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叠韵的上海弄堂——从小说到电影的《后门》(作者:冯艾弥)

冯艾弥

您知道香港电影《后门》么?这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黑白电影,根据民国时期上海作家徐訏短篇小说《后门》改编,1960年由邵氏兄弟(香港)制片公司出品,在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摘得最佳影片“金禾奖”,李翰祥荣获最佳导演奖,胡蝶捧得最佳女演员奖,王引捧得最佳男演员奖。

01

先来谈谈小说《后门》。

作家徐訏(xu),1908年出生于宁波慈溪,1933年北大哲学系毕业,再读该校心理学系研究生;1936年去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哲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滞留上海办报及写作,1937年发表中篇小说《鬼恋》一举成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徐訏去了后方重庆,1943年写作长篇小说《风萧萧》,在报刊上连载,出版后居大后方畅销书之榜首,这一年被中国出版界誉为“徐訏年”。1950年徐訏只身离开上海去香港,以写作和大学教书为生,曾与曹聚仁等创办创垦出版社,合办《热风》半月刊。徐訏、刘以鬯(chang)、曹聚仁、司马长风、李辉英等作家的到来,让当时因其身份而处于中华文化荒漠之地的香港,掀起新一轮中文现代小说高潮及相关国语电影的风潮。那个时期,徐訏有十多部小说曾被搬上香港银幕,如《吉普赛的诱惑》、《风萧萧》、《传统》、《盲恋》、《秘密》、《痴心井》等等,听听这些电影名称就够令人向往,其小说及以此改编的电影继而传播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态势堪比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的鼎盛势头。1996年徐訏的成名作《鬼恋》被上海画家陈逸飞改编为电影《人约黄昏》,徐訏在港居住30多年后,因病于1980年10月去世。

徐訏写作勤奋,著作颇丰,共出版文集16卷。小说《后门》是作家的上海系列小说之一。

小说《后门》的开首,作家具体描绘了上海最普遍的弄堂房子格局。

许多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都是一列一列大小相同的房子,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这种设计,大概就是地产商最经济的一种经营方式。

上海的弄堂房子,也就是这样的一处格局,那里每一列就叫作“弄”,于是有多少列就是多少弄,从第一弄开始可以随意到一百几十弄,而每弄的门牌都是一样,因此前一弄的任何号的后门,一定对着后一弄同号的前门。

这种房子自然也有大有小,有讲究一点的,有简陋一点的。这与弄堂的大小往往成比例。小的只能容一辆三轮车,大的可以容三辆大卡车。

霞目村的弄堂大概只能容一辆卡车。每家前门里面有几尺空地的院落,除了容纳几盆草花以外大概只能算作过路,很少有风也很少有阳光,因此这弄堂的用处很大,它要作人们进出的甬道,也要作儿童们游戏的场地。夏天,它也就成为人们乘凉的所在。

作家徐訏显然对上海弄堂很熟悉,因他本人在上海定居多年,其父曾居于霞飞路上的霞飞坊(现在淮海中路的淮海坊)。小说的情节,便是基于上海弄堂建筑的这一特点,从主人公透过自家的窗户看到前一弄后门家的小女孩开始。至小说末尾,徐先生携太太搬到巨籁脱路的天籁村,也就是今日上海的巨鹿路,那时为法租界内的“巨籁达路”,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方改名为钜鹿路。所以作家描述故事的时代,应该在1941年日军占据上海之前的三十年代末。

但是1960年出品的香港电影《后门》,影片开头即是大特写镜头的英式大钟楼,再以欧美电影常用的拍摄手法摇过山水群楼的城市上空,向观众表达影片的背景是香港。

电影《后门》剧照

随后镜头拉开,以徐先生(电影中赋予姓名叫做徐天鹤)视角的旁白开始:

这是一条很普通的后巷,比如三号的厨子偷肉,九号十号的佣人搬弄是非,八号的姨太太偷汉子。

电影《后门》剧照

原著中以徐家的娘姨王妈旁听来的无特定所指的琐碎事情,在电影里是展现弄堂狭窄甬道及后弄门口的画面,正如作家徐訏在小说中的描述。这种具体化的表现,分明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李翰祥导演手法的绝妙之处,是将小说中设置的上海弄堂后门这一地缘特征,转移到1950年代的香港。影片中多次出现设置于香港的“上海图景”,体现了编剧与导演力图在影片中对原著情境还原的良苦用心。

