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多则伤正气,津液与血的关系
小猫医话 1周前
前几天,邻居一个近70岁的老太太在一家理疗馆汗蒸,汗蒸后有些头晕便回家休息了,第二天睡醒后头晕更甚,遂去医院就诊,以高血压入院治疗,各种降压药均降不下来,一天后确诊“脑梗塞”,常规治疗半月后出院做偏瘫康复。在这之前,我曾经多次提醒过这老太太不要去“发汗理疗”,因为知道她有糖尿病,而且因为退休没事做,所以喜欢去理疗养生。
那为什么发汗会对身体造成这样的伤害呢?中医认为:汗(属津液)与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汗就是血,血就是汗,习惯上称为“津血同源”。大量失血或大量失津液都会使人极度虚弱,梳理津液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灵枢·邪客》所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所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都指明了此点。
2.血液正常地渗出脉外则为津液
这一说法可以从《灵枢·逆顺肥瘦》叙述冲脉起止循行的一段话中体会山来,原文是:“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胜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渚精……其下者,并于足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附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姜天叙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说的更为直接:“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
由于津液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所以伤津脱液必定会导致血燥。因此,临床上治疗多汗津亏的患者,不要用放血疗法,由于血液正常地渗到脉外则为津液,及“津血同源”的原因,反复或大量的出血也会造成津伤液耗,所以临床上有“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与“养血亦可以生津”,“口渴严重的非生津能治,又当进一步与养血养阴同用”的体会(秦伯末《中医入门》)。
《灵枢·营卫生会》又说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句“夺血”、“夺汗”的“夺”字,与《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的“夺”字一样,可以解作“大量失去”或“过度耗损”。因为这是两条治疗原则,所以“无汗”是不要使用汗法来治疗,不是不出汗的意思;“无血”不要使用放血及活血、凉血等治疗“血实”的方法来治疗,不是血液极度虚少的意思。
“夺血者无汗”是说在血液过度耗损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汗法;换言之,不使用汗法治疗血液过度耗损的病者。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这一治疗原则,仲景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如他指出:“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夺汗者无血”是说在汗出过多,津液耗损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放血与活血化瘀等治疗“血实”的方法。
血正常地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入于脉中又成为血的组成成分的关系,所以“夺汗者”若“血”,可以更竭其津液;“夺血者”若“汗”,则更伤其营血。
另外,气和津液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气对津液和血液都是依附作用,如汗出过多,或频繁大量地呕吐,不但津伤液脱,而且气也随之受损。由于临床上有“气随液脱”、“汗多伤正气”的现象,所以前人有“津伤则耗气”的说法,汗出太多的朋友自己体会身体到底虚不虚?
作者:青年中医李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