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找你女儿,我家不欢迎你”,婆婆:这里是我家,该滚的是你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周国平说:“幸福是一种苟且,不愿苟且者不可能幸福。我们只能接受生存的荒谬,我们的自由仅在于以何种方式接受。我们不哀哭,我们自得其乐地怠慢它,居高临下地嘲笑它,我们的接受已经包含着反抗了。”
说到“苟且”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苟且偷生”,从而认为这样不可能幸福。其实,在无常的人生中,身处逆境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时候,没人帮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放低姿态过至简的生活,不就是苟且吗?这没什么好丢人的,苟且能让自己继续活下去,并渐渐翻身,这算得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很多人之所以对人生的感悟深刻,就是因为在经历困境的过程中大彻大悟了,这样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因为他们很容易感到满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要经历苦难,而是,当我们人生不顺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降低自己的欲望值,学会活在当下,这样就可以确保我们在每个阶段都是幸福的。
下面两个人的经历都跟周国平的那句话有关,我们结合她们的经历具体来讲解一下。
幸福不是嫁得好就行。
朋友老马有一天跟我说,她有个朋友自从生了孩子以后,就感觉堕入了无间地狱,说那位朋友的作息全都要迎合孩子,从来没有一天顺心过,内心极度压抑,感觉快要崩溃了。
问及那位朋友的婚姻情况,她说那位朋友嫁的是好人,老公人很好,有房有车。问及那位朋友的婆婆如何,她这才提到了问题的关键:“她为了不让婆婆带孩子,自己辞职在家带孩子,想着孩子上幼儿园了就可以解脱了,没想到并没有那么简单。”
那位朋友之所以不让婆婆带孩子,是因为跟婆婆很多方面不合拍,婆婆的育儿观念和方法让她完全无法接受,如此一来,她不让婆婆帮忙的同时,自己其实对婆婆是有意见的,她是需要帮忙的,但凡有一个人能在身边帮自己一把,她也不至于那么崩溃。
对于女人来说,不是嫁个好男人就是嫁得好,不是在这个层面嫁得好就会幸福,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还可以,一旦掺杂了其他事,就会很复杂。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个典型案例,她老公也是所谓的老好人,但催生之后,让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生活就乱套了,她如果不崩溃也不至于精神错乱。
当然,也不可能每个人的婚姻都完美,总会有一些人的婚姻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并不美好。处在这样的婚姻中,想要幸福,就需要苟且,因为不完美的生活就相当于困境,处在困境中就需要用到周国平的那句话:“我们的自由仅在于以何种方式接受。”
有人或许会想到离婚,其实,想那位朋友的情况,有了孩子的情况下她敢轻易离婚吗?就算她敢,不管她是否带着孩子,必然会经一段不容易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同样需要苟且,困境不可能瞬间消失。
精神的痛苦是无法分担的。
关于“同情”,有的人被人同情的时候,会感觉自尊受伤,因为不想被人当成弱者看待;有的人被人同情,很受用,结果却因此不求自强,让本来就很弱的自己变得更弱。
周国平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异造成的结果:“素质大致决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才,超出此范围,则会把人击碎。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
这番话很有道理,而且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个人素质好坏,只取决于自己,不管是你对幸运的承受,还是对苦难的承受,都源于自己如何理解,以及用何种方式接受。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接收方式,别人更不可能替你承受。
就像朋友珞珞的婚姻经历,她也曾认为自己嫁了个好老公,但是只是老公好不起作用,婆家其他人对她不友好,不是小姑撺掇婆婆欺负她,就是婆婆派小姑过去监视她,有一天她忍无可忍跟婆婆说:“养老找你女儿,我家不欢迎你!”结果被婆婆一句“这里是我家,该滚的是你”呛得说不出话,更可恨的是她一直认为的好老公此时也黑化了,站在了婆婆那边,这种情况下,她虽然离婚了,但日子并不好过。
虽然有很多人同情她,但就像周国平所说:“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和同情只能暂时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需要两个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两个人各自的痛苦也不会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还是需要自己承受。”
既然每个人的苦难只能自己承受,我们则需要有自己对苦难的理解,以及自己接受苦难的方式。如果你一直跟自己较劲,一直怨天尤人说自己太苦,一直拒绝接受事实,你永远都感受不到幸福。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想问题,愿意在苦难中反思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把苦难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锤炼,当成是幸福到来前的必经之路,心中有了幸福的影子,感受幸福就会很容易。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我们不能只是人云亦云说自己幸福或不幸福,别人怎样定义,理解和接受幸福是别人的事,别人的幸福永远不会属于你,你想要幸福,需要有自己的定义,理解和接收方式,如果你能在困境中感受到幸福,顺境中的幸福就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