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芯融资2.5亿,资本真的傻么?

8月15日,“红芯”公司宣布完成2.5亿C轮系列融资。本轮投资方除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户外,还得到了晨兴资本、达晨创投和IDG资本等机构的继续跟投。

据称,“红芯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打破美国垄断,是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浏览器内核”。

后面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红芯浏览器内核是Google的,陈本峰也不是科大讯飞的联合创始人,不过2.5亿的C轮融资可是实实在在的。

不管红芯浏览器是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新”,还自行写了“1000万行代码”,也难以洗白“自主创新内核”的说辞。

要知道目前全球最大浏览器Chrome,从开发到不断完善大约1000个工程师花了10年时间,研发成本接近30亿美元,推广成本更是达到了上百亿美元,一个浏览器代码接近2400万行,规模相当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红芯的造假手段如此低级,为什么还能够得到如此之多的资本融资呢?

大家都明白,资本是逐利的,如果红芯项目存在如此低级漏洞,以至于一个普通的用户就可以发现,那么一个个风险投资公司在考察一个项目时会如此地大意么?不用请专家评审么?如果每个项目都如此大意,我想这些资本无法生存到现在。

如果是大意,可能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利令智昏”。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值得冒险一搏,这个项目解决的问题符合当前中国科技界的最大焦虑:自主、国产,关键是资本还看到了最后的变现渠道:上市!

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出现这样的乌龙事件并不奇怪,一方面说明资本的嗅觉灵敏,敏锐地觉察到社会的焦虑,准确地抓住了机遇,同时也说明,目前的资本“充裕”到难以找到一个真正创新项目,再一个可能就是更多资本已经从长期投资转向,只要过了培育期,一旦公司上市,就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傻的不是资本,它们在做真正的“风险投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