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图老汉阳 · 七——汉阳铁厂的前世今生
汉阳十问
武汉武汉,先有武昌,后有汉阳?
汉水故道今何在?
汉阳故城郤月城?
汉阳是府还是县?
汉阳到底几座门?
铁厂为何在汉阳?
老城正街有几条?
汉阳关厢何处是?
南岸嘴怎么荒芜了?
鹦鹉洲真的沉没了?
七·汉阳铁厂的前世今生
01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中,铁路与革命贯穿着保尔的故事线。而看今朝,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省城武汉,这座承载着“辛亥革命首义”的城市,在其历史的故事线中,也离不开铁路与革命,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便是汉阳铁厂的建立,汉阳铁厂建立标志湖北近代钢铁工业的起始,也影响着随后一系列历史事件。
从下面两张老地图的对比中,短短三十载,湖水渐渐消失,工业建筑拔地而起,为何铁厂选址要大费周章填湖定址于此呢?
l 铁厂的时代背景
铁厂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因此在探究铁厂的前世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铁厂建设的时代背景,其一,从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到汉水在龟山北面的入江口较为稳定,稳定便利的航道为建材运输提供了先决条件。其二,洋务运动如火如荼,极大促进了工业建设发展,以“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加速了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一系列新式民用工业的兴办。其三,1861年汉口开埠后华界与租界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为改革市政,提升城市建设,张之洞于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铁厂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l 为什么铁厂选址要靠近水源?
汉阳铁厂运营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分别来自于大治矿石场以及萍乡煤场,矿石的运输需要先用马车从矿场运到石灰窑江边码头,再转长江水路运至汉阳铁厂。因运输量庞大,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由此修建,名为大冶铁路,全长18公里,成为湖北省的第一条铁路。晚清时期的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因而铁厂选址需靠近大江大河,交通便捷以便运输原材料以及制作完成的造轨钢铁。
大冶铁路可以说是因汉阳铁厂的兴起而兴建。作为黄石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铁路、水路联运机械化码头,黄石江边现今还留存着石灰窑码头遗址。遗址由浸泡在江水中70余年的两座直径8米的水泥台墩,一个长102米、宽15米、深5米的储矿槽和最底层的并列两条各高3米、宽4米的皮带运输机甬道组成。日本侵略者后对石灰窑江边的码头设施进行改造扩建,修建使用机械化卸矿设施装船的矿石运输专用码头。
▲ 石灰窑码头遗址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0bc150101jy2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722960102vzob.html)
▲ 火车直接开到储矿槽坑上面自动卸矿(左)
皮带运输机拆除后只剩通往槽坑底部的遂道(右)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0bc150101jy2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722960102vzob.html)
l 铁厂的选址定夺
1. 大冶与武汉对比
创建铁厂其目的是制造铁轨,枪炮及相关钢铁产品以此”师夷长技以制夷”,铁厂的建设与选址可以说与铁路的建设联系紧密。因此平汉铁路的提议使位于线路终点的武汉成为了最佳选择。
张之洞在“请缓造津通改建腹省干路折”中表明,铁路在中国要加快修筑,应“先易后难”。平汉线路地处腹地无大河大路阻隔,且沿线人口不如海口处稠密,修铁路阻力将大大减小。而沿线矿产丰富,农业发达。路成后联通八省,可通土货。随着平汉铁路的提出,张之洞将修铁路与发展民族钢铁工业结合,将原在稼筹办的枪炮、炼铁、织、布三厂的机器设备改运武汉,致力于建立有造轨能力的汉阳铁厂。
后拟建粤汉线、芦汉线衔接于汉,“气脉方能贯通,获利方能还债”,粤汉铁路纵贯粤、湘、鄂三省,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流域及广州、武汉两大经济重心。川汉铁路连接湖北、四川两省,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铁路动脉。张之洞为了避免川汉铁路运输与长江水运争夺利益,将川汉铁路线路北移,起点并非由京汉铁路终点站汉口接出,直至20世纪初,詹天佑经综合考量,将川汉铁路的起点由广水改为汉口,由汉口向西经湖北中部直达宜昌,此即汉宜线。
▲ 京汉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的规划线路示意图
2. 武汉三镇对比
