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 元江县甘庄街道它克村
![]() 特色民居
![]() 民居局部特写
![]() 它克岩画 元江县甘庄街道它克村是我市第一批唯一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子。 它克村位于元江县东北部,隶属元江县甘庄街道办事处它克村委会,全村国土面积65.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703户,2903人,主要居住民族为汉族和彝族,是元江县第一大自然村之一。该村海拔1502米,四周环山,年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气候宜人,民风淳朴。 元朝大德元间,统治滇南的那氏土司在元江城建有府地,并在它克村西建有“可容千余家”的山庄,作为防守元东北的军事要地和夏季避暑之用,称为“龙池山庄”。那氏在修建龙池山庄的同期,在龙潭北面的小山包上修建了龙池书院,相传龙池书院“藏书盛丰,四方学子欲博览群书者,不远千里挈眷皆往,且读且耕”。由此在书院东面形成村落,就是它克的初始。 南宋末期,蒙古国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大军征云南。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侬智高的后裔“那氏”归附了蒙古国,忽必烈在元江设立了“元江万户府”。 蒙古国的军队占据元江之后,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那氏”便以红河(今澧社江段)为屏障,筑城池,改城为罗盘城,以抗拒蒙古国的统治。在修建罗盘城的同时,“那氏”又在它克坝子的龙潭左侧修建了占地面积约60亩的一座避暑山庄,今被称为“旧城”。 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省级文物——它克崖画是元江流域第一处发现的史前崖画,是云南省继沧源、耿马、怒江、麻栗坡等崖画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它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已700多年,元朝大德元间,统治滇南的那氏土司在元江城建有府地,并在它克村西建有“可容千余家”的山庄,作为防守元东北的军事要地和夏季避暑之用,称为“龙池山庄”。那氏在修建龙池山庄的同期,在龙潭北面的小山包上修建了龙池书院,相传龙池书院“藏书盛丰,四方学子欲博览群书者,不远千里挈眷皆往,且读且耕”。明朝洪武年间,随军入滇的温姓始祖迁入它克,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包容,共同发展,先后建起了各派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如:文星阁、观音庙、关圣庙、龙王庙、温氏祠堂、李氏祠堂。儒、道、佛思想对它克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它克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十九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村中现存的古建筑沿续了邻县石屏的古建筑风格,即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组成。图为村中保存完整的民居一角。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