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然养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德然养生修德养性净心正性,最是欣赏古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很长时间了,但是周围的人都没有受到感动,不仅没有感动,反而和我们愈来愈不能相处了,矛盾愈来愈大了,原因一定是在内而不在外,即“德未修,感未至”,这说明我们的德行修养还不够,还不能够感化周围的人。所以,修了好多年,还是怨还是怪,还是没有精气神,还是不能开心放心有信心甚至疾病缠身,那不仅是修错了,甚至是误入歧途,须内省。
德然养生荐读原题: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原创刘余莉教授刘余莉
孔夫子所赞叹的古圣先贤,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物。《说苑》中记载,尧帝看到有百姓挨饿,他就会自责:“这是我让他们挨饿的。”有百姓穿不暖,他还自责:“这是我让他们受冻的。”有百姓犯罪,他同样自责:“这是我使他们犯罪的。”这就是所谓的“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可见尧的治国之道就是先要宽恕百姓,然后再给他们以良好的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育。
尧帝有一次出去视察,正好碰到两个犯罪的人被押往监狱。看到自己的两个百姓犯罪,尧帝非常惶恐。他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去问:“你们两个人为什么犯罪,为什么被押往监狱?”这两个人回答:“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没有东西吃,不得已偷了邻居家的粮食,被抓了起来。”尧帝听了马上告诉押解犯人的狱卒:“你们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周围的人感觉到很惊讶,纷纷说,怎么能够把国君抓起来呢?尧帝非常诚恳地说:“因为我犯了两个过失:第一,我是一国之君,我却没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第二,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承担起君、亲、师的责任,应该把百姓教育好。这个责任我却没有尽好,才让他们犯了罪。”尧帝的话让两名罪犯惭愧不已,也令身边的人深受感动,这时,天空中也飘来了乌云,不久便下起了雨。古人感叹“天人感应”“境随心转”,尧帝一念真诚的反省之心,感召了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大旱之后降下了甘霖。
中国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第二个原因是“德未修,感未至”。如果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很长时间了,但是周围的人都没有受到感动,不仅没有感动,反而和我们愈来愈不能相处了,矛盾愈来愈大了,原因一定是在内而不在外,这说明我们的德行修养还不够,还不能够感化周围的人。
汉代有一个叫缪彤的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过世了,兄弟四人成了孤儿。他是长兄,从小就担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和三个弟弟生活在一起。在他的照顾之下,三个弟弟长大成人,而且都娶妻成家。但是这些弟媳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的矛盾,最后导致分家。
缪彤作为兄长,从小照顾、抚养弟弟。可是,弟弟们娶妻之后,还要跟他分家产,不和他在一起生活了。缪彤没有指责自己的弟弟,他关起门来对着上天说:“缪彤,你一生读圣贤书,修养自身,谨慎自己的言行,想用德行改善社会风俗。但是现在连自己的弟弟都不能够被感化,实在是愧对圣贤人。”他边说边痛哭流涕,自己还打自己。
他的弟弟和弟媳发现后,非常惭愧,赶紧推开缪彤的门,跪在地上说:“大哥,您别这样,是我们错了。”缪彤之所以能够感动弟弟和弟媳,就是因为他有真诚的反省之心,而完全没有指责的存心,触动了所有弟弟和弟媳的良心。后来,大家又团结在一起。所以,经营家庭、和谐兄弟姐妹关系,也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靠至诚心来感通。
《八德故事》中许止净先生对缪彤的故事评价道:“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天地之间的道理、处世的态度,就是能够时时自我反省,竭尽全力。事情发生了,首先要问“我的不对在哪里”,就不会义气用事,不会情绪化。人一旦反省自己有不足,就不容易发脾气了。不仅要自我反省,还要尽心尽力想着如何去改善,怎么去付出。时时自我反省、竭尽全力,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对立、冲突和矛盾的产生。天下所有的道理都与“自责自尽”的精神是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