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睺寺及塔
【开花现佛】
--- 罗睺寺及塔 ---
在五台山“寺塔的海洋”里,就台内寺庙而言,最早跻身“国保”的自然是“台山第一寺”--- 显通寺,它是众庙之首,公元1982年被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保”。一直到公元2006年第六批“国保”的时候,又有几座寺庙(碧山寺、塔院寺、菩萨顶)挤进去了。因为台内寺庙太多了,为了节省项目编号,就把这几座寺庙和显通寺滚在一起搞了个“五台山古建筑群”的名号。按说这也是个不错的主意,整个“国保”大包,每批往进扔点也行。到2013年第七批“国保”出炉时,又有一个寺庙挤了进去,结果他又不往“大包”里扔了,而是又单列了一个,估计是忘了这回事。这个没扔进包里的寺庙就是罗睺寺。可见这个有关部门办事吧,就是拍脑袋整事,一会儿一个样。
在台内数以百计的寺庙群里,罗睺寺也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但是论知名度和影响力,罗睺寺都不算靠前的。而要论文物价值,还真能数着它,所以论资排辈就轮到罗睺寺了。罗睺寺是一座“黄庙”,里面住了喇嘛。
罗睺寺位于菩萨顶右脚下,大塔院寺右侧,从塔院寺右侧的小门出去,就到罗睺寺山门外了。它前与万佛阁,后与圆照寺、广宗寺等一字排列,形成一个寺庙群。该庙坐北向南,沿中轴线排列四座大殿,即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形成了三进院落,周围配殿禅房等,拥有各式殿堂楼阁一百多间。各殿内均有明清彩塑,尤以天王殿内的四大金刚,以及藏经殿内的“开花现佛”为最好。虽然各殿内的彩塑均有被不同程度的涂新,但是最重要的四大天王完好无损。
很多资料都相互传抄,说罗睺寺建于唐代,而且山门外还有两尊唐狮。其实,那两狮子的形态并不一样,而且风格也不是唐代的。现存罗睺寺建于明代,院内也未残留其他明以前的遗物,所以那两狮子大概也就明代作品而已。不过,《清凉山志》中记载该庙是建于唐代,现存寺院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以后的遗留,而大部分的构筑物是清康熙十一(1672)年重修后的。
罗睺寺以“罗睺罗”的名字命名,但主要殿宇中供奉的都是佛和菩萨,罗睺罗一个罗汉,级别不够。但是,这个罗睺罗他身份特殊,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兼儿子,在流传的佛祖“十大弟子”中,他号称“密行第一”。因此,其他弟子的名字基本没有被用来命名寺院的,而罗睺寺很多地方有。
除了精美的彩塑,可供专家学者和发烧友寻访以外,罗睺寺最吸引普通信众的是寺内被传之广远的“开花显佛”。
就是在大藏经殿的下层,殿内正中设置一个高约一米的平台;平台上装饰有小型的罗汉、诸天等彩塑;在平台的正中安装着一朵巨大的木制莲花,花开八瓣,莲瓣中间朝向东南西北各有一尊坐佛,即“四方佛”。这朵大莲花不一定什么时候开放,如果有徒众能凑巧赶上花开,就能参拜花中的四方佛,被和尚传为巨大的“缘分”。当然,现在的人们都聪明了,莲花也就常开着,谁进去都能参拜。
这其实是个巧妙的机械装置,在设置莲花的神坛下面有一套人力机械,转动机械时就能驱动莲花开谢。为了保持神秘,神坛下面不让人下去。所以,该机械的形态和工作原理不得而知。
另外,在藏经殿里保存有新旧版的《大藏经》。
罗睺寺山门的右前方,建有砖石混合结构白色喇嘛塔一座。资料说塔高7.5米,塔基为方形石砌,高约一米;塔座为折角“亚”字形两层;覆钵式塔身南向正面开小龛,龛内装石刻彩绘文殊像一尊,稍有风化;十一级相轮上是金属质华盖及仰月塔刹。
该塔通身白垩涂抹,构制简略,文物价值不大。因传说此处曾有一株照耀“神灯佛光”的大松树,被俗称为松树灵塔。实际是一座供奉文殊菩萨的灵塔,也叫文殊塔,或者罗睺寺塔。
罗睺寺在台怀镇寺庙群的核心部位,地势也高上,氛围和环境极好的。我几次到台怀镇游玩,都曾来过。1991年第一次到台怀镇来,就是从塔院寺边门出来,看见了罗睺寺的牌坊。后来我发现走错了,想返回塔院寺,被看门的和尚拦住了。他让我买票,我说我刚出来的,走错了。然后他没再说话,就放我进去了。今天,我又从塔院寺想“故路重走”一次,走到塔院寺边门口时,有看门的和尚提醒我“再走就出去了”,意思是你要返回来就得买票哈。站在罗睺寺的僧房楼上,就能看到大白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