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菊种好,把局开好

你以为我写的是红楼故事?错。我写的都是现实。——端木持易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上卷 第三十七回 十八节:

【原文】

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湘云依说将题录出,又看了一回,又问诗,“该限何韵?”宝钗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韵的,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湘云道:“这话很是.这样大家的诗还进一层.但只咱们五个人,这十二个题目,难道每人作十二首不成?"宝钗道:“那也太难人了.将这题目誊好,都要七言律,明日贴在墙上.他们看了,谁作那一个就作那一个.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若十二首已全,便不许他后赶着又作,罚他就完了。”湘云道:“这倒也罢了。”二人商议妥贴,方才息灯安寝.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端木持易见解】

宝钗起题十二道,为何起首为“忆”,同学们?

因为这是不存在的了。此处是借宝钗之口,告诉诸位,菊是回忆,是悼念啊!

《忆菊》是作者回忆起故人来;

《访菊》是作者去拜祭故人;

《种菊》是作者种菊花以思念故人;

《对菊》是作者看着长出的菊花,思念故人;

忆、访、种、对,谐音“一方冢堆”;

《供菊》是作者折菊以供,悼念故人;

《咏菊》只供奉不吟诵不足以表达,故咏菊以吟诵;

《画菊》只吟诵而没色彩,不足以表达,故作者画菊以念故人;

《问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是代读者质问,为何如此忙碌?引起你们的思考。实际上是告诉诸位,作者只是为了悼念故人啊。是作者以菊为魂,和故人聊天,试问知否,知否?

供、咏、画、问,谐音“共永话问”;作者和故人永远在一起聊天的意思。

《簪菊》,是作者模仿故人,将菊花簪在头上,永远在一起,白首不分离。“宁抱枝头残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真是人事尽矣。

《菊影》,《菊梦》,是说虽然故人不在了,但影还在,梦还在。

《残菊》,总收前生(盛)。前生真是一个残菊,一个残局,一个惨剧。

同学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我不知道,为何曹操的《短歌行》竟然如此贴近此刻之感受。端木我憋不住,不得不草诗一首:

一方冢堆斯人去,共永话问短歌行;

簪菊白花老翁首,影梦前生几世情?

人事将尽犹话问,共永一生无遗恨;

为菊碌碌何所为?花如解语使人狂。

以上是从“情”的角度来谈的。菊,就是人。换个角度来看,菊也不只是情,可以指世间的一切事情——功名利禄,财色酒气,理想信念,梦想渴望,并皆如此。一切人所迷恋的,都具有“通情”“同理”之妙。

譬如功名,你丢失了,是不是会常“忆”?会不会总想找“访”回来?是不是希望孩子这个“种”继承你的遗志?是不是常常“对”他念叨,“孩子,要努力啊!”

“供”他读书,“咏”赞他的努力和成绩,“画”大饼以激励,常“问”他结果,也问他所需,还问他是否努力,对不对?

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他“簪”缨夺魁吗?恩,然后大功告成了。又怎么样呢?

过不了一朝一夕,也就很快成为“影”,“梦”,最后“残”局收场了。再回首,也只能是旧“忆”了。

这就是人事的规律。

我没骗你们吧?

凡人所迷恋的,你把它代入,都如此啊!

这就是套路、这就是局谱、这就是人世、这就是“三秋的妙景妙事”,这就是人生的画册,生活的长诗。

有哲人说:“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却有千万种。”你们说,这生活的长诗,又“该限何韵”呢?

我不晓得,也无法限韵,你们每个人唱自己的歌,写自己的诗。啥韵,好不好听,都那么回事儿。

反正啊,人这一生,大约也就这十二首诗了,我“将这题目誊好”,“贴在墙上”.你们看了,“谁作那一个就作那一个.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

“若十二首已全,便不许他后赶着又作”,为啥呢?因为如果还要继续作,那就只能是后来人了。你,是已经玩完了。

宝钗说,再做,就要罚。史湘云说,“这倒也罢了”,为啥呢?你都不在了,罚谁去呢?

一句话,大家各自珍惜,把菊种好,把局开好,于愿足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