当时武汉三镇格局如图,虽洋务运动兴起,但保守势力仍然横亘,对近代大工业排拒,在武昌部分建设虽近河流却容易引发城内保守官僚、士绅煽动民众滋事。汉口部分建设虽近河流又便于铁路修建运输,但汉口城本在湖泽上发展而来,地势较低,江水上涨可能导致工厂被淹。选址于汉阳大别山脚下寓意祥和,省城对岸利于时常往来督察,而近汉口与水运便于运销钢铁,且只需填筑地基九尺,盛涨不淹。除此之外,铁厂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工厂存在,此时钢铁厂和纺织厂已在汉阳附近设立,靠近这些协作工厂可以达成互相补充的局面。
l 铁厂建设过程
上文以时间线线索对铁厂选址与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分析,由于铁厂地址近邻山体,以照片中的山体河流为判断依据,将照片与老地图进行对映,由照片可以看出整个建设场地湖水面积的逐渐减少,以此展示铁厂建设的过程。可以看到湖水逐渐减少被工厂地基填埋,铺上铁轨,各类建筑逐渐成型。
▲ 建设过程照片
(照片来源于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底图为1909年《汉阳府城及附近详图》)
▲ 建成后局部照片
(照片来源于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底图为1909年《汉阳府城及附近详图》)
l 结语
汉阳铁厂填湖兴建,短短十余年载,铁厂的兴建对武汉的铁路与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促使了武汉的工业文明发展,在大别山脚下产生一片不同于以往欣欣向荣的景象。
七·汉阳铁厂的前世今生
02
经历过漫长又复杂的选址和建造过程以后,汉阳铁厂终于要投入使用了,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探究铁厂的今生。
l 初具雏形
1890年,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经过3年多的大刀阔斧,终于在1893年9月建成投产。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早在1875年,李鸿章最得力的助手盛宣怀来到湖北,聘请了来自英国的地质专家,对湖北和江西境内的煤炭资源做了大规模勘探,并在湖北大冶发现了一座重要的铁矿,即大冶铁矿,正是这座铁矿的发现催生了汉阳铁厂的诞生。
在准备建设铁厂的时候,张之洞与盛宣怀在铁厂的资金来源上产生了分歧。张之洞认为,无论是汉阳铁厂还是卢汉铁路,都应该完全由政府出资,但盛宣怀指出,应该由民间筹资,以招集商股的方式为工程募款,商人出钱,政府管理,即所谓“官督商办”。那到底谁的方法相对较好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l 艰难经营
经营状况
汉阳铁厂自开办以来,其经营状况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官办时期: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二十五日举火开炉,二十七日正式出铁,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汉阳铁厂由于原料不足,生产力低下。不久,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政府面临巨额赔款,已无力支撑汉阳铁厂的运作。张之洞以铁路的经营权为交换,来让盛宣怀接管铁厂。
官督商办时期:自光绪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896-1907年)。5月,盛宣怀正式接管汉阳铁厂。他试着采取了官督商办方式,但是中国商人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资本很可能有去无回,所以不愿意出资,于是盛宣怀只能向其他国家求助,靠外债度日。
商办时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成立,汉阳铁厂扩充改造工程竣工,生产日趋正常。
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八幡制铁所的博弈
在铁厂经营困难之时愿意提供帮助的国家有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每个国家开出的条件都不同,在这么多国家中,盛宣怀最终选择了日本作为交易对象。而汉冶萍公司资金主要来源的公司是日本的八幡制铁所,这两个公司之间的博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时间 |
事件 |
1896-1904年底 |
《煤铁互售合同》日本焦煤换取大冶铁矿石 《大冶购运矿石预借矿价正合同》借款300万日元,以铁矿石偿还,抵押大冶铁矿中的一部分 |
1905年初-武昌起义爆发 |
对日本的经济依赖日益加深,《预借生铁价值续合同》签订,合同注明: “此借款并无抵押”,但汉冶萍亦不将产业抵押他国借款 |
武昌起义爆发-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 |
派兵维持大冶铁矿秩序,日本在汉冶萍公司攫取的权益均获得认可,汉冶萍基本确定沦为了日本钢铁工业的附庸 |
从表中可以看出,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所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的,它沦为了日本钢铁工业的附庸,而失败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在日本,八幡制铁所的社会局势和推动企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好,而汉冶萍只有大冶铁矿这一资源优势,社会局势差。日本群狼协作,汉冶萍孤军奋战。
