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王时敏二十幅绘画作品赏析(上)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初期。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王时敏的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和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我这里主要介绍王时敏作品。
王时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

明代的大学士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从荫官到太常寺少卿。时敏系出高门,文采早著。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时敏少时亲炙,得其真传。於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爱才若渴,四方的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有九。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王时敏的传世作品有《仿黄鹤山樵山水图》、《扇面画山水图》、《答赠菊作山水图》《幽谷深居图》《烟岭云林》《苍严遇雨图》《夏山晓霁》《仿黄子久浮岚暖翠 》《南山积翠图 》《南山图》《仿大痴道人笔意》《仿大痴山水》《云山图》《仙山楼阁图》《端午图轴》《松风叠嶂图》《山楼客话图》《溪山雨意》《仿王蒙山水图》《仿北苑山水》等,并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等。王时敏兼工隶书,榜书亦负盛名。
清代早期王时敏《仿黄鹤山樵山水卷》赏析

《仿黄鹤山樵笔意图》,纵99厘米,横50厘米。丙寅即明天启六年(1626),
款识:丙寅春三月,仿黄鹤山樵笔法于清晖书屋,为宸安年词兄,王时敏。印鉴:王时敏印(朱) 信天好古(朱)
跋文:西庐翁喜为墨笔画,浅绛者已少见,至青绿则尤妙。此法黄鹤山樵,设色腴润,湿翠欲飞,使叔明复起亦当却步,真不可多得也。顾麟士观于沪上因题。
时年王时敏35岁,尚在礼部太常寺任职。此时礼部尚书是董其昌,王时敏时 有机会向董其昌当面请益,也经常随董其昌出行,董其昌为其作品所作题跋,多在此一时期。宸安何人,一时无查,年词兄即同年文友的尊称。“同年”在明清两代 是常用称谓,通常三类人可称同年,即同龄人、乡试、会试同榜张名的人。王时敏乃名宦之后,不用举试就可以直接借荫入仕,故其24岁入礼部太常寺任尚宝丞, 掌管皇家印信。显然,“宸安年词兄”应该是王时敏的一位同龄文友。《仿黄鹤山樵笔意图》先后经戴培芝、顾麟士收藏,并经张大千鉴赏题跋。戴培芝就是倍万楼 主人、清道光年间江苏丹徒著名收藏家戴植,他收藏此画后,在画心左下角钤“润州戴氏培之旧藏”、“培之清赏”印。顾麟士是清道光年间收藏书画富甲一方的大 收藏家、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之后,他本人也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鉴赏家,字谔一,号鹤逸,别署西津渔父,人称顾西津。他也曾经藏玩此画,并题有边跋。至于 张大千何时赏阅此画,不得而知,估计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其跋云:“此烟客变派也,虽仿叔明,乃似赵文敏,所谓溯其源也。西津老人当代鉴赏第一,赞赏备 至,其声价可知,况为戴培之旧藏流传有自之品,尤堪宝玩。”寥寥数语,因缘分明,是大家法言。
清代早期王时敏《扇面画山水图》赏析

《清王时敏扇面画山水图》是清代画家王时敏创作的一副纸本设色画。设色画纸本。纵16.2厘米、横50厘米。
这幅《山水》扇面,显而易见,这也是一种临古之作,合诸家之长,又不尽相同:画树似有倪云林“逸笔”之意,画山具黄公望韵味,但皆又不是。王时敏用笔更为严谨,临摹痕迹重,“画中规矩太多”,脱不了古人套路;其用笔细秀圆润,皴法自然,合众家之法为一体,披麻皴上又加横点,虽独具特色,但仍由习古而来。扇面中题有“画{以嵋雪老年翁”字样,由此暗示此画是仿作。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幅集众家之法“传移摹写”而得的佳作。
此画为纸本设色,大部分用墨笔,且墨法淳厚,承黄子久之意,远山施石绿,近山用墨皴铺成,并以少许淡色辅之,山林、小桥、溪流、水草、茅屋,托出一种“逸隐”之意,自有他的情趣所在。法虽“袭古人”,画虽“似他人”,但“意”还是有的,这一点应该充分地肯定。画面中用笔不多,但细秀清雅;用色亦不多,点到为止;但却不惜墨色,渲树、染石、点山厚重浓密,有一种大气淳厚之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扇面小画。
清代早期王时敏《答赠菊作山水图》赏析

