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版“三宫六院”今何在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24个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幸运地占有两席:杭州,绍兴

杭州、绍兴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没有围墙。杭州是没有围墙的西湖天下景绍兴是没有围墙的古越博物馆

没有围墙,就如同美国的大学那样,可以任由你策马长驱直入。当你踏入绍兴这座博物馆后缓辔徐行,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或许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不过当你下马看花时,你就会发现在大街小巷中,隐藏着一座座名士故居;在河畔古道旁,点缀着一处处古迹胜景。

但是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老绍兴”,恐怕让你(不仅是你,大概还有很多本土本乡的绍兴人)再也找不到了——其中就有我刚从历史缝隙中搜索到的绍兴版“三宫六院”

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即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六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绍兴版的“三宫六院”当然与故宫迥然不同,而且将“宫”字改成了“馆”字,全称成为“三馆六院”

我谓“三馆”者,是指起源于近现代之交的文化教育机构,其中有古越藏书楼、民众教育馆,并由此衍生发展的以下“三馆”:

绍兴图书馆

该馆前身可追溯到1900年集议筹建的古越藏书楼,此楼由山阴乡绅徐树兰独立捐资创办。这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 ,于1900 年在家乡绍兴购地1·6亩、耗资32960两银建楼。参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的古越藏书楼,建成于1903年,1904年向公众,开放开创了国内公共图书馆之先河。但在其后28年中,因各种原因藏书楼时开时停。

1932年,已停办2年的古越藏书楼奉民国教育部之命,重新整理藏书。尔后,绍兴县政府决定将古越藏书楼改组为绍兴县立图书馆,于1933年6月1日宣告成立并向公众开放。建国后,原绍兴县立图书馆财产移交浙江省立鲁迅文化馆(后并入绍兴市人民文化馆),1956年另行成立绍兴县图书馆。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同年6月,原绍兴市人民文化馆图书室和绍兴县图书馆合并成绍兴县鲁迅图书馆,并于1959年7月正式开放。

1983年7月绍兴市建立后实行市管县体制,鲁迅图书馆升格为绍兴市(地)图书馆,隶属于绍兴市文化局。1990年代末,具有多功能和现代化服务设施的延安路新馆全面竣工。新馆落成后,经绍兴市政府批准,原鲁迅图书馆馆名仍予保留,同时启用绍兴图书馆新馆名。2000年5月,一座规模更大、设施更齐备的绍兴图书馆延安路新馆正式建成开放。

绍兴市人民文化馆

“五四”以来,在平民主义思潮的激荡以及教育家的鼓吹下,国内通俗教育呈风起云涌之势。民国16年(1927年),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通令各市、县建立民众教育馆。是年绍兴县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在城内斗鸡场(原山阴县文庙),馆门门楣刻有“唤起民众”的楷体大字。民国29年10月后,随着日军入侵入绍兴,绍兴沦陷,民教馆几度搬迁,活动时启时停。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教馆迁回绍兴城内。

民国38年(1949年)7月,绍兴市军管会接管绍兴县民众教育馆,建立绍兴市人民文化馆。后应绍兴市县各界知名人士倡议,又设绍兴鲁迅文化馆,馆址先后在都昌坊口的三味书屋和周家新台门。1950年上半年,改名为浙江省立鲁迅文化馆。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曾于1949年11月莅临讲学、座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上海市市长陈毅于1951年12月、1952年4月先后到馆视察。1952年底,省人民政府批准鲁迅文化馆与绍兴市人民文化馆合并,称绍兴市人民文化馆,为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成立做了前期准备。

绍兴鲁迅纪念馆 

1951年6月,绍兴地方专署文教科决定筹建绍兴鲁迅纪念馆,并指定省立鲁迅文化馆具体负责筹建工作。任命方杰负责筹建兴鲁迅纪念馆,他也成为第一任馆长。1951年12月,绍兴专署撤销,绍兴鲁迅纪念馆筹建工作改属绍兴市人民政府文教科领导。1951年8月华东文化部划拨专款3900万元(旧币)修缮鲁迅祖居,1952年1月27日,鲁迅故居内的鲁迅文物陈列室首次对外开放。1953年1月21日,绍兴鲁迅纪念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成为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一座鲁迅纪念馆拔地而起,成为宣传、研究鲁迅,发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课堂和基地,也成为古城绍兴弥足珍贵的“镇城之宝”

这“三馆”有三个特点:一是老资格、老牌子——虽然绍兴市后来又出现了新三馆绍兴市档案馆(局)、绍兴市文化馆和绍兴博物馆,但却都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了。二是环环相扣,代代相承——三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和传承关系。三是百年“树人”,源自“鲁迅”——“鲁迅”是三者中共同沿用的名字,而且鲁迅文化馆与绍兴市人民文化馆更是殊途同归,合二而一。

值得庆幸的是,“三馆”中的老祖宗之一古越藏书楼至今保存完好,而且作为绍兴图书馆分馆之一对外开放,成为“三馆六院”中唯一没有消失的长寿老馆。遗憾的是民众教育馆早已黄鹤一去不复返,犹如刘晨、阮肇两位当年一起入山采药而遇仙的祖翁,只有一位走出山洞回到人间并活到今天。