2. 日本情报收集工作好,汉冶萍处于被动状态。
3. 造成日本与汉冶萍关系密切的既定事实,阻断其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关系,使之对日本资金产生依赖。
1938年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为了不让工厂落入敌手,国民政府把汉冶萍公司的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来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1900年的八幡制铁所与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自身的发展
汉阳铁厂自身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也是大多数工厂发展会走的道路。
第一阶段是自身规模的扩张。汉阳铁厂本是为芦汉铁路铸造钢轨而兴建的工厂,自然以钢轨为主。然而晚清铁路建设受政治风潮的影响,时兴时辍,铁厂为了生存不得不设法生产一些市场需要的产品,如电线、电杆、铁钉、铁皮等。另外,清末全国各地特别是武汉地区工业发展对铁厂的生产也有刺激作用。譬如铁厂就曾为武汉、广东、南京等地自来水厂制造过水管等物,也曾为当时各地桥梁建设生产过各式钢材。相应地,铁厂内部也就逐渐生成了一系列下属小厂。到民国时期,汉阳铁厂内部附属小厂共有烘钢厂、钢条厂、轧钢厂、锅炉厂、电机厂、打铁厂、钩钉厂、小铁货厂、翻砂厂、车辘厂、土木厂、木模厂、修理厂、渣砖厂、洋砖厂等15个,工厂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张之洞初创时所预计。
▲ 1909年汉阳铁厂内的小厂
(以1909年《汉阳府城及附近详图》为底图)
第二阶段是与汉阳铁厂相关联的工厂、企业也相继出现、聚集。这些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铁厂建设与生产提供各种物质与服务的企业,如大冶、萍乡等地的煤铁矿业,为铁厂及其他厂矿建设提供建筑材料的火砖厂、官砖厂、水泥厂等;二是利用铁厂的产品(包括废弃物品,如铁碴等)或技术力量等进行生产的工厂、企业。除了铁厂内部各附属小厂、湖北枪炮厂之外,此类工厂中比较著名的有车桥厂、扬子机器制造公司等。此外,枪炮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衍生出兵工厂、钢药厂两个小厂。
▲ 1935年的汉阳铁厂与兵工厂
(1935年《汉阳街市图》)
汉阳铁厂的洋人
晚清时期铁厂拥有员工上千人,工人来源多是周边农民,熟练工人来自上海、香港等地区。工作时间为6:00-18:00,18:00-6:00,两班轮换,考虑到工人急需收入,工资一周发放一次,也有一些医疗及学习方面的福利。
铁厂的洋总管是由克虏伯厂推荐的德培,他所带的洋匠配备非常齐全,最初洋匠在每个车间都有安排,共需36人,都是技术工程师,洋匠工资相较于华匠要高出许多。后来由于德培未能很好的管理这些洋匠,出现偷懒、产量不足的状况,盛宣怀便将他开除,之后铁厂聘用洋匠时需提供相应的书院证明(即学历证明,这也是中国首次对文凭有所要求)。
受聘于汉阳铁厂并主持该厂建设与技术工作的卢森堡人吕贝尔,行使的是厂长之责。像吕贝尔这样的洋技术人员在汉阳铁厂还有一批,如英人贺伯生全权负责铁厂的兴建工作;约翰逊为铁厂总设计师,负责全厂的总体设计和机器安装工作。此外,还有洋匠矿师白乃富、毕盎希、巴庚生等。汉阳铁厂自1890年至1896年,共聘有洋员达40余人。他们大都出自欧洲著名企业,如贺伯生来自英国著名的谛塞德钢厂,总矿师马克斯及总管德培出自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厂,早期铁厂28名洋匠都是欧洲著名的比利时科格里尔大铁厂雇佣人员。已聘洋员看到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又引荐新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汉阳铁厂总设计师英人约翰逊、制砖匠首英人哈里森,以及华氏等6名技工均由贺伯生推荐。
汉阳铁厂的居住条件
汉阳铁厂的产生不仅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工业区,也形成了武汉最早的工人住宅区。钢铁厂为了安置员司、工匠和外国技术人员,在汉阳先后建筑了大量住宅。据统计,汉厂产业项下共有房屋:兴仁里180间,辅德里42间,怀德里10间,白鳝庙8间,二码头5间,高公桥5栋,邻德里7栋,敦化堂后3栋,月湖口铺面住宅4栋,高公桥铺面2栋,川主公铺面1栋,兴仁里洋房5间,琴台洋房5栋,闸口洋房3栋,兵工厂洋房3栋,大昌里土库房屋55栋,四码头土库房屋4栋,兴隆巷土库房屋1栋,以上各房屋皆出租与员司、工匠及外人住用。所以,汉阳铁厂的工人住宿都是自己租房,厂内的管理人员也是租住民房作为办公用房。
▲ 1909年的洋匠房、工厂住房、委员住房
(以1909年《汉阳府城及附近详图》为底图)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洋匠房是单栋的,而工厂住房是连成一片的,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洋匠的工资较高,生活水平较高。
其中兴仁里、怀德里、辅德里等房屋,专为工人而设。固定住宅区的形成也带来了相关的饮食、服务行业的出现,上述提到的不少铺面住宅的名称,略微透露出当时铁厂住房附近店铺等服务业发达的迹象。
▲ 1909年汉阳铁厂内的居住用房
(以1909年《汉阳府城及附近详图》为底图)
▲ 1930年汉阳铁厂内的居住用房
