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GIS(III)— 地球不是个球
在人们找到一种可以准确定位物体的方法之前,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功能,那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位置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位置也会不同。对于共同生活在地球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地球本身更好的参照物了。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是近代开始走上正轨,以前要么觉得地是平的、天是圆的,所谓的天圆地方。
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又过了 100 年,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东汉年间,张衡提出 “地如鸡中黄”;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18世纪,法国科学家测量出地球为扁球体。
直到现代,才对地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是弄清楚了,但新问题又出现了,地球像这样奇怪又不规则的形状,没法用数学公式表达啊,不能用数学公式,就无法计算测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做了各种妥协来实现对地球的数学化描述,在这妥协的过程中定义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对理解坐标定位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些概念:
01
大地水准面
地球表面有高山、也有洼地,是崎岖不平的。当我们想要使用数学法则来描述它,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规则的数学面。所以,人们就假设海水处于完全静止的平衡状态,那么从海平面延伸到所有大陆下部,而与地球重力方向处处正交的一个连续、闭合的曲面就是大地水准面。
02
地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忽略了地面上的凸凹不平,但由于地球内物质分布的不均匀,大地水准面仍是起伏不平,它虽然非常接近一个规则椭球体,但并不是完全规则,没有办法用数学表达。用椭圆绕短轴旋转可生成一个椭球体,所以为了定量描述地球的形状而不受起伏的影响,测量上把与大地水准面符合得最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叫做地球椭球体。
决定地球椭球体形状和大小的参数:长轴 a(赤道半径)、短轴 b(极半径)和椭球的扁率 f。
对地球形状 a,b,f 测定后,还必须确定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面的相对关系,即确定与局部地区大地水准面符合最好的一个地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
03
大地基准面
地球椭球体表面和地球表面肯定不是完全贴合,因而即使使用同一个椭球面,不同的地区由于关心的位置不同,当需要最大限度的贴合自己关心得区域表面时,就需要一个椭球曲面来描述这个最大贴合表面,这个表面就是大地基准面,而这个大地基准面所在的椭球体就是「参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可以当做是根据大地基准面的位置偏移、偏转而来。
地球椭球体与大地基准面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基准面是在地球椭球体基础上建立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同样的椭球体可以定义多个基准面。为了让大地基准面与当地更匹配,测量和定位更精确,很多国家都开发自己的大地基准面。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北京 54 坐标系、西安 80 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我国参照前苏联从 1953 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椭球体建立北京 54 坐标系,1978 年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IAG75)建立了新的大地坐标系——西安 80 坐标系。
04
总结
为了描述不规则的地球表面,提出了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仍然是不规则的,无法用数学表达,又提出了最大程度上可以拟合大地水准面的地球椭球体,椭球体是规则的,这样就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地球的形状,测量定位才成了可能。
但地球上每个区域地形千差万别,地球椭球体表面并不能在每个地方都能很好的与这块区域贴合合,所以就提出了能够和该区域很好贴合的大地基准面,大地基准面所确定的,和地球椭球体形状大小相同、位置方向不同的椭球体就称为参考椭球体
可以用数学表达的参照物有了,我们怎么才能用数学描述每个地物的位置呢,比如我们常说的经纬度是怎么来的,这就需要坐标系统,下一篇文章会详细介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