《答赠菊作山水图》清 王时敏 纵128.4厘米 横57.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是王时敏为答赠含素以佳菊相赠而作的山水画,画中描绘了一个众岭重叠的深山景色。山上林木密布,远山之腰,云腾雾绕,有似游龙,一直向纵深之处延伸而去。左侧山谷之中,庭院深深,楼阁掩映,一条小道拾级而上,在山谷中蜿蜒。周围林木茂盛,浓荫蔽日,真一个清静的好去处。这件作品构景繁复而集中,但因布置有序,因而层次井然,显现出温厚而博大的气象之美。
清代早期王时敏《幽谷深居图》赏析

幽谷深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670年作。
款识:庚戌冬日仿子久笔似启云词兄,王时敏。印鉴:王时敏印(白文)、烟客(朱文)
王时敏(1592-1680),出身于明代官宦之家,崇桢初曾任太常寺卿,人称“王奉常”。入清不仕,寄情诗文书画,曾得到董其昌的指授。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他的画在清代影响极大,开创清初画坛“娄东派”,居“四王”之首。这幅画是画家79岁时所作,仿子久笔意而能够自出机杼。画面繁密,山势逶迤,由近及远,云水弯绕,林木盘旋,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构图疏密相间,笔迷蓊郁苍润,似有一股氤氲之气郁勃于其间,是画家晚年仿古山水的代表性作品。
清代早期王时敏《烟岭云林》赏析

烟岭云林 立轴 庚戌(1670年)作
款识:高文简烟岭云林图为希世之珍,其得力全从二米,有出蓝之妙,不徒以浓厚见长耳。庚戌首夏戏笔于燕京官舍。西庐王时敏。钤印:王时敏印(白文)、烟客(朱文)。
王时敏位列清初的“四王”之首,被尊位南宗的“真源嫡派、画苑领袖”,其对清代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王时敏的作品在生前即已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王时敏虽享高寿,但晚年因眼疾而影响作画,故传世作品并不是很多,且其传世之作多以水墨画为主,设色尤为少见。此幅《烟岭云林图》为纸本小青绿山水,作于庚戌年(1670年),时年七十九岁,是他晚年之作。此图虽为仿高克恭之作,但此时仿古与其早年的摹古已大不一样,作者经过反复揣摩而得到各家的笔墨意趣特征,以求其意,而不拘泥于形。作者有意突出画面主峰的表现技法,吸取了米氏笔墨特点,根据山体的轮廓,以横点代皴、层层叠加进而表现明暗空间,传达出变幻无穷之自然奇观。画中山峰云雾基本不施勾勒而用没骨或留白,通过水墨的层层渍染,显现山石浑厚起伏的体态,这也是高克恭技法的精髓所在。而画面近景和堤岸、沙渚等却是作者本家的面目。
画面结构疏密相间,层次分明,开合有致,近岸绿树成荫,茅屋草阁散布其间,一老翁倚门观望,神情悠然自得,似在等候远方访友的到来。隔溪石矶磊磊,林木葱茏,山道弯曲,直达山顶。山间烟雾迷蒙,山麓溪水萦绕遥接碧空,描绘出一派清静宏远的自然景象。全图笔墨多用干笔渴墨,显得逾加苍茫,笔法秀劲圆转,设色清妍,这些都是王时敏晚年的笔法风格。
清代早期王时敏《苍严遇雨图》赏析

苍严遇雨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70年作
清四王之王时敏《苍严遇雨图》赏析:
王时敏的此幅《苍严遇雨图》作于庚戌年(1670年),时年七十九岁,是他晚年的画笔。画的右上角王时敏自题诗:“苍派过雨拥千鬟,幽鸣风玉一湾,绿绮未来心已至,耳中流水眼中山”。画幅正上方钤有“太上皇帝之宝”的大印。当时,晚年的王时敏正推崇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画风已显苍劲浑厚之风。《苍严遇雨图》以全景式构图,重峦迭嶂,苔点细密,树木层荫,其间点缀茅舍村屋,画面间虚间实,云雾缭绕,表现了茂密山林郁郁葱葱的情景。整幅画面赭色傅以青绿,画笔苍润凝重,清丽温润,神明迥出,光彩夺目,与他同年所作的《仿黄公望山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前一年己酉(1669)所作的《夏山飞瀑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画风相一致。从此幅作品中,明显可见元代著名的画家黄公望笔意。王时敏运用了黄公望所创的“浅绛法”,所作的山或浓或淡,均以干笔焦墨进行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树稦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山与树木融洽地合为一景,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墨青墨绿合染,色调简淡恬雅。用笔沉着稳重,功力雄厚已达到极致,深得黄公望之笔意精髓,在画风上实出一路。综观王时敏此时笔墨,皴染之空灵,用笔之深厚,运墨之淋漓,工整稳健,明净清脱,较早年更趋圆润。整幅画面峰峦起伏,烟岚飘缈,气格清雅。线条的勾勒、皴擦亦具有深厚的功底,苍老而又不失清润。《苍严遇雨图》在用笔上刻意追摹黄公望,已达到精美而酷似的程度,实属王时敏晚年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代早期王时敏《夏山晓霁》赏析

