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教育之病要采用综合施治的方式

从今年全国两会到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学生的课外补习、睡眠不足、手机依赖、阅读等社会热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涉及了学生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

我国教育,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以“病灶”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及时加以整治,才能确保教育肌体的健康,但,治教育之病不能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而是要综合施治、辨证施治。

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病症,都是教育之病的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上都是教育功利化这个病因惹得祸。因此,治疗起来,还应追根溯源,从功利化这个最大的“毒瘤”处操刀,才可能最终治好。

去功利化,教师必须树立起一种“生本”理念。这种生本理念要求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地和落脚点必须是学生,是人,关注人,发展人,成就人,而不是冰冷的分数、名次什么的,或者其它东西。每一种教育行为,每一项规矩出台,每一次教育改革,每一次外出实践,等,都要看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有多大的利?为此,需要制定哪些保障措施?都必须千思量万斟酌,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可急躁,不能简单化、机械化,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

去功利化,教师必须提高教书的本领,提升育人的策略。“功利化”的危害之大、危害之烈,老师们不知道的恐怕不多,但,这种东西似乎已经习惯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处之泰然了,麻木不觉了。不仅学校如此,教师如此,家长也习惯了,学生也习惯了,全民陷入分数的泥沼而无法自拔。而要破局,最终还是要从教师处发力,因为他们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不论什么样的教育变革,都必须从他们着手,否则,都是纸上谈兵。而变革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变革理念,提升思想,提高境界,然后,才会有好的教学策略、育人策略。这是教育发展之本,本立而道生。

去功利化,需要从改变评价机制入手。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没有评价的科学,就难有教育的科学。2020年10月13日,教育部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旧的评价体制,建立起一个新的评价体制,将是一项长期工程,既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又需要来自基层的实践和探索。各基层学校,各办学主体,都应积极改革,主动作为,结合区情、校情,进行大胆尝试。

功利化是当下教育中的顽瘴痼疾,但,并非无药可医,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真正以生为本,精心从教,最终会啃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