电影剧情基本沿袭小说的构架及内容:

徐天鹤(王引饰演)与太太(胡蝶饰演)结婚多年,膝下犹虛,对前面弄堂经常一人独坐在后门口抱着小花猫的小女孩阿琳(王爱明饰演)甚有好感;阿琳父母离婚,孤苦伶仃,继母对她泠淡;徐天鹤夫妻不忍心看到阿琳寂寞的样子,两人经过与邻居的协商,决定领养阿琳,女孩父母喜不自胜;阿琳也感受到徐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呵护;就在一家人其乐融融之际,阿琳生母史小姐(李香君饰演)忽然出现,要接回阿琳,就此与徐家发生矛盾;徐天鹤不忍拆散母女骨肉,多次以理以情劝说太太,最终夫妇俩将阿琳送回其亲母。
02

众所周知,李翰祥是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除了导演外,还担任编剧、演员、制片、电影公司大老板等,是一位目光远大、充满创意、领导潮流的中国电影杰出艺术家。李翰祥1926年4月出生于中国奉天省(辽宁)锦西,早年考取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跟随徐悲鸿进行书画学习兼话剧表演,自任艺专综艺剧团团长;1948年因热心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不久他被熊弗西创办的上海市立戏剧学校录取,来到上海,就此结识导演沈浮;同年11月,热爱电影的李翰祥决意辍学从影,手持沈浮给他的介绍信赴香港发展。

李翰祥平生所拍电影大抵三类:韵味悠长的黄梅调国语片、香艳撩人的风月片、大气磅礴的宫闱片,如我们熟悉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1958年其导演的香港国语电影《貂蝉》与1959年的《江山美人》,分别摘得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他于1960年继续投拍文艺电影《后门》。

擅长拍摄历史片及风月片并以此成名的李翰祥,为何心血来潮去改编一部当时并不起眼也不是诗史宏篇的现实题材小说呢?况且40年代到60年代,虽然徐訏有十多部小说曾被搬上内陆及香港银幕,但是文艺圈内的人都知道徐訏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少有成功的。

我揣测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李翰祥内心,不仅有艺术情怀,还有一种上海情结。他尊重作家,无论从选题还是拍摄风格,都承袭原著设定的情境,不疾不徐,缓慢推进情节,显得从容淡然,与原著恬淡的气质非常默契。李导演还发挥了自己在上海学习到的以家庭故事窥见社会的伦理剧之特长,通过这部文艺影片回顾徐訏笔下的上海,同时兼顾到香港城市平民与中产阶层的口味,增加一些细节,使电影比小说更为出色,更富于人情意味,满足了许多香港及东南亚华人观众对旧时上海的想象。

这样一部成本不高的上海/香港混搭融合的文艺故事片,竟然大获成功,演出当天即好评如潮,又在东京举办的第七届亚洲影展拿下斩获所有奖项,足见导演李翰祥的功力,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影片中男女主角及配角的出色表演。

电影《后门》剧照

03

李翰祥对影片角色有精明的选择,他让民国时代最负盛名亦最具传奇色彩的“电影皇后”胡蝶出演中年的徐太太,民国“铁汉”王引饰演中年的徐先生。这两位皆是30年代大上海的电影明星,有着辉煌的演艺业绩。他俩获邀在《后门》中演出,可以说是宝刀不老,风华犹在,表演不夸张不卖弄,说的台词虽是标准国语,举手投足皆是上海风情,风度温婉细腻,戏说人生,传情传神,令观众信有其事。

胡   蝶

胡蝶,籍贯广东鹤山,1908年9月出生于上海,原名胡瑞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之后在“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连居榜首,成就骄人的三连冠 。其实那个年代,既没有医学美容也没有滤镜,连照相技术也很一般,如果没有出色的长相和演技,的确很难当上“电影皇后”。