夏山晓霁 立轴 设色纸本 1672年作
款识:夏山晓霁。壬子清和仿大痴笔意,西庐老人王时敏年八十有一。印鉴:烟客(白文)、王时敏印(白文)
烟客一生醉心于元代黄公望,家富收藏,于子久真迹,手追心摹。自言“自壮岁以迄白首,日夕临摹”,以致有“世之论一峰老人正法眼藏者,必归于公”之论。晚年所作,既能和黄氏山水血脉贯通,更能在此之上“使之重开生面”。此轴作于八十一岁,为晚岁仿古精心之作。构图是王时敏作品的常见格局,浅青绿设色。图中峰峦苍翠,云蒸霞蔚,林木繁茂,浑厚华滋。在笔墨表现上宗法于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作品松秀清润,明洁苍润,显示了王时敏深厚的传统功力。
清代早期王时敏《仿黄子久浮岚暖翠 》赏析

仿黄子久浮岚暖翠 立轴 设色纸本 壬子(1672年)作
本幅画高山纵谷中,溪水潺潺、林木茂密、山腰烟云浮动之景。透过树丛、平台与冈阜形成左右扣合的两股山势。用笔沉稳,敷色大胆,用青绿对比赭色罩染的岩块和峰峦,以山脚树石,山顶平台,圆弧形山峦及高低起伏的远树等黄公望画的母题呈现夏季山间景趣。作于王时敏八十一岁。
清代早期王时敏《南山积翠图 》赏析

南山积翠图 绢本设色 立轴 1672年作
此画题“壬子长夏写南山积翠图,奉祝蓉翁太老亲台七襄大寿并祈粲正。弟王时敏时年八十有一”。由此题款可知,这是画家为人贺寿的作品。画家绘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祝寿,有“寿比南山”之意。画面重峦叠嶂,主峰高耸,烟岚浮绕,林木葱茏,瀑布飞流;在各山岭之间,房屋、宅院若隐若现,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苍松挺立,大概也隐喻“高寿”之意。整幅作品构图繁复,行笔缜密,水墨淋漓酣畅,云气升浮,生动地描绘了清润自然的山间林野景象。王时敏的山水画主要学元代黄公望,讲究用笔的含蓄与松秀。王时敏在此图中的笔法、山石结构,颇近黄公望;但繁密的树木、层层叠叠的山峦,又近于王蒙。王时敏一生注重师法宋元诸家,并将各家融会贯通,形成了个人的绘画面貌。其作品构图完整,笔墨浑厚苍润,层次丰富,墨色浓淡相宜,效果清新、优雅、自然。秦祖永《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清代早期王时敏《南山图》赏析

南山图 立轴 立轴 设色纸本壬子(1672年)作
题识:壬子清和写南山图,为谦翁老祖台冈陵之祝,治下八十一叟王时敏。钤印:真寄、王时敏印、西庐老人
此图浅绛设色,画家为人祝寿所作,画面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作祝寿,含“寿比南山”之意,恭谨而情深,是画家山水画中的佳构。主峰高踞画幅的正中,众峰烘托,密树浓荫,云气浮生。峰峦间烟云浩渺,实中有虚,笔墨技巧老练,以中锋作皴,浑厚秀逸。
清代早期王时敏《仿大痴道人笔意》赏析

仿大痴道人笔意 立轴 甲寅(1674年)作
题识:甲寅三月仿大痴道人笔意为渔山同学兄政。西庐老人王时敏。钤印:王时敏印(白文)、烟客(朱文)
题跋:是帧为奉常师八十三岁所作,色墨交融,气韵沈郁,深入大痴道人堂奥,兼追董巨遗法,非浅学所能梦见。藏之箧衍三十馀载,上游陆生见而酷爱,因以相贻。爰识数语,藉资景仰云尔。丙戌七月既望,墨井道人历。钤印:吴历私印(白文)、墨井道人(白文)
此轴作於康熙十三年(1674),取法大痴,是奉常於耄耋之年,为弟子吴历绘製的一件力作。布景用笔,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色墨交融,气韵沉郁,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吴氏在题识中盛赞此作“深入大痴堂奥,兼追董、巨遗法”,可谓知言。书法丰腴浑朴,甚得东坡天真烂漫之趣。
清代早期王时敏《仿大痴山水》赏析

