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一旦成型,标志着成熟,可能也是作茧自缚的开始,值得警惕

“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句话出自小女孩之口,我们不会在意,以为可能是她学来的。如果这句话出自于一位成年女性之口,那么这可能就是她以无数次经历总结出来的结论,这些经历经相互印证并强化了这一结论,以至于形成定律根植于内心,成为对男人难以改变的基本认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成于自洽,败于自洽。

自洽(self-consistent),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同样,更高层次的科学理论也是自洽的。

自洽让那位成年女士免遭再一次伤害,也在遇到真正对她好的男人时退缩。同样地,自洽让我们快速建立经验,也在遇到新问题时作茧自缚。

我们学习就是在学习一种自洽的理论,再将这一理论用于实践。这些自洽的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要注意,所有的自洽都不是完整的,总会有些例外,这些例外往往会被自洽机制有意无意地忽略。

自洽本身具有自我保护机制。根源于人类的效率机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源于人类的懒惰。

这种不完整的自洽机制是人类的自我保护,为的是节省有限的精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发生的事件,用有限的精力解决大多数即将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远期问题。

但事实正好相反,远期问题影响面更大,解决好远期问题对现实的意义更大。这就是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另一种表达。

爱因斯坦晚年一直努力建立统一场论,试图将所有的理论整合为一个最基本理论,就是在解决远期问题。但同时,这些分散的理论,还在人类活动范围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果爱因斯坦建立了统一场论,其作用将远大于当初的相对论。

自洽积极的一面就是在认知范围内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消极的一面就是作茧自缚,不愿意面对新的事物和现象。自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和现象时,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将新现象用老理论解释,硬生生地将其纳入旧理论中,这种自洽机制依然是人类惰性的表现。

有人说人类发展靠惰性,有了惰性就产生了人类的多数发明。可以说这种惰性是推动操作层面的需求,但是这种惰性用在思考层面,则没有任何好处。

对治这种惰性的唯一办法就是警惕。用有限的怀疑为自洽留一个缺口。

好老师会说,我说的一切不一定完全正确,不能成为你的思维的限制,你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最好把我否定了,回过头再来教我。

一个好老师,一定会期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而不是仅仅达到自己的水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对自洽最正确的态度,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定要在追求自洽的同时,保留一个缺口,随时打破自洽,以图进入更高层次的自洽。

我们应该警惕,一旦形成自洽并固化,标志着思想成熟,也是作茧自缚的开始。

在技术层面,所谓自洽就是“某个理论体系或者数学模型的内在逻辑一致,不含悖论”。转移到计算机软件,可以定义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在各个模块,各个函数,各个功能之间对相同问题,没有不同的看法”。今天自洽的软件,随着新的需求的引入,一定会打破原来的自洽,引入新一轮的自洽过程,从而进入新一级的自洽。

在软件领域是新需求引发新自洽,而在人类认知领域,应该是“新现象、新感知”引发新自洽。

大数据有望建立新的自洽。

一个好工具有可能改变人类的认知,哈勃望远镜扩大了人类的视野,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炙手可热的大数据技术有望成为信息时代的哈勃望远镜,让人类看到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不一样的逻辑。

这是因为大数据本身没有过滤,没有自洽,只有类似黑箱理论的发现。在现象与现象之间不受现有自洽理论的限制,客观地描述可能的规律。

得益于自洽,受制于自洽,人类在不断形成并打破自洽中前进。

最后我要说,这篇文章本身何尝就不是一种自洽。也需要打破。

(0)

相关推荐

  • 读书笔记116天:《黑天鹅》黑天鹅的内在机制

    2020年9月8日 庚子年七月廿一   晴  上海   (读书笔记第116天) 章  节  导  读 01 本书的前几章介绍了历史上的一些黑天鹅事件和什么是"极端斯坦"和" ...

  •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信息爆炸.纷繁复杂的的时代,每个人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知识焦虑,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需要.那究竟应该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在我看来,建立知识体系有五个步骤: 提升元认知:对认 ...

  • 逻辑对于哲学的终极文明意义(连载之十五)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正确定义逻辑是什么,是正确定义哲学的逻辑前提.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又说了,哲学有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之分,而且还说广义哲学就是指导人的知行合一人生的整体人类思想. ...

  • 可复制的终极自圆其说思想

    如果大家认可,或者因为否定不了而不得不接受,在宏观层面的可常识化普及,是检验哲学在个体层面进行终极理论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透过常识化视角便不难进一步发现,相对于我所建构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的终 ...

  • 拒绝终极哲学的惶恐(连载二十九)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早就发现,因为与自我批判相关的价值观冲突所引发的自我否定会让任何人陷入不同程度的阶段性抑郁状态,只有系统掌握了整个常识化转向理论之后,这种过程性抑郁才能最终消失无踪,所以一时不接受哲 ...

  • 人的逻辑天花板该如何打破

    如果大家认可,或者因为否定不了而不得不接受,可常识化普及是哲学常识化转向在宏观层面的唯一标准,那么透过常识化视角便不难进一步发现,相对于我所建构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旧哲学曾经展现的一切深奥与晦涩 ...

  • “存在”的绝对性(连载三十七)

    正因为缺乏终极本体论指导的任何思想都无法终极自圆其说,所以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只要缺乏明确的终极自圆其说追求,任何非终极性本体论的建构都必然割裂人的主客观一致性认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传统 ...

  • 作为基础的神经科学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一门研究讯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以及转录过程的跨领域学科. 它研究何为认知,认知有何用途以及它如何工作,研究信息如何表 ...

  • 最基本的厘清,什么是真理?

    难道没有人问过你「什么是真理?」,作为念哲学的似乎经常要遭遇这一神问. 到底什么是真理,这种发问来自于人的本能直觉,由此人们产生了信仰,组建了宗教,神说的即是真理.或者,人类尊重传统,崇拜先祖,远古的 ...

  • 《正知识学》理论介绍

    <正知识学> 作者:韩妙第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期:2021年10月01日 <正知识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1年10月01日 一.正确性 正知识的要求主要是以 ...