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袅袅炊烟

悠悠岁月,袅袅炊烟
文/王国芳

我这个人食性简单,不挑食,对一日三餐没有太多讲究。细粮精制,花样百出自然美味,粗粮慢研,精心雕琢也觉爽口。若有人问我平生最喜欢吃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好喝红稀粥,爱吃腊八粥。可是说爱,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除了节令必须吃的几顿,平时也懒得做,总至因种种理由,打消了吃的念想,慢慢也就淡化了味蕾,无所谓爱与不爱了。

老辈的人大多爱吃粗粮,就比如我公婆和我爸妈。我公婆两人食性一致。往往到秋后,山药蛋,红薯,南瓜,红白萝卜切成细细的瓣满满馏一大箅子,黄米面和温水,巧劲擦几下,拍成椭圆形的饼饼,在箅子中间立上几排,山药蛋拿细眼擦擦成丝,过粉滤干水掺白面攥成挠丝圪蛋码在旁边,中间再拿个大瓷碗掬上抔大米,添够足量的水放上。最后不忘再挤两三个白面馒头,密密匝匝安放好了,还得再按按这里,整整那里,齐楚楚的这才盖上锅盖生火蒸。那大米和白面馍始终是给我准备着,公婆只剥了一个又一个的山药蛋皮,剩得光溜溜的山药,就上口咸菜吃得津津有味。我的老公爱吃菜,不太爱吃肉,尤其喜欢吃菜圪蛋,黄米糕,调苦菜,这或许与家庭的饮食习惯有关。我们村家家都有半亩多大的院子,谷雨前后,公婆最先在东边的角落处种上一畦南瓜和葫芦,等到育的西红柿苗绿油油的上来后,也正好到了刨土,垄畦,种菜的时节,公公和老公一锹锹地翻土,一担担的从自家茅侧里挑粪施肥,然后刮好均匀的畦,留好浇水渠。公公干活细致,圪塄笔直,畦面平展,水渠留得恰到好处,平整好的院子就像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看着舒心。然后他们依次栽上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圪塄上还缀上点芹菜。有的人家还种窝苣,苤兰,生菜,萝卜等,有的先种先得,有的稍后种,只要你勤快,一年的院子也不闲着。我娘家与公婆家在一个村里,离的只有几百米远。我妈爱在院子里种点小玉米,其间夹些豆角,玉米杆子嗖嗖的长,豆角茎蔓也跟着蹭蹭的往上窜,一圈圈缠在玉米竿上,等到玉米棒子能吃了,一串串肥硕的豆角也沉甸甸的悬在叶隙间,吃也吃不完。我公婆精心伺候的菜年年长势良好,数西红柿种的最多,往往能接四架,足有一人来高。秋天丰收的时节,西红柿挂在枝头,一簇四五个,红艳艳,黄橙橙,摘一个掰开,沙绵的瓤,柔软的质感,多汁清甜,比市场上买的外地货好吃多了。每年的西红柿吃不完,公婆就切碎做成酱装了瓶,够一年吃。我的婆婆做饭非常细致,葱,姜,蒜往往剁得很碎,用的切刀是生铁打制的,特别沉,但力道重,再加上公公经常打磨,锋利无比,几刀下去,任它再坚硬的食材也只能咯嚓咯嚓的在刀下作响。微功出细活,婆婆熬制出的菜很软,味道也十分浓郁,最好吃的就是西红柿汤汤,原材料就是西红柿。胡麻油撩上几勺,柴火烧旺,油热冒烟,葱姜蒜入锅,倒上几瓶装好的西红柿,炖吧,直到揭锅一股浓香扑鼻,然后盛入搪瓷大碗。等到全家上炕坐定,老公夹上两个挠丝圪蛋,上面浇上几大勺汤汤,调和开来,再就上瓣大蒜,夹上一筷碎碎的、绿盈盈、油辣辣的腌芹菜,那叫一个香。我在公婆家吃饭每顿差不多都有西红柿汤汤,也可以这么说,西红柿汤汤是公婆必不可少的家常菜品,而那些年,我也因了这美味的西红柿汤汤顺带吃了不少挠丝圪蛋,就连白面大米也蘸上西红柿汤汤变得更好吃了!因此,也就好多年再未记起我从小喜欢喝的红稀粥,吃的腊八粥。婆婆很少给我们熬红稀粥,腊八粥每年倒是做,但老是掺些红枣。红小豆和莲豆也好像未提前泡好,米也全是小米从不放黄米,总至做出的粥不腻,不软,始终吃不出我喜欢的味道,而我也只是尝上几口就跑去我妈那儿吃去了。后来我们另起炉灶,再后来彻底离开他们去了太原,竟又慢慢忆起。公婆似乎从未问过我喜欢吃啥,从来没有刻意为我这个新媳妇熬过一顿红稀粥,依我的口味做过一顿腊八粥,不免跟老公有些怨言,所以每当别人问起我最喜欢吃啥,总是固守着那个答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婆婆的西红柿汤汤也是很好吃的。可惜好多年前就再也吃不到了。

