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痹证
一、病因病机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当人体气血为风寒湿邪所闭,滞而不通,以肌肉、筋骨、
关节发生疼痛,麻木、肿痛重着、屈伸不利等证候时称之为痹证。临床可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对风寒湿痹的成因《素问· 痹论》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进一步明确说:“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说明痹证的发生有两大因素,即风寒湿邪与正虚之体相合而成。至于热痹,清代尤在泾在《金匮· 热痹》中说:“ 热痹者,闭热于内也⋯ ⋯ ,脏腑经络,现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易化热,则癖痹煽然而闷也。”可见,风寒湿痹与热痹的成因皆同,只是患者素来体质不同而异。究其形成机理,皆有正气不足,腠理空虚,荣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导致气滞血虚,津液涩渗,使组织内水液积聚,机体得不到正常的气血温养和津液濡润而发生痹证。
二、辨证用药
仲景将痹证列在《金匮要略· 痉湿喝》篇,论述痹证的有七条共六首方。其症以“ 疼痛”为主;病变部位多在机表经络;病邪以“ 寒湿” 为主,尤以湿邪为甚;病理变化以“ 瘀” 为患;病理机制是“ 阴邪闭结” ;治疗原则以“ 通” 为要。仲景助阳散寒,以辛温或辛热之品;
湿邪在表,宜复阳散寒,令“ 微似汗出” 则以;湿邪在里,宜助阳行湿。对风湿表实证,偏寒湿的,用麻黄加术汤散寒祛湿;偏风湿的,用麻杏苡甘汤清宣利湿;对汗出表虚不宜重发汗者,用防己黄芪汤实表行湿:表阳虚而风邪偏胜者,用桂枝附子汤祛风逐湿;表阳虚而湿邪偏胜者,用白术附子汤逐湿祛寒;风湿表里阳气皆虚者,用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益气祛 湿。根据痹证是由风寒湿邪与正虚之体相合而成之理,对风寒湿痹以甘草附子汤为主方随时加减。风偏胜者常选加二活、防风、当归、川芎;寒偏胜者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湿偏胜者常选加薏苡仁、防己、木瓜等。对热痹以白虎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风偏胜者和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二活、当归、川芎;湿偏胜者合四妙丸加防己、木瓜等。热偏胜者加丹皮、丹参。健脾加黄芪、白术、茯苓;补肾选加仙灵脾、补骨脂、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地黄等。上肢常选加川芎、羌活、姜黄、桂枝;下肢常选加独活、牛膝、防己、木瓜;颈项常选加葛根、羌活;腰脊常选加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活血常选当归、川芎、鸡血藤、桃仁、红花、土虫等;化痰常选僵蚕、南星、白芥子;通络常选秦艽、忍冬藤、全蝎、蜈蚣、白花蛇、地龙等。
疼痛是痹证的一个主要症状,是治疗中的关键。川草乌是麻醉止痛之良药,故是治疗痹证之要药,无论寒、热余必用之。但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佐以等量炙甘草以缓其毒,10克以上必先煎60分钟以上,服药期间要忌酒,以免乙醇促进乌头碱引起中毒,并常配秦艽增强镇痛之功。当归、川芎合用有佛手之称,川芎为” 血中之气药” ,兼有活血与行气双重功效,又兼其祛风止痛之功颇佳,故亦是治疗痹证的必备之品。鸡血藤补血行血,疏筋活络,有强筋壮骨,祛风止痛之功,故治疗痹证可委以重任。桂枝能温经通脉,开痹涩,舒筋脉,利关节之壅阻,实为治痹之良药,用量15-20克,无论寒痹、热痹余皆用之。
例一:赵某,男,57岁1998年7月初诊。右侧臀部及腿上下牵引样抽痛,蜷腿稍舒,伸腿痛剧,昼轻夜甚,患部冰凉,得热痛减,已二十多天,服消炎痛、强的松等西药无效。查患者站立受限,患部有压痛,但无肿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有力。诊为风寒湿痹,以寒邪为甚。方用甘草附予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苍术各20克、附子25克、炙甘
