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寻旧图
碧山寻旧图
清·萧云从作
纸本淡着色
纵二三.七厘米
横一四.七厘米
藏安徽省博物馆
清初的山水画大都崇尚北宋董源、巨然和元代黄公望、倪瓒画格,这是董其昌以后总的发展趋势。但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流派产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特点。徽州地区新安画派,笔墨疏简萧散,意境荒寒幽僻,擅以渴笔干墨抒写景物,借艺术来发挥个性。风格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画家的内在气质和情趣差异上。如萧云从(尺木)这一徽州地区的山水名家,他虽被推为姑熟派的代表,但也有称他前与查士标、汪之瑞、渐江为新安四大家,后与孙逸并称“孙萧”。
《碧山寻旧图》系萧云从《山水图册》中一页,上款曰:“碧山寻旧图。学荆浩。癸巳夏初访士介年兄,写此致意。区湖萧云从。”
这是画家五十七岁时所作的精品。区湖即他原籍安徽芜湖。荆浩是五代山水画大家,他笔墨并重,善作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百尺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萧云从借鉴他的画法,但“取其意而略其迹”,并不是表面上的拟仿,而是“用古人笔法,写目前丘壑”,抒写自我的艺术意趣。不拘理法工拙,但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寄托友情的旨趣。客观物象通过主观审美心理的过滤,形成了一种秀润、朴茂、淡远、疏简的画面效果。
荆浩在他《笔法记》中曾阐明了他一系列的绘画美学观点,特别是“图真”的看法,即绘画艺术表现对象要区别“真”和“似”的关系,在他看来,“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二者是不一样的,绘画不能求表面的似,而失掉对物象精神特质的表现。《碧山寻旧图》妙在能不求客观对象表面的“似”,将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境界,也即是作者“立意”之所在。

碧山寻旧图
此图以平远布局为基础,移步换影,将不同视点观察选取的景物组织穿插起来,小中见大,画意充实。上突平冈,中设茅舍,下瞰流溪。诸峰相望,树丛石罅迸出,用笔似柔而刚,似简而繁。山石土坡用淡墨中锋勾勒,披麻、折带皴法相兼,疏松的线条匡廓,干笔皴擦,浓墨圆笔点苔。前景密树作缠错枝,偃仰向背,夹叶与点叶并用,前后呼应,再现了江南林木葱翠蓊郁的气象。叠嶂层崖,林麓互错与路径茅舍相掩映,“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或借以点明而藏其迹”,处理得极为自然。左舍画面中心吸引着观者的视线,悬瀑为伍,岩壁对峙,房中有一士人端坐于书桌之旁。小径婉约,隐露引伸向右下角横跨的小桥溪岸,潺潺溪水正从桥下流过,桥上来访者持杖策行,依幽径步向画面中心,使画面取得了左右顾盼的内在联系。山形、树影、房舍、小桥,有结有散,颇有情意。清笪重光在《画筌》中曾说山水画“尺幅小而丘壑紧,尺幅宽丘壑宜紧”,其实也不一定,观此图可谓以尺幅小而丘壑紧而取胜,和新安画派中好些画家在空间意识上多强调以虚代实、计白当黑有所不同。
是图在水墨勾勒皴擦的基础上,薄施赭石等色,即黄公望善用的浅绛设色法,亦称“吴装”山水。笔和墨的有机结合,色和墨的相互映发取得了一种明快、素雅的艺术效果。萧云从此图表现出的温文、恬静、素雅、平和、淡泊的情趣,既不同于富丽装饰的青绿山水,也有异于外强挺健的南宋画派,是当时士大夫清高隐逸的人生观和审美心理的一种反映,强调突出个性,并在形式上不断求得自我解放,重视艺术韵致,而使观赏者获得审美欣赏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