胡蝶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电影《姐妹花》则是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后来还经历了种种惊世劫波。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专心辅佐丈夫从事经营。1960年,已经多年不拍片的她,凭借主演的电影《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最佳女主角奖。胡蝶事后感叹:

《后门》首映的盛况是在我离开银坛十年后,又是我所不敢奢望的,所以更难忘记。

年轻胡蝶             老年胡蝶

中年胡蝶在电影《后门》中的剧照

1966年胡蝶拍完《塔里的女人》后结束了自己的电影生涯。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1995年她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现在看电影《后门》,虽然是胡蝶50岁定居香港时拍的电影,姿态雍容,风韵犹存。她有太多的故事,名利场的风光得意,面对权势的无奈妥协,不堪对外人诉说的心底负累,组成了电影中活生生的她,虽然扮演的是别人,可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哀怨及历经磨练的光芒,吸引着人们欣赏这位风华绝代的佳人。时过境迁后,众多海内外影迷被她吸引的,大部分是她一生传奇的经历,还有传说中的精湛演技。

王引,籍贯天津,1911年6月生于上海,原名王春元,中国优秀的电影演员兼导演。早年就读于上海同芳书院,1929年入上海暨南影片公司当演员,演出的第一部影片为《火烧青龙寺》,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为《荒山奇僧》,1932~1939年,担任艺华、新华影业公司演员,先后主演了《中国海的怒潮》、《人之初》等近三十部影片且执导了不少影片。

王引因其健壮爽朗的外形,标准的国语,获得观众的喜爱,在影坛有“铁汉”及“君子”之美誉;1947年王引移居香港,1952年加入邵氏兄弟制片公司,1960年出演《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62年主演《手枪》获得金马影帝奖,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徐訏的同名小说改编;1981年为褒奖王引从影50周年,颁发给他金马电影特别成就奖;1987年王引定居上海,1988年4月因病去世。这样一位生于上海的优秀演员,与著名作家徐訏同样,长久不为国内及上海人所知,也许是时代久远了。而现今国内及上海文坛及媒体人津津乐道的民国作家仅几位,翻来复去抄作的女作家是张爱玲及其绯闻,影坛也是如此,真正关注国产优秀小说及电影的不多。

04

最后不得不提到邵氏兄弟(香港)制片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他既是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也是中国慈善家。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11月生于上海,原名邵仁楞。1924年长兄邵仁杰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尚在中学读书的邵逸夫随之加入,毕业后放弃升学,全身投入电影制作,18岁时成为专业摄影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因局势不稳,1932年“天一影业”迁往香港发展, 1934年“天一”凭借邵逸夫引进的美国和德国技术,推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套中国人独立制作的有声电影。二战期间,电影公司遭受打击,战后又因行业竞争激烈,难以为继,50年代末邵逸夫从新加坡回港,担任总裁,邵氏兄弟制片公司在香港扬起风帆,迅猛发展,邵逸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遍及全球,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邵逸夫家族缔造的邵氏电影(SB)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电影(SB)和香港无线电视的电视剧”,经典的影视文化形象誉满全球、脍炙人口,是全球华人的集体回忆。晚年邵逸夫心念祖国,热心慈善,向内陆捐款高达47亿港元,投资项目6千多项,成为中国榜首的慈善家。2014年1月去世,享年107岁。

于是,当年在邵氏兄弟公司的旗帜下,30-40年代成名于上海后移居香港的著名作家徐訏,由北平来上海再去香港这一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优秀导演李翰祥,在30年代中国影坛大放异彩后分别移居香港的两位电影明星胡蝶与王引,他们早年都在上海打拼起家或与上海有缘,于世事变迁后聚首在电影《后门》中,其本身就是邵氏兄弟制片公司所作的一种努力及想象性角色的定位,也是上海情结在香港的体现。

于是《后门》从上海小说改编为香港电影并获得了成功。影片中处处有老上海的味道,比如弄堂的前门后门,徐家的客厅书房卧室,徐太太及其他女子的旗袍和睡衣,孩子的衣着及佣人的语言,由内及外,散发着民国上海的特点样式,徐先生、何泽美等人的作家及教师身份,同样也能辨认出上海中产阶层的面相,时空从30年代的上海穿越到了50年代的香港。

