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我的乡村田园梦

从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唐代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再到元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历代诗人们,已用其神来之笔,把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植入后人的心版,烙印深深,不可抹灭。

乡村承载着淳朴的风情,承载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生养我们的山川土地,那土地上辛苦劳作的乡亲,他们沉重的呼吸、浑浊的眼泪、朴实的笑容、亲切的呼唤,无时不刻不在诠释着生命最初的美好与真纯。

乡村,是两个温馨的字眼,每一个爱好诗歌的人,每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都会在心底勾画出一方清幽宁静、怡神爽心的田园胜景。从乡村走出去的人,会把他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乡村,哪怕走遍万水千山,拥有靓车豪宅,也定会在某些月明之夜,把目光投向久违的乡村方向,聆听自己灵魂的低吟。而一个在喧嚣的城市里待腻了的人,就更会向往那种澄澈明净的生活,寻找一点返璞归真的感觉。很多城市人心头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等到退休,攒一些钱,回到故乡或择一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乡间,盖上几间瓦房,种上半亩菜园,读书,种菜,享受悠闲。

我的老家在白羊山脚下,翻过山去就是著名的林家大湾。我少年时住过的村庄,名叫梅家大坳。那里有青青的山,清清的河,村前有百年老樟,屋后是大片翠竹,一年四季,各种野花争相吐露芳香。童年时代,受父亲和哥哥影响,阅读不少古诗词。中学时代,在语文老师的熏陶下,更是不知不觉迷上了诗歌,并偶尔涂抹一些似通非通的诗句。少年梦想总生根,那根扎在心灵最深处,一旦时机成熟,它会破土、萌芽、开花、展叶,直至开出芬芳的花来。从读书到工作,我是一直坚持写新诗的,古体诗词偶尔为之。电脑普及之后,在论坛里,与朋友们酬唱应答时多是采用古体,因为它简洁有韵,宜推敲品味,或看图题诗,或步韵和诗,颇觉乐趣,于是古体诗也慢慢多起来了。

作为一个乡村里长大的人,那份情结一直挥之不去。毫无疑问,我也喜欢用诗句来描画心目中的田园梦想。如今,我早已远离乡村生活,老家人烟稀少,房屋颓败,我的母亲,也已长眠在白羊山上十余年了。每年每年,当我一次次踏上回乡的路,心中总流淌着难以名状的情愫。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间小径,那唤我乳名的乡亲,那荒草中孤独的坟茔……于是,百感交集中,我写下这样的句子:“莺啼四月沾飞絮,野岭荒山花放迟。恰是清明春满眼,母亲泉下可知之?”乡村于我,更多时候意味着眷恋与感伤,也许只有诗歌,才能简约而贴切地传达我最深最真的情感。

看过成龙演的一部电影《大兵小将》,讲述成龙饰演的梁国士兵抓获王力宏饰演的卫国将军的故事,一路曲折惊险,梁国士兵想要寻找的是一种理想宁静的生活,手上的敌国将军便是他换取奖赏的筹码。但小兵在即将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却放走了卫国将军,因为对方的人格力量已深深感染了他。电影主题歌是《油菜花》,其中这样唱道:“一条大路呦通呀通我家,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山下土肥呦地呀地五亩啊,五亩良田呦油菜花……”

也许是受此影响,我在《油菜花》一诗中写道:“爽气怡神调水墨,铺宣落笔绘金霞。老来将效陶潜乐,五亩良田只种它。”显然,油菜花,是安宁乡村的代表性景物,是田园的象征,是心灵的圣地。

到过一些新农村示范点,参加过一些采风活动,比如全国农村诗词研讨会组织到英山百丈河村采风,团风茶村诗社举行的扶贫开发点采风、牛车河采风笔会等,看到如今农民充满热情的新生活,党的惠农政策已引出春风万里、安宁祥和的胜景。禁不住诗情涌动,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古典的韵律表现出来。像英山梦思家茶堂“轻柔细软蚕丝被,馥郁清芬云雾茶”的别致,詹家湖度假村“碧叶家家莲藕美,青田处处稻花香”的美丽,黄湖移民新村“两岸一渠随碧柳,四横三纵伴香樟”的开阔,杜皮油茶基地“昔日荒坡处,如今碧叶鲜”的变化,这些句子也许算不上精美,却都是我出自胸臆的真诚抒发。文以载道,“歌诗合为事而作”,我想,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也是诗者的一大责任吧。

如今,古体诗词已日渐中兴,写作者与阅读者都不少。自古以来,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一份浓浓的情结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我们也许再写不出超越唐宋的诗词了,但一颗求真、向善、尚美的诗心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坚守的。生活中的小小情趣、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无一不可用诗歌的形式来传达,既能言志寄趣,也可沟通交流,或遇知音时还可深入探讨,更增一份喜悦。我想,坦然对待,认真实践,把自己心中的田园细细勾勒出来,不仅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吧。

我的乡村田园梦就是这样一种模样:简单,快乐,天然纯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