草30克、麻黄5克、细辛5克、牛膝15克、炒薏苡仁60克、当归25克、川芎25克、川草乌各15克,全蝎、乌梢蛇各10克( 二药共研细面每次1.5克每日2次冲服) 。服药3剂后痛减,服6剂后疼痛大减,去麻黄、细辛、全蝎、乌梢蛇、苍术改用白术,加黄芪、仙灵脾各20克,鸡血藤30克,共服药15剂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素问· 痹论》:“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本患突出症状是抽痛或剧痛,乃因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不得通,使气机收敛,腠里、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故抽痛或
剧痛。甘草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既温经助阳以扶正,又散寒祛邪以治标,故或速
效。痹证之因是外为邪侵,内为气虚,因此不可一位攻邪。否则,去者自去,来着复来,终
无愈期。补益之品可杜邪从外入之道,不致复感于邪,不必拘于新病久病,调理体质实属治
痹之关键。方用麻黄意在复阳,不在发表,如过汗伤阳,阴邪何以化之。故症减邪去。诸补
气药中,唯黄芪能助卫阳,散外邪,为补气固表之佳品,配以养血祛邪之品美获良效。
例二:王某,女,36岁,1999年12日初诊。上下肢关节窜痛,屈伸不利,有时全身皆
痛伴畏寒肢冷,腰酸乏力,每当阴天加重,已三年。曾在某疗养院疗养三个月无显效。诊见
关节无变形,无压痛,但体质较弱,面色咣白,舌质淡嫩,苔白滑,脉弦细无力。诊为风寒湿痹。证属表里阳气及肾阳皆虚。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炙甘草30克、白术20克、桂枝、
附子、补骨脂、仙灵脾各15克、黄芪、鸡血藤各30克当归、川芎各20克、二活各15克、制南星15克,炒薏苡仁60克、川草乌各l O 克 。服药三剂诸症不减,二诊时川草乌各15克 ,加秦艽20克,服3剂疼痛明显减轻,继服18剂,诸症痊愈,至今未发。
按):疼痛产生的机理有“ 不通” 和“ 不荣” 两类。前者多为实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急 性期。后者多为虚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该患已三年,病理性质正虚邪恋,故攻邪
不可太过,扶正不可过急。况且,痹多顽疾,难取速效。守法守方,坚持治疗,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三:金某,女,37岁,1998年8月初诊。两腿酸痛,沉重,麻木,关节屈伸不利,以左腿为甚,抬腿或用力痛甚,有时肩背亦痛,喜热畏寒,阴雨天加重。伴体倦乏力,脘闷纳呆,一年多,屡治无显效。诊见体质较胖,面色咣白而虚浮,行走艰难,上楼看病需要他
人搀扶。但关节无变形,无压痛。舌质黯,苔白腻,脉弦细而缓。诊为风寒湿痹,以寒湿
为甚。治用温阳通痹,健脾除湿法。方以甘草附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桂枝、附子、白术
各20克、炙甘草30克、炒薏苡仁60克、防己15克、黄芪30克、牛膝15克、羌活、独活
各15克,鸡血藤30克、木瓜20克、川草乌各15克。服6剂后,酸痛重胀皆减,患部由凉转温。共服药12剂,诸症痊愈,投疏风再造丸善后。至今未发。
按):寒湿皆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又湿邪困脾,脾运失司,继而产生内湿,内外合邪,
使肢体经脉气滞血壅,津液涩渗而成顽痹。桂枝温经通阳,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有补
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二药合用为治寒湿痹证之要药。再配以健脾除湿,祛风胜湿之品,恰
中病机,故对屡治不显效之顽痹,6剂症减患部由凉转温,12剂获痊愈之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