电影《后门》剧照

《后门》是相对平和,也是现实主义的一部作品,这样一部人情味隽永的文艺片,当年赢得亚洲电影节桂冠,也是名至实归。邵逸夫先生对此特别兴奋:

《貂蝉》、《江山美人》获奖的时候,我不曾有过份的喜悦,那是两片都是彩色古装钜制,公司花了巨资摄制的,在国片中罕见的伟大的场面和堂皇的布景,得奖似在意料中,但《后门》获得最佳影片奖,我却有真正的兴奋……我的看法,《后门》之获奖是基于有一个高超的风格和一个健康的故事,由于《后门》之获奖,对于今后国片的制作,必然将发生良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香港老电影《后门》演绎的是上海弄堂后门的故事。许多年后,观赏这部重新拷贝的电影,故事的家长里短,导演手法的缓慢细腻,摄影胶卷的黑白光影,让现在的上海人还能重温老上海情调,但旧式弄堂里的各色人等,老房子的恬淡韵味,胡蝶的温顺贤淑、王引的儒雅睿智,从今往后,恐怕都是绝响了。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

  • 胡友松是胡蝶的私生女?

    网上有个说法,说胡友松是胡蝶的私生女,这个好办点,毕竟胡蝶是女的,男的考证起来多费不少劲,要有个私生女怎么着也得先怀胎十月,然后坐月子总得养一养,就算不想喂奶那自己身体也不是想恢复就能恢复的了的.扣掉 ...

  • 上海弄堂,有最绵长的记忆

    沿着狭长的弄堂一路走往纵深处,走进记忆的纵深处. 过年的时候,表弟在家族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外婆家的老房子终于要动迁了,要不要大家去拍照留念.外婆家的老房子从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就说着要拆迁.多年过去 ...

  • 上海弄堂个烟火气

    讲述:郭健 上海弄堂个烟火气 作者:王国杰 讲述:郭健 推荐:丁迪蒙 辣辣石库门里过日脚,顶顶讨厌个要算生煤炉. 改革开放前,上海还呒没普及煤气,只有洋铁皮做个煤炉.生煤炉其实是体力生活.一筐煤球就是 ...

  • 上海弄堂童谣小全

    又是儿童节.没啥新的感想.反正现在的儿童似乎不快乐,起跑线上的日脚不好过.家长也变忒了,半自觉半无奈,给了孩子许多本该不属于他们的他们也未必欢喜的物事. 我曾经整理过33首上海童谣出来,收在拙著<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一部上海弄堂的百科全书

    繁花落尽,满眼风烛残年 提到魔都上海,大家的印象会停留在有20个地铁口的人民广场.气派繁华的南京西路.被戏称为"厨房三件套"的三座摩天楼.若再深入一点,可能会想起石库门.七浦路,记 ...

  • 1910年的小说《新中国》作者、“上海名医”陆士鄂的精准预测

    在1910年激起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卫国之心.也令无数对腐朽之国失望的人重新燃起了斗志的小说<新中国>. 大图模式首先这书名就很有意思,当年辛亥革命的枪声还未想起,而腐朽的清王朝也还未灭亡,何 ...

  • 老上海,旧时光——上海弄堂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 ...

  • 作为一个上海弄堂长大的男孩,没被身边的东北小兄弟带跑偏也算功力深厚了

    看海报,近景人物周冬雨,景深人物是一个身材消瘦的男孩儿--本来以为电影<阳台上>是一部文艺片,没成想充满了笑点.原本是个复仇的故事,却被一个东北小哥们带得差点忘记了初衷,作为片中的男一号, ...

  • 上海弄堂里的故事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多少故事典故.多少名人记忆,都与上海里弄交织在一起.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 一 ...

  • 老上海弄堂的生活竟是这样,灶台和水龙头都上锁!

    你有住老弄堂的经历吗?你想过现在的"共享经济"是怎么来的吗?在我看来,"共享经济"其实是现在的人向过去取经的产物罢了.以前,在老弄堂里,"共享&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