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新词日日记》--纪念史学大师钱穆
纪念史学大师钱穆(1895-1990 )
先生照片
五十年内,海内一闻人;
五百年后,世间一圣人。
知古知今笔端新,万千流言集一身;
好风从来不屑问,甘守清贫乐凡尘。
后记:耐不得寂寞,守不得清贫,做不到非常人,就不要想非常事。
(作于2015.12.6周日中午)
第一次读先生的文章是在10年前,那时大学初毕业,在洛阳市一所中专任法律课教师。爱人还在洛阳师范学院就读,借用她和她室友的图书阅览证看了很多先生的书,延长了我一贯读书的习惯,直至两年后妻子毕业。
先生无锡旧居
题《湖上闲思录》扉页 (先生1948年撰稿)
抗日方胜,内战正酣,而君闲居太湖之上,嘻山水之乐,恋故旧之欢,或已知家国永别,而永不得见矣。
无 水何成 溪(无锡),落花谁怜 取?
家国终别 去,漂泊无相 依;
容身祖宅 易,逃难他乡 欺;(台湾陈水扁等人驱逐钱穆先生离开他住了一辈子的素书楼,不日先生竟逝。今素书楼恢复原貌,改为钱穆纪念馆。)
埋骨君莫 泣,桑梓有一 席。
后记:一代国学大家,生而故国不能归,老而旧屋不能居,死而大陆不能葬。为名累,为情困,颠沛流离,不知所依,文人如斯,少之又少。先生生于无锡,逝于台湾,今迁葬于大陆太湖之滨。
(作于2015.12.5周六中午于伊川)
先生台湾故居
钱穆先生的书如他的人,有着传统中国士大夫刻印在骨子里的济世救民情怀,用刚劲有力又不失人间烟火的笔记录着他的一切,包括对现实的思考,包括对历史的思考。
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兴亡更替,自有承袭。一物之来去,必有其因果。究其因,知其果,是谓“得失”。
亦非将相谱,权作悟道书;
至理深深入,浅语淡淡出;
兴亡岂命数,更替有正途;
我本山林宿,休言百姓苦。
(作于2015.8.2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囊括了2300年中国政治史,《中国历史精神》则把中国历史写成了一个骨骼丰满且饱含气节的人,《国史大纲》洋洋洒洒一百万字古往今来尽在其中。读先生的书,如在读一个生命的长度与厚度。
先生墨宝
题《文化学大义》扉页 辜负
读之数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观其言也真,察其理也深。惜者,行文晦涩,不耐久看。吾负此书久矣。
孤 身处,凄凄无主谁相 负?忘尽世间天作 古,怨君嫁作他人 妇,一语谁往 复?
后记:看不进去书,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了。准备装网线,然后买个电视看新闻和纪录片。
(作于2016.1.11周一晚)
三年前,身有所居后,开始囤先生的书,已有十七本。深夜人静,细细翻阅,常心思飞扬不能自禁。
先生在素书楼前照片
读《文化学大义》(钱穆著)
由男女而夫妇,由夫妇而家庭,由家庭而族群,由族群而国家,由国家而世界,此谓文化。
文 以载道布天下,而有古今;
化 乃融通汇世界,本无内外。
后记:夜深人静读书时。
(作于2017.4.28周五夜)
当代史学大师许倬云这样评价先生:“中国近百年来,国运与文化,都一蹶不振。然而,几千年的文化精神,终究孕育了几位为中国文化作后卫战的学术巨人,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是最后走的一位。”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微言大义,盖政治、经济、教育、国防皆有所述。察事之明,辩理之清,唯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也。
假使人前不疯癫,何得真我成笑谈;
抚琴莫管风云变,天意本性是自然。
后记:看了半天钱穆先生的书,《中国历史精神》尤其耐读。
(作于2015.8.31)
先生授课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记录在先生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
先生照片
题《国史新论》扉页
以一种淡淡的忧思,蘸满泪水,写下了五千年过往。国已经非国,但我还是我。
低下头,不能挽留
那淡淡的、淡淡的秋,迟了千年之久
我在守候,我最爱最爱的乡愁
是否,白了少年头;是否,不见了池塘柳
一个人的午后,淡淡的酒,暖透了思念、我回头
谁调的琴悠悠,谁等我在渡口
船捎不回我温柔,我白了少年头
这千年的、千年的等候,少一个人怎么牵手
谁轻甩一下水袖,婉转的歌舞不曾休
莫唱到那白头。多少风花雪月,听的我泪流
时光啊太过老旧,一袭青衫,薄薄似那红颜瘦
命已经休,谁还停留
月老不曾守候,水还往东流
过了春,过了秋,还把谁等候
(作于2015.8.27周四下午)
先生墓
权以余英时先生为钱穆写下的挽联结尾: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2018年1月19日晚于伊川
先生墨宝
备注: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其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