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开学后,请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心理学家曾奇峰这样说过:“一个好的画家,与其说是知道在一张纸的上面什么地方该画什么,不如说他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都不画,就像‘留白’一样。所以,好的妈妈应该知道不对孩子说什么和做什么。”
胡因梦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但是父母爱孩子是为了跟孩子分离。”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理论:母婴间隙,在他看来,孩子与母亲之间,孩子与家庭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都应该存在适当的间隙,因为每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作为一位从教二十年的小学班主任,我想对各位即将放出神兽的家长们说:“开学了,请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和孩子谈话,视野开阔一点。
一位哲学家说,“要想铲除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它的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忧无虑,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所以家长在和孩子谈心聊天的时候,不要紧盯着自家孩子的缺点喋喋不休,要从未来国际形势、国家发展大处谈起。因为黎巴嫩著名诗人曾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和孩子谈饮食,我们家长就可以和孩子谈谈心目中国家形象代言人,从各国的国家政要或名人外在形象谈起,谈到地域之间的饮食差异,谈饮食习惯与人均寿命的关系,再介绍一下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我们可以方便获得的理想食物有哪些,我们自家的饮食上还可以怎样的改进,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对每天一日三餐的设想,我想这比对孩子说一百遍“不要吃垃圾食品”印象会更深刻。
和孩子谈锻炼,建议家长从和孩子一起欣赏一个网络小视频开始。央视网络春晚中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老校友们演唱歌曲《少年》的小视频,拥有10万+的浏览量,吸引大家的可能是他们那颗少年心,而我推崇的是这个小视频折射出的清华学子对“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践行与引领。和孩子看着视频,各自规划一下自己新学期锻炼的计划,会比嫌弃地督促孩子“少吃多动”更有效果。
孩子做事时,与孩子的距离远一点。
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丢三落四的现象,询问孩子为什么忘记了,得到的答复基本上是“妈妈没给我装好啊!”所以在孩子做事的时候,我们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可以远一点。因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想孩子发展得好就要鼓励孩子多实践,且在孩子探索时不要频繁干涉,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兴趣。例如尝试在孩子做开学准备工作时,可以尝试先从空间上拉开一定的距离,可以督促他自己去检查书包是否干净,查看文具是否需要补充,制定一下新学期新目标;再从心理上拉开一些距离,想象他是你邻居或好友的孩子,正在整理物品,你肯定不会吝啬自己的美言。实在找不到一点可取之处,你也会赞叹道:“我们第一次收拾物品也是如此狼狈的!”“孩子,不要急,慢慢来吧!”
孩子学习时,比孩子的姿势低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指出:“教师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不应当让儿童的劳动成为徒劳无益的事一一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座右铭。”其实这句话更应该是每一位家长的座右铭。因为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然而我们浏览一下新闻,就会发现人们热议最多的是幼儿和义务教育,原因复杂,其中之一还是源于我们家长都经历过这两个阶段的教育,都比较了解这两个阶段相关的知识,对于自己辅导孩子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有点底气,所以会有家长辅导孩子捆住自己手脚的新闻,生活中听得到响彻楼宇的狮吼声。个人认为恰恰是我们家长高高在上的能说会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高姿态、高能力、高指导束缚了孩子的身心,致使许多孩子还没来得及醒悟就被家长判了刑,于是很多孩子就想:既然我绞尽脑汁都不如你,那干脆你来吧!
尽管我是一名教师,在孩子学习的历程中,我始终只是她的一名小学生。孩子小时候,说得最多的还是“听你这一讲解,我又学到一点知识,真好!”“你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似乎比我更多点啊!”
你我皆凡人,不必苛求孩子时时处处都完美无瑕。适当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少了放大镜的明察秋毫,就会少点“恨铁不成钢”的怒气,耐着性子正面引导孩子每天都要有点收获,激励孩子每天都要有一点点小进步,心平气和地相处着,各学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