至于“六院”,乃指古越六座书院。绍兴是古今名士乡,“士比鲫鱼多”,当然与古代教育发端早而普及有关,从小必需“喝墨水”早就成了绍兴人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古代绍兴的教育机构既多且全,覆盖城乡,其中有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学——府州县学,有官办或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舍创办的书院,还有启蒙性质的乡村官学社学以及私人集资置产或以地方公产公款所设免费学塾的义学。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是承载着将中华文明和前贤思想传火于薪的场所。古绍兴的书院据记载约有23所之多,其中府属书院5所、山阴县书院8所、会稽县书院10所。但就规模、影响和知名度而言恰好可谓“六院”,而且院址均在城区之内:

稽山书院

稽山书院范仲淹于北宋宝元二年至康定元年(1039~1040年)创建,初址卧龙山西岗。历经宋、元、明、清四代,院址几经搬迁。清康熙十年(1671年),由里人虞世道、柴世盛在初址(原绍兴丝织厂)重建书院。办学期间,先后聘任新昌县著名学者石待旦、新昌县学者吴观、陈飞熊以及陈策、陶泽、王圭、张德发和诸暨人申屠震、陈汉臣、俞懋等任山长。在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使驻绍兴时,常到此讲学、议事。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他以父死守制为借口,辞爵又一次回乡归居。嘉靖三年(1524年),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称瑞泉精舍,拜师王阳明并请他作《尊经阁记》,书院也成了王阳明讲学之地

证人书院

明嘉靖八年至九年(1529~1530年),知府洪珠将旧善法寺改建为古小学,以纪念宋儒和靖先生尹焞。崇祯四年(1631年),著名儒学大师刘宗周与郡内诸生请示知府黄炯同意,将古小学改建为证人书院,并十三年落成。刘宗周手订《证人社约》并亲自讲学,明亡后书院讲学停止。清康熙六年(1667年),刘宗周、孙茂林及黄宗羲、姜希辙、张应鳌、汤潜庵等恢复讲学活动,“为天下所注目”。康熙五十九年,经会稽知县余名暨重修后,改名稽山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会稽县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办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于1911年被任命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他的好友范爱农出任学监。书院原址在延安路,后历经迁移、合并、重组,于1984年成立为绍兴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经多所学院合并最终形成了今绍兴文理学院。蕺山书院

蕺山书院原址在今戒珠寺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韩琦六世孙韩度隐居讲学于此,名为相韩旧塾。到明末,刘宗周在此讲学,改名蕺里书院。书院成为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在蕺山学派的弟子中,以黄宗羲陈确最有影响。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府俞卿捐俸赎回重修,改名蕺山书院,持续近200年不衰。著名学者全祖望、蒋士铨、徐廷槐、李慈铭等曾在此担任主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范文澜、陈建功、徐钦文等人先后在此就读。

阳明书院

王阳明讲学于稽山书院时门徒日益增多,起初在其住宅伯府大厅另做讲学之地,明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门人在西郭门内光相桥之东(今下大路“永和家园”一带)自立阳明书院。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家陶奭龄、陶望龄刘宗周均在此讲学。书院后改为王文成公祠

龙山书院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知府俞卿创设山阴义学于武勋桥侧言子祠。乾隆四年(1739年),山阴知县刘宴移于卧龙山西仓帝庙内。四十八年,山阴知县庄文进迁于北海池畔桂屏庵,改名龙山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山阴知县杨笙吾迁建于府衙西侧原总捕同知署旧址,即今府山公园内烈士纪念碑基址一带,有屋百余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绍兴府学堂迁址于此。民国年间,先后在此设立绍兴私立龙山法政学堂、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省立绍中附属小学校址,1941年日军侵绍时被毁。

丰乐书院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府李铎清理庞公祠旧址,详请各宪重修,改

丰乐书院。延名师讲课。肄业者多孤寒好学之士。庚午(1690年)科试,考

取入泮者有8名之多,时称人文之盛。院址在投醪河沿府学之西。

尽管绍兴书院并无跻身于“四大书院”之列,然而由于有王阳明、刘宗周等一批明清哲学大师的主持、讲学,此前还有宋代儒学大家朱熹的参与,因此学术传播和研究的高度、深度以及学院规模和影响力,实际上不在“四大书院”之下。而且更由于徐锡麟、鲁迅、范爱农、范文澜、陈建功、徐钦文等现代名士的薪火相传,使古老的学院精神永放光彩。

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际:绍兴书院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深远影响,是否被一些权威评委有意低估?因为绍兴书院是阳明学派、蕺山学派的发祥地,而王阳明、刘宗周的心学学说,与当时官方所提倡、推崇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不时遭到朝廷内外的攻击和责难,更被程朱理学的信奉者斥之为“伪学”,攻之为“异端”。于是乎恶其余胥,他们主持或讲学的书院自然是榜上无名了。然而历史将永远铭记——

是谁无畏地偷来天火

将一柱擎天的火炬点燃

照亮晦暝的漫漫长夜

映红笼罩神州的雾霾天

是谁敢斗胆藐视朝廷

在古城筑起高高杏坛

从儒、道、佛闯进哲学新篇

擂响滚滚春雷声震江南

是谁智睿地纵谈心学

将圣旨垫在座椅下面

异端从此种植于禁地

邪说肥沃着后人心田

是谁居于宋明理学的高峰

铸就一座明代学者的重镇

多少后世名流一生俯首

虔诚朝拜真三不朽的圣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