(底图为1930年武汉历史地图)
▲ 1935年汉阳铁厂内的居住用房
(1935年《汉阳街市图》)
l 衍生工厂
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
汉阳兵工厂,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开办。一开始设在广州,后随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迁至湖北,1904年改名为湖北兵工厂,1914年改成陆军部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自筹,也有其他各省的调拨、借款、捐款等,生产的主要产品为:枪炮、子弹、火药。由于兵器上的很多部件包括子弹都是由铁铸造的,所以它的选址与铁厂的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该厂在晚清时期共雇佣外籍人员14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阳兵工厂于1938年6月迁至湖南辰溪。11月,汉阳炮厂也迁至湖南沅陵。1940年在重庆鹅公岩设厂。
管理制度
晚清时期兵部主管全国的军事行政。工部督造,下设有虞衡司,主管有关兵器制造的工作。户部主管各省机器局的经费收支。而湖北兵工厂的管理系统实际有两套,一是官场那一套,主持局务者称为总办,襄理局务者为会办,主司事者为提督,办事者为委员司事。二是实际生产部门的一套,大的厂局有外洋总工程师、工程师、洋匠,每一分厂还有领工、匠目、副匠目、领首、工匠、学生、艺徒等职别。管理混乱。
到了北洋政府时期,便出台了湖北汉阳钢药厂管理规则,采取包工制,论件计值,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武器产量。1915年以后,汉阳兵工厂隶属于陆军部,受湖北督军直接管辖,发布《陆军兵工厂编制条令》,内设总办、会办。其下设总务、工务、审查、材料4处,改变依靠外国人的状态。后来因为工人劳动强度太大,引起了非常著名的工人罢工运动。
汉阳造·步枪
湖北枪炮厂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都是从德国引进的(主要设备购自德国力拂厂和格鲁森厂),其生产的枪、炮和子弹都是仿照德国样式制造。它所生产的汉阳造,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争武器补给。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适当的武器支持。比如抗日战争中,“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而且该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4年。
汉阳兵工学校
工业教育与工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张之洞希望国人逐渐掌握西洋技师的生产技术,所以在厂里附设了矿学堂及化学堂各一所,以英人骆丙生为教习,从闽厂调学生多人来鄂接受训练。1917年北洋政府创立了兵工专门学校,该校址于汉阳兵工厂,定名为陆军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该校被国民革命军接管,改名为国民政府汉阳兵工专门学校。1932年9月该校迁至南京中华门外新址,改名为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该校于1937年11月迁至湖南株洲。1938年1月迁至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学校隶属联合勤务总司令部。1947年5月由重庆迁回南京汤山,同年9月又迁上海吴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兵工学校从上海迁往台湾花莲港。台湾中正理工学院化工系来自汉阳兵工学校。
编辑 / 赵胤杰
作者 / 安琪 王斯莹
主要参考文献 /
[1]袁为鹏. 清末汉阳铁厂与武汉地区早期城市化[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4, 000(003):98-109.
[2] 李海涛, 欧晓静. 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所的利益博弈——以资金借贷为中心的考察(1896—1915年)[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1-11.
[3] 刘莉.北洋时期的兵患与铁路危机——以京汉铁路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5):73-81.
[4] 赵苒婷,谭刚毅.“兴”、“隐”之间——京汉、粤汉铁路与汉阳(城)[J].华中建筑,2019,37(11):138-140.
[5] 李艳.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J].国企管理,2018(19):96-99.
[6] 李宏旭,谢元鲁.川汉铁路线路变迁论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07):139-144.
[7] 李明术.近现代武汉对外交通时代变迁[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4):57-59.
[8] 郑杰.张之洞的工业思想及实践[J].商,2013(16):356 347.
[9] 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