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滹沱河 醉梦青龙泉
溯源滹沱河 醉梦青龙泉
文/薛世亮
(9月21日星期六,随县局教研室校本教材《秀美滹源》众编辑和滋心雨读书会成员一行,借去县东片四所寄宿制小学调研之际,顺路去桥儿沟滹沱河源头采风,收集有关资料以备用。滹沱河发源于我县横涧乡桥儿沟村泰戏山脚下的青龙泉,由三条清流从悬崖流下汇入沟中,其中最大的一股水流叫青龙泉,据传为滹沱河源头。)
早有探源志,今日终成行!
上午八点,从县城乘大巴出发,沿滹沱溯流而上。透过车窗向北望去,一朵朵悠闲的白云点缀在湛蓝天幕上,恍若远处连绵起伏绿坡上,一圈圈沐浴在暖阳下品享肥草的羊群。路边田里是苍绿的玉米洪流,仿佛儿时浩浩荡荡的滹沱河水般,赶脚似的,匆匆向西奔去。
上午在四所寄宿小学调研。下午三点多,终于到了横涧乡桥儿沟村东的滹沱溯源广场。
广场宽阔,绿树环绕,周边有休憩廊构。广场正面一堵高低错落的景观墙上大红字“滹沱溯源”煜煜生辉。紧挨其右的景观栈道为游赏源头的主步道,步道以木材和石材两种材质为主,缘地形铺设,蜿蜒曲折。栈道出入口右侧,立有一大一小两块青石,大石上颇有韵味的行草“水韵”两字赢得了众同行青睐,大家纷纷驻足拍照。
我们从栈道入口依栏而下。
时值深秋,沟谷草木却依然苍翠,繁花仍在盛开,偶尔还有蝴蝶蜻蜓从眼前飞过。走着走着,有潺潺流水声响起,这时会发现谷底飘有一白色窄带,是泉溪!到了谷底,又沿石板小径拾级而上,经聚龙池、九龙泉,不远处就是青龙潭。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潭池中竟然有结对成群的小鱼苗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应该算得上此沟谷的隐士了吧!此刻,儿时和小伙伴们在过膝的河水里耍水摸鱼、在弥漫着青草香味的稻田里抓蝌蚪、在一望无际的蒲苇荡折蒲棒的情景,都瞬间在脑海里掠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样的滹沱河岸风光还会再现吗?
青龙潭地处景名曰“滹源飞瀑”的悬崖崖底,据当地人讲,雨水多时,这里也会“飞流直下三千尺”。青龙潭侧蹲立两块巨石,一块镌刻“滹源”二字;另一块刻录清代文人王钥所作《滹沱河》:“滹沱派出卤城阳,风浪掀空势自狂。平截太行千仞断,远潮沦海一源长。济叹我恨无舟楫,捍患谁能作石塘。多少往来频涉者,临流谁能竟津忙。”相传在滹沱河源头处曾有两块巨石,本为一体,因长年累月受滹沱河水流冲击,一分为二。也不知此处是否为传说中的两块巨石。
青龙潭的上游是青龙泉。据同行说,青龙泉东侧台地上有座寺庙,名为青龙寺,建筑年代不详。旧庙已毁,仅留遗址。目前在旧址上正在施工重建。青龙寺对面的半坡上有座茅草亭,木质结构,顶部用仿真茅草覆盖,供游客观景休憩。从凉亭望去,当可见栈道全景。
我最牵挂的还是青龙泉——滹沱河发源地的发源点。青龙泉地处绿茸茸的一片湿地上。据说滹沱河沿岸有数个湿地,多数规模较小,此湿地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已有上千年历史,生态优良,植物品类多样。在这片湿地中央立有一块无字小石碑,有游人说是该泉最大泉眼的标记。一般人当然不会涉足湿地的,我想起了《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和同行的梁兄一道,踏着湿地的枯枝野草,向那块小石碑进发啦。任凭渗出的泉水钻入鞋内浸湿裤脚。来到此碑跟前,于混着黑脏泥土的散草碎叶间,果然发现一处泉眼,清凉的泉水正从草皮下的砂石中缓缓涌出。啊,这就是青龙泉的最大泉眼!环顾四下,三面是悬崖峭壁。细心的梁兄告诉我:“看这山,上面是黄土,下面是砂石。砂石才能孕育出泉水!”是啊,就是这并不引人注目的汩汩泉水,以微薄之力,执著于远方,一路汇集了所有同道者,浇灌着两岸农田,哺育了无数儿女,又义无反顾地向西而去,直到融入大海,失去了自我。老百姓眼最明,他们心里有杆秤,把此泉尊称为“青龙”,一直从沟谷到山顶,顶礼供奉 ,以表感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造就优美的同时,也彰显着人生的某种哲理。
踏上归途,已是傍晚时分。车上又听说了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桥儿沟景区今年要争创国家3A景区,我联想到上午调研的几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还有我们的滋心语读书会,我们不正像无数个“青龙泉”砥砺前行,时不我待地蓬勃奋进吗?
文字责编:康所平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