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败酱科植物)
带你了解败酱草 1.06万播放 01:05
败酱草
苏败酱一般指败酱草
败酱科植物共2个含义
- 败酱科植物
- 中药
物种起源
据考证,我国古代本草中最早记载的败酱是黄花败酱的根。卢寅熹考证,晋、唐、宋、清朝以来,本草所载败酱之“丛生,花黄,根紫色,似柴胡,作陈败豆酱气”的品种与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 exLink.相吻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描述的“巅顶开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状。结小实成簇。其根白紫,颇似柴胡,微苦带甘”的败酱与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Juss.基本相符;《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黄花龙牙”经考证为黄花败酱[3]。
苣荬菜之名最早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又名苦荬菜、野苦荬等,与苦菜都有“败酱草”之别称,为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L.的全草。败酱草与苣荬菜的混杂由来已久,两者的幼叶极其相似,均可作食用。北方民间将苣荬菜称为“苦菜”,并作为蔬菜食用。《本草纲目》记载败酱俗称“苦菜”,是引起混杂的主要原因。全国各地俗称“苦菜”的植物众多,经考证认为药用苦菜为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L.[3]。
菥蓂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记载“荠与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中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菥蓂有毛……。”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L.的种子。《救荒本草》所载的“遏蓝菜”和《滇南本草》所载的“甜葶子”(又名麦蓝菜),经核对其描述及附图与菥蓂一致。菥蓂的地上部分或全草在南方地区作为败酱草入药,可能源于其果实形状与败酱属多种植物果实相似。从文献资料记载可知,败酱草的药用部位由根部变为全草,名称由败酱变为败酱草,其品种在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的基础上,增加了菊科植物苣荬菜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3]。
主要品种
黄花败酱
多年生草本,高30-100 (-200) 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生,节处生多数细根;茎直立,黄绿色至黄棕色,有时带淡紫色,下部常被脱落性倒生白色粗毛或几无毛,上部常近无毛或被倒生稍弯糙毛,或疏被2列纵向短糙毛。
基生叶丛生,花时枯落,卵形、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 (1.8-) 3-10.5厘米,宽1.2-3厘米,不分裂或羽状分裂或全裂,顶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被糙伏毛或几无毛,具缘毛;叶柄长3-12厘米;茎生叶对生,宽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厘米,常羽状深裂或全裂具2-3 (-5) 对侧裂片,顶生裂片卵形、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具粗锯齿,两面密被或疏被白色糙毛,或几无毛,上部叶渐变窄小,无柄。
花序为聚伞花序组成的大型伞房花序,顶生,具5-6 (7) 级分枝;花序梗上方一侧被开展白色粗糙毛;总苞线形,甚小;苞片小;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钟形,黄色,冠筒长1.5毫米,上部宽1.5毫米,基部一侧囊肿不明显,内具白色长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长1.5毫米,宽1-1.3毫米;雄蕊4,稍超出或几不超出花冠,花丝不等长,近蜜囊的2枚长3.5毫米,下部被柔毛,另2枚长2.7毫米,无毛,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椭圆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花柱长2.5毫米,柱头盾状或截头状,径0.5-0.6毫米。
瘦果长圆形,长3-4毫米,具3棱,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细的棒槌状,能育子室略扁平,向两侧延展成窄边状,内含1椭圆形、扁平种子。花期7-9月[4]。
分布很广,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东、海南岛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常生于海拔 (50-) 400-2100 (-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缘和灌丛中以及路边、田埂边的草丛中。分布于前苏联、蒙古、朝鲜和日本[4]。
参考资料
- [1]菥蓂
- [2]败酱草
- [3]败酱草与混淆品种标准研究中国知网2019-11-19[引]
- [4]败酱植物智2019-12-19[引]
- [5]攀倒甑植物智2019-12-19[引]
- [6]败酱草与其混淆品苏败酱及北败酱的鉴别中国知网2019-11-19[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