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厂就是被“压榨”青春?快别用这种错误逻辑误导职场新人了

7月份以来,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都纷纷启动了2021年应届生的秋招工作。

前几天持续解析了各公司的具体招聘安排和应聘攻略,链接附在文章最后,有需要可自行查阅。

文章发布出去后,收到很多提问和评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人将关注点放在这些大厂“榨干”员工的青春、然后在30多岁的时候被裁掉上。

暂且不论,通过社会新闻得来的观点和结论是不是可靠,但不可否认,热搜新闻对人的影响还真是不容小觑。

我猜,有这种疑虑和提出这种质疑的,大概是像我这样已经到了30多岁的。20出头的年轻人,会觉得30多岁,离自己还太遥远了。

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一个好的人生,恰恰应该在“30多岁”的中年危机离自己还很遥远时,就有紧迫感,这样才能鞭策自己不负青春;

而真的到了30多岁,反而会觉得“三十而已“,过往的经历和沉淀,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十而已》

01

30岁之前的选择:在可得机遇中持续努力

担心自己的青春被“资本家”压榨,按照一个特别流行的说法,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穷人思维(虽然我本人对所谓穷人思维、富人思维这个说法很反感)。

青春固然珍贵,但如果不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经历,把青春换成经验、阅历,甚至是一定的经济实力,青春过去之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呢?毕竟,青春总是要过去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度过。

再试问:不接受资本家的“压榨”,其他的选择会比这个更容易么?

不会,理性地想一想就知道,之所以绝大多数人一边自嘲着自己是“工作996,生病ICU”的社畜,一边还是拼命在职场打拼,就是因为权衡过无数次,最终还是发现,这是一个综合评估下来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既然这样,利用可得的最好机会持续努力,才是30岁前最好的选择。

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十而已》

我是做HR的,所以经常会跟一些培训咨询机构打交道,在这些机构里,很多创始人、咨询师、讲师最开始就是在知名大企业里做高管,然后中年转型出来自己创业或做合伙人。

这些人中,早些年以外企出来的居多,近些年更多是从阿里等知名大厂出来的。

原因也不难理解,第一,一众公司想要学习优秀的企业如何做业务、如何做管理,成功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自然是想要从亲身经历过的人身上学经验;

第二,任何一个时期,当时最优秀的那一批企业里,一定有最优秀的一批人,与这样一批人共事合作也好、同台竞争也罢,即使原本没那么优秀的,也会变得优秀。

因此,他们就会在培训咨询这个行业崛起。

如果真的如评论所说,我们注定被“压榨”,那选择一个被“压榨”后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的公司,至少比别的选择强。

图片来自电视剧《幸福触手可及》

02

30岁左右,要明确自己下一步的职业选择

说句有点残酷的真相,那些在30多岁遭遇职业危机的,绝大多数是在这个年龄还做着跟职场新人差不多的工作,而工作质量还差强人意。

工资比别人高一大截,加个班就牢骚抱怨,还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员工,不管是谁,都不愿意用吧?跟年龄无关。

只不过,恰好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放弃自己,集中表现出类似行为。因果关系不能错。

前两周有个朋友找我咨询如何劝退她一名下属,据说工作10多年了,缴社保每个月都缴不对,该退保的不退保、该新增的不新增,这让一个实习生来做,只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应该也不会出错。

图片来自电视剧《二十不惑》

一个实习生的成本是多少呢?可能给120一天就差不多了,还不用交社保公积金,而我这位朋友的下属一个月的成本是多少呢?税前薪资9000,公司承担的社保公积金部分还要另算,事实上,所有的成本还不止这些。

要想在30多岁的时候还能保持职业的安全感,甚至更上一层楼,在30岁左右,就一定要明确自己下一步的选择:

走更加资深的专业路线成为专家级别?走管理路线?或者是开创新的赛道(自主创业、去第三方机构等等)?

因为这3条路线,无论哪一条,走得好,都不仅不会面临职业危机,而是有可能向更高的职业目标迈进。

而这一切说到底,还是依赖我们在这之前的积累。

不要害怕公司和领导“压榨”我们,相反,我们要自己“压榨”自己:在重复劳动中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在不重复的劳动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用这些业绩做筹码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然后,在30岁到来的时候,我们带着这些经验、方法论、能力和积累的财富,就有底气决定下一步如何走。

忘了是在什么地方截的图……

03

永远要有“第二曲线”思维

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一生的经历很有意思:他最开始在壳牌公司工作十年,已经做到一个小国的分公司经理,但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培训管理者而不是自己做管理者,于是拒绝了任命选择辞职。

经过2年的学习和训练,查尔斯·汉迪得以进入伦敦商学院。6年后,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被授予终身教职,可以受雇到退休。但他再次辞职,觉得自己还是想要做一个全职作家。

80岁高龄的时候,他由自己职业生涯的经历所受到的启发,写了《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一书。

书中指出无论是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是一家企业的发展,其实都会先有一个投入期,然后缓慢成长,到达一个巅峰之后,发展趋势就会调头向下,产生一个倒U型的曲线。

这个趋势是自然规律,只有可能通过人为干预,延长从巅峰到衰落的时间,但无法阻止衰落的发生。

图片来自《十三邀》

往往,这个曲线走完,人的职业生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在第一段发展曲线还未到达顶峰时,就开始投入新的职业赛道的开发,培养出“第二曲线”。

只有这样,当“第一曲线”呈下降趋势时,“第二曲线”正蓬勃向上,这样就能够延续个人职业发展的上升势头。

就如同作者,在壳牌公司的职业生涯还未走到顶峰,就开始准备伦敦商学院教授的机会,伦敦商学院教授的生涯还未走到顶峰,又开始走上写书的道路。

作为一个有职业危机感的人,不妨想一想:我们自己目前的这个职业曲线走势如何、我们的第二曲线又在哪儿呢?

没有放入鲶鱼的沙丁鱼群会提前死亡,没有孟加拉虎,少年派也许永远到达不了海岸。也许,正是因为一直有职业危机存在,才让我们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30岁前不犹豫,勇于选择挑战,不让青春白白流逝;30岁后不害怕,用过往的积累,构筑“三十而已”的勇气。

校招链接:

可实习可应聘全职,阿里2021年毕业生秋招,8月下旬进入笔试环节

华为2021年应届生秋招启动,8大类岗位,招聘会、宣讲会线上为主

腾讯2021年应届生秋招,5大城市,5大类岗位,简历投递截止只剩1个月

你天天刷的抖音开始校招,超6000个岗位,求职者关心的问题都在此,转给应届生

Miss略知一二

职场·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