仿大痴山水 手卷 设色纸本 1676年作
题识:丙辰暮春仿大痴笔,西庐老人王时敏。钤印:纸窗竹屋、王时敏印、西田遗老
题跋:西庐师法大痴,大痴又追踪董巨。此幅浅绛色,山多矾头,笔势雄伟,真能写大痴阃奥,尝见石谷摹富春山图,用笔正同渊源相证,堪资探索,己丑除日取旧藏画卷供养先名宦公男黄彭年谨记。钤印:彭年。
王时敏承董其昌衣钵,其画宗“南宗”一派,主要是继承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他对黄公望的摹习,用心之专,用功之勤,用力之深,临仿之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人谓之“专师黄痴,通体得气韵冲夷之妙”。是作虽为仿古作品,实出己意。前景水流坡岸,中景山峦绵延,林木与屋舍穿插其中,错落有致;通幅山体以赭石着色,淡墨点缀其间;在笔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另施以横点。王时敏在此作中还融入米氏云山画法,烟雾弥漫在山腰处,形成缥缈之感。全作笔墨丰富,设色清丽,布局开朗疏阔。
清代早期王时敏《云山图》赏析

《云山图》纸本设色,纵 171.7厘米,横60.2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山中秋景,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用笔以披麻皴为主,有条不紊,层层叠起山峦坡石。瀑布淙淙,杂树茂密,屋舍之中有一老翁趺坐静思,独享山间之乐。自识“辛丑秋日画于西田之稻香庵。王时敏”。钤“归邨”朱文椭圆印,“王时敏印”白文、“西廬老人”朱文方印。按辛丑为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作者时年七十岁。西田即王时敏在太仓的寓所西田别墅。曾经孔广陶等人收藏。
清代早期王时敏《仙山楼阁图》赏析

《仙山楼阁图》图轴,纸本,墨笔,纵:133cm,横:63.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王时敏74岁时的作品,系为友人陈静孚之母方太君70寿辰而作。王时敏以元黄公望画法写此图,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清幽。图中烟岚起伏,云雾环山,增加了画面的高远感与深远感,同时产生虚实对比,使全图笼罩在朦胧飘逸的氛围之中,宛若仙境。其笔墨画法尤见精绝超逸,是画家晚年精品之一。
本幅款署:“乙巳冬日写《仙山楼阁图》为静孚道兄尊堂方太夫人衮寿,王时敏”钤“王时敏印”(白文)、“西庐老人”(朱文)、“玄赏”(朱文)。上诗堂有清初吴伟业题:“陈子静孚母夫人方太君七十,王烟客奉常、王湘碧郡伯绘《仙山楼阁图》以为祝。郡伯所制可以颉昂松雪,若太常此帧苍深高远,尺幅之中恍见仙真栖止,出入于烟云缥缈间,笔墨之奇非仅得子久三昧也。太夫人女箴妇德可镌琬琰,余将托诸诗歌,得两公妙染,真所谓画中有诗,不待九如之颂,可效口觥之祝矣。吴伟业题。”钤“吴伟业印”(白文)、“梅邨”(朱文)。鉴藏印有“过云楼考藏金石图书”、“顾子山秘笈印”两方。《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清代早期王时敏《端午图轴》赏析

《端午图轴》纸本 ,墨笔,纵100.2cm,横40.1cm
本幅款署:“丙辰端午西庐老人戏墨。”下钤“王时敏印”(朱文)、“西庐老人”(白文)印。鉴藏印有“桐阴馆藏”、“陆润之鉴藏”二方。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时敏时年85岁。
此图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民间习俗在端午节时将菖蒲、艾草编节,用以薰避蚊虫,因而菖蒲、艾草是端午节的代表物。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此图是王时敏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为其晚年。
清代早期王时敏《松风叠嶂图》赏析

清 王时敏 松风叠嶂图 绢本 42.3cmx80.3cm
跟着喜爱传统文化的祖父,王时敏也成了“好古之人”。而且就算学画,王时敏的资源也得天独厚。董其昌亲自给他当家教,而且他家里收藏了好多名画,他天天看着李成这种传说级别的大神的真迹,摹古功力怎么可能不深?
明亡后,他本可以当清朝的官,但还是选择了隐居,终日与绘画为伴,安贫乐道。
清代早期王时敏《山楼客话图》赏析

清代早期王时敏《山楼客话图》纸本 52.4cmx116.3cm
南宗画派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大势。他开创了娄东画派,成为“四王”里的大前辈。后来皇帝也认为他们的仿古山水好,是“正统”,就这样,四王在画坛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清代早期王时敏《溪山雨意》赏析

