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科举时代的良相和良医
宁海科举时代的良相和良医
文/应可军
古代的读书人都抱着“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意念,寄托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穷经皓首,以命相博。但却有无数人名落孙山,多少学子都挤在求功名的独木桥上,有多少人跌落桥下,科举中试成了黄粱之梦,从范进中举的故事中就可了解古代读书人的艰辛。宋代范仲淹在浙江宁波任刺史时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做一个辅助君王治理好国家的好丞相,最起码也可以做一个救人疾病的好医生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关联。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有幸成为良相,那就好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为百姓谋福利。查考宁海的科举落第生也有不少,他们就是遵奉这套理论,成为名医的。且看;宁海黄坛山头黄的孔尚进(字锡金)幼攻诗书,长习岐黄名震遐方;回浦上桥陈尚贤功名未遂,业就岐黄,普济群生,有卢扁之风。薛岙魏德寿(字彦莹)弃去博士业。从扁、卢家游,久之而业益精。病家争延之;黄坛溪头陈的陈士政,因通晓方咏为此活人无数,缙绅三荐为医学训科,力辞不就;城区塘心王遵(字法先)博览群书,兼精岐黄。术能判人寿夭于指间,杯酒不受。
黄墩梅坡屠宾统(字君明)弃儒学岐黄。精脉理。救济至多,四方德之。清代南乡痲炯善治痲痘,城内王模世习岐黄,均负盛名。民国时期,著名中医有城内王瑞麐,胡陈方宅三、梅枝田德昭、田康乂、黄坛严志韶、严苍山父子、里岙张素园、洪家洪醉樵(敬熙),以及世传痲痘的蒋赐第、擅治湿温的竹林王一民等。据我不完全统计,宁海这样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基本差不多有同样的经历。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