前两年,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村子北边最破旧的房子进行拆迁,老院子没了,我也和老公为父母老了无人照管主动回乡用拆迁款买了一套门面,把公婆安置下来,我们边做生意边照管父母。将近九十的老公公如今身体孱弱,八十岁的老婆婆也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变得痴痴呆呆了好多年,每天只记得吃喝拉撒,连水都得我老公去倒,洗手洗脸都不懂,好在住的楼房,冬天暖气,再不用生炉打碳,抽水马捅也方便,正适合老人,低层的门面进出也不用爬楼梯,唯一就是没了大院子,没了那一院子五彩斑斓的勃勃生机。若论方便易居,还是楼房好,大多数老人都这样说,村里有好多人在近处买了楼房,老人们夏天回村住,顺便侍弄院子,冬天就上楼住,不用生炉捣炭,真正成了惬意的候鸟了。老公为父母没牙咬不动硬的,每天做饭总捡软的好消化的食材,不管炒啥总要炖得绵软一些,而西红柿汤汤又成了老公每天必炒的一道菜,早上公公一碗鸡蛋羹,一袋纯奶,婆婆一个鸡蛋,一袋纯奶,再泡点糕点,中午就是西红柿汤汤,有时和点白菜,茄子,豆腐,但西红柿必须多点,熬出汁来,而公婆总是把白面馒头用筷子夹成小块沾在里面,裹了浓艳的汤汁缓缓的下肚。山药蛋,黄糕,和很难咬的苦菜再与他们无缘。

时代发展真快,好多过去用以裹腹的粗粮现在却如山珍野味般珍贵起来,大家饭桌上的亮点不是鸡鸭鱼肉、白面大米,而是黄糕调豆腐,苦菜墩山药,莜面角角,玉米面窝头,吃粗粮成了一种时尚和健康,但是楼房代替平房,少了大院里的有机无公害蔬菜,少了正宗的手工压榨胡麻油,少了十里飘香的大铁锅,也就少了那些远古而纯正的味道,正如时光不可逆转,人会自然的老去,但总有一些东西保留了下来,比如一碗暖暖的西红柿汤汤。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我见过的最苦的山药蛋

    我见过的最苦的山药蛋,那幽怨的眼神,看一眼就忘不了.

  • 【推荐诗人】张红艳|炊烟袅袅中怀念

    诗人简介 张红艳,笔名小草,1962年出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农场,现居住河北省廊坊市,本人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学习,是一个在文字海洋里舞蹈的人.平时,喜欢养花,旅游,唱歌跳舞爱好广泛.愿和平台的各位老 ...

  • 席建兵:人生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白鹿原上有炊烟 / 胡艳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05期 审稿|谭长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 ...

  • 农村家常饭,妈妈的味道,一生的最爱

    〓 第 1429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莜面饭,天天吃不厌.耐饥饿又抗寒,内蒙人称之为宝贝饭,无论你客居哪里,想忘掉莜面饭,实在是难上加难啊! 莜面饭,妈妈做得莜面饭,真是乡愁饭. 莜 ...

  • 常安奎:袅袅炊烟起,悠悠古寨情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袅袅炊烟起 悠悠古寨情 作者 | 常安奎 原创 | ...

  • 【中州作家】李鸿源:岁月飘逸的袅袅炊烟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56] 岁月飘逸的袅袅炊烟 福  建       李鸿源 有多少时光缓缓地飘走,但在流年旧事记忆的深处里,经历过风霜雨雪阴晴圆缺的人们总喜欢带上岁月的感悟出发,频频 ...

  • 悠悠岁月

    悠悠岁月

  • 都市那飘逝的袅袅“炊烟”(作者:聂世芳)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提起半导体收音机,那个年代给予我们有太多的回忆:收音机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 ...

  • 漫漫人生悠悠岁月,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漫漫人生悠悠岁月,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又坎坷,一路走来,许多的牵绊.许多的不舍,让我们惶恐.忧虑.不堪重负.当我们学会让自己轻松面对,把满腹心事放下,把欲望和执着放下,把沉重的精神压力化 ...

  • 【话汪岗】之四:汪岗,陈庙河流过悠悠岁月

    笔走汪岗,梦回老家 之四:汪岗,陈庙河流过悠悠岁月 前情阅读-- [话汪岗]之一:汪岗,是从发展经济起身的 [话汪岗]之二:汪岗,浠水的一处文化高地 [话汪岗]之三:汪岗,青春热血谱写的芳华 年少不识 ...

  • 【在笕桥】走过机场路的悠悠岁月......

    通     衢         我是1991年8月下旬毕业分配到笕桥中学的.那天,时任笕桥中学校长的黄群牧老师亲自赶到江干区教委,接我和另一位同时分配来的许老师到单位.在那个暑气尚未消退的黄昏,一辆面 ...

  • 凝固的悠悠岁月,深藏在那些上海历史老建筑的别样风姿里!

    8 在上海南京东路口,屹立着两幢气势磅礴的大楼,这就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上海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 ...

  • 为《悠悠岁月》作序

    盛世年,元氏<口福居>的一次校友聚会,我见到了老同学王增保.因为那是他极力组织促成的.那次南佐中学德高望重的戴玉树.苏狮老师出席,与五十多名皓首弟子们欢聚一堂,一个个孙辈绕膝的学子,挺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