《溪山雨意》手卷 1656年作
题签:王烟客溪山雨意图真迹神品。戊寅冬仲上旬泉唐胡氏重装于沪上。
引首:溪山雨意。秋药先生出示王奉常长卷真迹属署其端,庚午长至段玉裁。
藏印:朱溍印信、安吴朱氏家藏、秋药珍秘、褚苍书藏、子涵珍赏、穉臣审定、穉臣所得名人真迹、惟善以为宝
清初“四王”画派,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趣味,功力深厚,成为清代画坛的正统,影响深远。其中,王时敏为“四王”之首,精研宋元名迹,尤其刻意追摹黄公望,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其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此卷《拟黄公望溪山雨意图》便是其极精之摹古作品,用笔含蓄,苍涧逸秀,格调高雅,为王时敏六十五岁时所作。此卷长达439公分,规模几乎可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恰如王时敏于上款所言“虽浑沦不足,荒率有余,似具富春图矩度,欣然成此长卷。”清初四王中,王时敏传世作品相对较少,如此长卷,更属难得。有意思的是,时隔二十三年之后,此卷由褚苍书所得,并出示王时敏重题,“如逢旧面顾恋之情,不能自已”,令人感慨不已,自此之后,作品经段玉裁、赵魏、朱溍等多位名人雅士鉴藏,流传有序。王时敏平生最喜黄公望,至晚年犹临之不倦,如此卷,王时敏临本,传世不止一本,足见王时敏对黄公望痴好之深。
清代早期王时敏《仿王蒙山水图》赏析

《仿王蒙山水图》立轴 设色纸本 1626年作
款识:丙寅春三月,仿黄鹤山樵笔法于清晖书屋,为宸安年词兄,王时敏。印鉴:王时敏印(朱) 信天好古(朱)
跋文:西庐翁喜为墨笔画,浅绛者已少见,至青绿则尤妙。此法黄鹤山樵,设色腴润,湿翠欲飞,使叔明复起亦当却步,真不可多得也。顾麟士观于沪上因题。
仿黄鹤山樵笔意图》,纵99厘米,横50厘米。丙寅即明天启六年(1626),时年王时敏35岁,尚在礼部太常寺任职。此时礼部尚书是董其昌,王时敏时有机会向董其昌当面请益,也经常随董其昌出行,董其昌为其作品所作题跋,多在此一时期。宸安何人,一时无查,年词兄即同年文友的尊称。“同年”在明清两代是常用称谓,通常三类人可称同年,即同龄人、乡试、会试同榜张名的人。王时敏乃名宦之后,不用举试就可以直接借荫入仕,故其24岁入礼部太常寺任尚宝丞,掌管皇家印信。显然,“宸安年词兄”应该是王时敏的一位同龄文友。《仿黄鹤山樵笔意图》先后经戴培芝、顾麟士收藏,并经张大千鉴赏题跋。戴培芝就是倍万楼主人、清道光年间江苏丹徒著名收藏家戴植,他收藏此画后,在画心左下角钤“润州戴氏培之旧藏”、“培之清赏”印。顾麟士是清道光年间收藏书画富甲一方的大收藏家、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之后,他本人也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鉴赏家,字谔一,号鹤逸,别署西津渔父,人称顾西津。他也曾经藏玩此画,并题有边跋。至于张大千何时赏阅此画,不得而知,估计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其跋云:“此烟客变派也,虽仿叔明,乃似赵文敏,所谓溯其源也。西津老人当代鉴赏第一,赞赏备至,其声价可知,况为戴培之旧藏流传有自之品,尤堪宝玩。”寥寥数语,因缘分明,是大家法言。
清代早期王时敏《仿北苑山水》赏析

《仿北苑山水》立轴 1629年作
此幅山水是王时敏仿董源笔意的作品,描绘崇岭溪涧旁的山居村落。构图疏密相间,远处山峰高耸,峰岭多留白,使实中有透眼处。近处溪水迂回,地势渐趋开阔平缓,傍岸村舍依稀。山石以中锋皴擦、水墨渲染兼施,表现出郁郁葱葱的气象;树木也用湿润的笔墨表现,显得生机勃发;多用董源的落茄墨点来描绘树叶,更见华滋朴茂,墨韵浑厚酣畅。右上有董其昌题跋,赞赏王时敏此作堪与宋四大家相媲美。左上自署:“己巳六月朔日仿北苑笔意。王时敏”,下钤“王时敏印”白文印、“烟客”朱文印。 “己巳”为崇祯二年。时王时敏三十八岁,董其昌七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