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匠人】方善利:中央美院教授对他作品赞不绝口的竹匠

【徽州匠人】方善利:竹匠和扳匠的完美结合者

司马狂/文

徽州多能工巧匠,之前张国立的《非凡匠心》还特地来歙县找寻木雕大师,新开一个系列专门写徽州的那些匠人们。欢迎大家提供各式徽州匠人的素材,我想这个系列应该能写很多人,能写很长的时间吧。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我们就来说说原本在徽州大地上最常见的竹匠,和那并不常见,你的生活却不曾离开过的扳匠。

说起竹匠,笔者记忆中,就会浮现出小时候家里延请上门来的那位师傅。至今我也只记得他那个不雅的小名,真名始终不曾知晓,印象最深的则是他其实挺帅的。扯远了,今天我们说的这位匠人,名叫方善利,与我同宗,都是霞坑真应庙方姓族人。方善利就凭着自己一身竹匠的手艺,娶了漂亮媳妇回家,还拉扯大三个子女,在我同其闲聊的过程中,老方一脸的骄傲,那神情只有真正凭着手艺养活一大家子人的老手艺人才能表露出来。

(这张照片是我趁着老两口不注意偷拍的,一个做手艺,另外一个就为他准备一日三餐,或许这就是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吧。)

方善利已年届七旬,除了干活时带着老花镜,其余时候身手矫健,双手翻飞之间,你丝毫看不出来这已经是个古稀之年的长者。坐在那看着方善利打竹制器皿,是一种享受。时至今日,老人家依旧挑着自己年轻时候专门做的工具箱,那箱子下端别有洞天,做了一个抽屉,可以收纳很多工具。箱子已旧,匠人已老,却再也找不到传承手艺的传人……

曾经,徽州漫山的竹子,就是打造生产生活工具的好材料。小时候,隐约听到大人们讲过,不同时候的竹子会造成是否虫蛀,甚至竹子还分公母。家里的大人们,上山砍竹子,削去多余的枝杈,以供竹匠师傅选用。而孩提时代的我们,则会紧盯着上门来的师傅,殷切的希望师傅能给自己做个竹棏(dei,方言发音,意思就是圆圆的那个根,也就是下图这些烟灰缸的雏形),打上孔,拉上绳子,那便是极好的玩具。倘若师傅还能再给做上三两个玩具,那真是要开心上许久。

现在的方善利受聘于歙县旅游公司,每日里准时上下班,就在渔梁景区隔壁那间屋子里制作物品,我们现在管他做出来的东西叫做——手工艺品!公司要求老方上下班的时间是同其他员工一样的,甚至还有午休时间,但方善利自发按照给东家上工时候的时间点上下班,而且还严苛的要求自己一天必须做出来多少东西。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他这样的习惯似乎有些令人难以想象,但我觉着,这才是真正的匠人匠心,这既是方善利几十年手艺人的习惯,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匠人们的传承。

齐白石先生在学做木匠的时候,有次途中遇到木雕的匠人,师傅就带着他避让在路旁,齐白石对此印象颇深,所以才转而学习木雕。竹匠亦是如此,普通的竹匠都是打生活和生产的器皿,却又有一部分的竹匠负责打造竹床、竹椅、竹货架等,歙南管此类匠人叫做扳匠。方善利初学竹匠,后来在没有任何人指点的情况下,自学扳匠,亦做的极其精致。到了旅游公司以后,连漆器上的那个箍他也能给补起来。天生动手能力很差的我,对于拥有如此巧手的手艺人,不由得心生赞叹!

歙县旅游公司的淩总慧眼识珠,特地从霞坑将方善利请到县城来,还把老方做的东西摆在多景园的游客中心。所幸当下的社会虽然浮躁,但还是有很多人能够体悟到传统手艺人的那份坚守和产品特有的美感。这不,中央美院一位老教授,游览徽州府的时候,在多景园游客中心看到方善利的作品,被深深的吸引,一路打探着找到老方本人,两个人畅聊了一个多小时。而后,老教授还找到歙县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洽谈合作模式。原本在乡间地头最常见的事物,未来真的就成了艺术品,老方也就从一个竹匠变成民间艺术家。

很多人在呼吁说,我们这些老手艺不应当荒废了,应该保护下来。其实,时代在进步,工具也在演变,很多东西逐步淘汰,那是必然的事情,没有必要伤感,更没有必要提升到太高的高度,淡然的看待吧。只是这些事物,应当逐步演变为手工艺品,这才是他们的出路。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的传统手工艺的匠人,可以告诉我吗?我想去聊聊,拍点照片,留下一点资料也是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