌粑。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只能在当地品尝的特色饮食,下文多图种草。

走在拉萨街上,最多的是甜茶馆,前后左右都是,走到下一条街还是。甜茶馆内多为传统藏式装饰,色调温暖,颜色饱和度高,是人们进行小型餐饮和聊天聚会的场所。
甜茶馆里男女老少皆有,大多很安静。也有青壮年男性玩骰子,敲击桌面发出巨响,但并不多见,大家亦不以为怪。
名为甜茶馆,甜茶自然是主打。甜茶以红茶,牛奶(或奶粉)、白糖等熬制,装在小暖壶里,以杯或磅为单位出售。一般一杯2元,一磅6元。有的人从早上就坐在甜茶馆里,一壶接一壶喝很长时间,甚至可以消磨一整天。
用“磅”这个重量单位有历史原因,据说是英国殖民者影响的遗留。还有藏人男性戴的帽子,样式很像英式圆顶礼帽,据说来源亦如是。
甜茶口感微甜,醇厚,有茶香。乍喝可能觉得和奶茶比失于寡淡,但喝上第二杯,第三杯就会觉得自然回甘,热乎劲儿也让人浑身舒坦。不自觉就又要了一磅甚至两磅,然后和当地人一起眯着眼睛晒太阳,即使要改变行程计划也在所不惜。
甜茶馆也供应许多小食,有藏面、炸土豆、酸辣粉、宽粉,酸奶、炒面、炒饭、安多面片等,不一而足。每样都是小分量,不像饭馆那样用大碗大盘,相应价格也便宜一些。
土豆哪儿都有,但拉萨的土豆因为生长期长和温差大,积累的糖分多,口感又沙又甜。炸至金黄酥脆,薯(淀粉)香浓郁,和袋装薯片差别甚大。
炸好的土豆洒上“蘸水”(辣椒面、孜然面、盐粒,香料等干料),咔嚓下去一口一片或一条,比嗑瓜子还有惯性,一直吃一直爽。当地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和小孩子也极爱这种小食,走在街上常见人手一袋。
藏面是用藏小麦做的,在制作时加了很多碱。高原气压低,水烧不开,面不容易熟,因此藏面在在端上桌之前已经熟了两次。一次是压成面条后用高压锅“压”熟然后晒干,第二次是放进汤里煮熟,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个人感觉,藏面口感不如平时吃的面条“筋道”,比较黏软,但是在高原上更方便快捷,因而是当地人早中晚和零食,尤其是早餐的“必不可少”。藏面的汤底为牛肉清汤,微黄的面条配上绿的香葱花,白的萝卜片,红的辣椒面,视觉上很有美感。
甜茶馆的休闲社交性质较强,如果想吃一些正式的当地菜,还是要去藏餐馆。打开菜谱,发现价格并不“亲民”。拉萨相对内陆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多风化土,食材多从外地运入,成本上升。尤其是新鲜蔬果,有些能贵出将近一倍甚至一倍多。
藏餐馆中的炒菜样式与内陆较为相似,比较有特色的是肉类,比如铁板藏香猪、松茸藏香鸡、蒸牦牛肉、牦牛舌、藏式火锅等,此外还有人参果炒饭、酸奶炒饭,土豆包子,糌粑等,不一而足。
藏香猪是本土猪,体型较小,颜色黢黑,瘦肉率相对低。这一点和我们现在常吃的苏联大白猪(非中华本土猪,后引进)正好相反。所以藏香猪的肥肉层很厚,但肥而不腻,肉香浓郁,弹性十足,和我们平时说的“土猪”有异曲同工之妙。
牦牛肉口感筋道细腻,不硬不柴,牦牛舌更是Q弹(冷知识,舌头是肌肉中最有力的部分)。清蒸或水煮,搭配蘸水,没有过多调料,但更能吃出肉香原味。
西藏以牧区为主,传统饮食多奶制品。比如牦牛奶,口感极其浓郁醇厚。明明是纯奶,却好像在喝不加糖的旺仔牛奶。尤其是第一口,浓浓的奶香沿着吸管而上,没有词比“幸福”更恰切。
牦牛奶制成酸奶,其凝固性强于荷斯坦牛(常见的黑白花奶牛,引进与本地黄牛杂交选育而成)奶制成的酸奶,看上去更粘稠,口感更细腻、口味也更绵长,无论是奶味还是酸甜度的回味都更绵长宛曲,有点白酒“绵香型”的风格。
本地啤酒口感清冽,“劲儿”比较冲。奶啤与青稞啤酒或小麦啤酒相比更像是风味饮料(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超市还看到了牦牛奶冰淇淋,和哈根达斯价位相似,二者共同点是......不知道吃起来是什么感觉,因为太贵了(手动笑哭)。
还有奶渣,顾名思义是牛奶久经熬制后出来的渣,颜色微黄,口感酸硬,不加糖改良可能吃不惯,但多吃一些也能吃出回味,属于“第二眼美人”,适合日久生情。
奶渣是奶渣饼的主要馅料之一,其外层是烤制的饼皮,内馅主要是奶渣和甜馅如豆沙等。因为已经调味,所以酸甜度适中。但奶渣的本味依然非常浓,还是会有人吃不惯,不过我觉得完全OK。
食物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过连着吃了几天藏式食物后,我开始满大街寻找熟悉的青面条青菜米饭。也许你会走出很远很久,但是你的胃永远会告诉你,你是谁,从哪里来。

下期预告:回顾了拉萨的特色饮食,依旧十分心动。只是遗憾没多吃几锅炸土豆,多放辣椒面那种。这一期主要说了“吃”,衣食住行,下期谈谈在拉萨的交通、住宿和穿衣,敬请期待!

诗与时代

shiyushid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